郭慧玲,王云庆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贵州省境内的道真县仡佬族地处西南云贵高原,少数民族众多,其傩文化拥有很强的独特性和民俗性,文化遗存丰富,有着“傩戏王国”的美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价值较高。关于如何保护并传承仡佬族傩戏是有关专家学者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
由傩祭仪式活动逐渐演变出来的具有戏剧特征的道真仡佬族傩戏,据《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和当地1962年印藏的《冯氏宗谱》中记载,追溯下来可有700年左右历史;道真的傩文化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巫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为艺术气息浓厚,戏乐成分为主的祭祀仪式,其艺术气息古朴,文化遗存众多,主要以阳戏、冲傩戏、梓潼戏、打保福戏为主要代表,包括了巫教的传统祭祀,从古至今在民间履行着为人续嗣、求财、驱邪、接寿、还愿、免灾、治病、安神、净宅等职能,表达出人们驱邪纳吉、祈福迎祥之根本诉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即“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文字或形成图像的手段将其保留下来,并按照特定的管理方式存档”[1],通过给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定的载体,将它们转化为有形,对它们进行记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承。
(1)有利于丰富当地档案馆馆藏。道真仡佬族傩戏传承保留下来的实物,如面具、表演服装、谱牒、刻板、唱本等,全部保存在道真傩文化博物馆内,而无形的傩戏文化和技艺由传承人口头传授。对其进行档案化的收集和管理,将其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形式进馆保存,有利于丰富档案馆馆藏,展现道真县档案馆的馆藏特色,提升档案馆社会知名度。
(2)有利于对傩戏进行活态保护。仡佬族的傩戏祭祀表演过程中,大多数巫师都会戴上造型各异、象征其身份的傩面具,而法师则头戴法冠,身穿法衣,手执法器;他们口中默念台词,伴随着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挥舞手中的道具和乐器,并不断演奏乐器表现每一阶段的情绪变化,烘托出一种或激昂或神秘的氛围,这些活态的表演生动有趣,难以用语言描述记录[2]。这种无形的、充满巨大感染力的表演形式只有用图片、声音、影像记录下来,才能保留其中的激情与美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灵活生动的记忆再现。
(3)有利于为学术研究提供凭证。少数民族文化的渲染使得道真傩文化较之其他地方的傩文化有更鲜明的地方性和民俗性;同时由于道真傩文化历史文化悠久,相关资料保存完整,累积较好,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早,因此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对它进行档案化的收集和管理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更系统丰富的档案材料,也有利于从多种角度对道真傩戏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4)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傩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潜在的文化知识信息十分丰富,如何将这些知识信息推广到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就需要对其进行档案化管理,将无形变为有形,并以其为物质基础,对有形的档案进行开发,挖掘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有用信息,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社会服务[3]。
2.1.1 非遗与档案具有共同属性
傩戏本身具有原生态、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非物质性、价值多元性等特点,也具有档案的一些属性,这些与档案相同的属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理论基础。
(1)原始记录性。档案是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根本属性[4]。而傩戏在表演过程中用到的独特的“文书”是为满足祭祀目的书写有相关文字内容并带有神学色彩的一种独特“法具”,是法师在驱鬼辟邪时和进行傩祭仪式时伴随产生,其本身就是一种原始记录,这与档案的根本属性不谋而合,可以说,伴随傩戏表演而生成的独特“文书”就是档案。
(2)历史性。档案是伴随着历史产生的,从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建立开始,档案就不断地记录着历史的进程;它是已经形成的而非尚未或正在形成的东西。而道真仡佬族的傩文化在历史中也是实际存在的,宋代就有记录文献。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志》(1988—2007)中就有记载:“宋时当有傩文化之相应表现。元、明、清三代,有关史料已见传入”[5]。 由此可见,它符合档案历史性的特征,这些关于傩文化史料记载可以将过去带到现在和未来,带到人们面前,给我们展示过去发生的真情实景。
(3)确定性。档案是对人们生产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反映,它所记录的内容清晰明了,并且这些清楚、确定的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民间祭祀驱鬼仪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是清晰、确定的,是历史的再现。
(4)价值性。档案生来具有凭证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它是历史的真实依据,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提供凭证。传承数千年的傩戏同样具有很强的价值性特征,它不仅对中国其他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借鉴作用,还表现在可以为科研学者和历史研究学家提供最直接的凭证和依据。
2.1.2 隐性知识显性化理论
知识可以被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傩戏所传递的艺术精神是无形的,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它的传承与保护必须通过一定载体得以实现,这与隐性知识显性化相契合,因此对于傩戏的档案化工作,可以通过借鉴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理论和实践来加以实施。
傩戏作为传统戏剧的一种,往往通过口头教授,这种传承方式有很大弊端,多种不确定因素会造成传承的中断或不完整。道真县十分重视对傩戏的保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了保护傩戏的实践。道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文化展示板中,“民族风情”板块下有“傩戏”的专栏,同时各类实物展示也包含有傩戏面具。2000年以后,民族文化展览馆内新开辟40多m2的范围作为“仡山古傩”的展示空间,并且设有多个傩文化陈列专柜,所展示的乐器、面具、印版、神案、兵器、科书等实物约260件。2007年道真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排专项资金设计、装修、布置的民族博物馆内,专门开辟了170 m2的“傩文化馆”一间,作为该博物馆的特色与核心所在。这些具体的实践使傩戏的档案化保护有了物质基础,有利于傩戏档案化工作在当地的开展。
道真仡佬族傩戏档案由道真县民族博物馆进行统一保管,由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冉文玉总负责。冉文玉是中国傩戏学研究理事,是道真当地研究傩戏文化的代表人物。根据调查统计,在傩文化馆内,所陈列、展示的有关实物计1 200余件,其中常用傩面具近70面;古唱本近500册,计300余万字;当代文献40余册;服饰30余件;并收藏了一些关于傩戏表演的影音资料等。馆内还布置了一个模拟的傩堂。截至2010年,傩文化馆接待来自国内外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辽宁、上海、北京等10余省市地区及日本等海外参观者约3 000人次。根据《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1988—2007)》中对傩文化的记载,傩戏有剧目80余种,与之相配的音乐,有坛班达88曲:唱腔26曲,打击乐46曲,唢呐16曲[6]。另外,还有一些档案分布在傩戏传承人手中和民间,大多为制作精美的面具和祭祀活动时使用的道具和唱本;并且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傩戏文献资料保存完整,累积较好,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早。
对傩戏进行档案化保护,即一种活态的保护,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精华,有助于专家学者对民间艺术与民间祭祀文化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在对傩戏进行档案化保护进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傩戏实物的分布较为分散。经调查,道真县档案馆已将全部傩戏实物档案移交给道真县民族博物馆进行统一保管,档案馆内已无傩戏实物馆藏;另外从事傩戏表演的传承人手中也收藏有珍贵的傩仪资料,由于这其中部分资料就是他们平时的傩戏表演所需的法具,因此他们所收藏的资料更具有实际作用性和价值性;还有一些珍贵的档案分布在民间,例如在道真县中信镇有一道士,其家中收藏有傩戏经文和傩仪200余本。另有文书雕版近百块,多为嘉庆同治年间抄刻,可见其价值。这种情形不在少数,从中可以看出,傩戏实物档案分布分散,同时一些传承人不愿将自己的收藏示人,这给傩戏的档案化工作增加了难度。
其次,傩戏传承人档案的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容应包括非遗本体档案、申报与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和传承人档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也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为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关档案。”而道真县档案馆、博物馆对传承人档案的建档意识不强,并没有对传承人技艺进行音像、图像记录,只有部分传承人的部分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所擅技艺等。因此,为防止突发事件,对传承人的技艺进行录音、录像建档时间紧迫。
最后,道真县较为重视傩戏实物的展览,忽视了傩戏实物的保护与傩戏技艺的档案化保护,缺乏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对无形的技艺与口头档案进行专业的记录,这也给傩戏的档案化保护造成一定困难。
对非遗进行档案化工作,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据调查,道真县官方的傩戏实物档案全部保存在道真县民族博物馆内,而博物馆与档案馆性质不同,它更加重视傩戏实物的展览而并非保护,同时,为了保证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展览过程中添加的大量人工光源直射在傩戏实物上,有些纸质文物如傩仪、唱本等已经开始出现泛黄、长霉的现象。2016年1月4日,道真县民族博物馆发生盗窃案,被盗文物主要为傩戏面具、拓片、神案等几十件,因为博物馆事先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建档,导致了馆藏方面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于这种一旦失去便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我们应加紧对其展开档案化工作。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档案馆对博物馆展览的傩戏实物进行建档,同时在当地开展对傩戏实体档案的收集和征集工作。所有的傩戏实物均应登记造册,对傩戏面具、服装、谱牒、刻板等文物实体,通过拍摄照片、影像保留其原貌;对唱本、傩仪古籍等文献史料,进行扫描形成电子档案;对于一些光盘、磁盘材料应备份刻录,防止其磁介质因日久失效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除了对傩戏实体文物的建档工作外,还应重视建设傩戏传承人的相关档案。对傩戏传承人技艺的档案化保护需要更多的人通力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地方政府、民族文化机构、民间文化团体和民族宗教事务局等部门、单位应协调配合,积极成立傩戏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事项的工作小组,走访当地傩戏传承人,普及非遗档案化工作的有用性,通过文字、录音的方式,对传承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口头陈述进行记录,整理形成传承人口述档案;通过摄影、录像的方式,拍摄其生平作品和表演技艺,最终形成完整系统的传承人档案进行归档保存,更好的向后人展现其个人的价值。对于收藏有珍贵实物档案的傩戏档案收藏者,工作小组成员应积极开展思想工作,从观念上改变他们将傩戏藏品“视为己物”的想法,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为文化传播者身上背负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同时让他们了解对他们的实物收藏进行建档,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及文化档案化保护,是实现永久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对非遗档案的保护,那么所保存的珍贵档案则无法为人所用,无法实现其价值;如果过度的对其进行资源开发,则不利于对非遗档案的保护传承,反而会降低档案寿命。所以在对傩戏进行档案化保护的同时,应合理地加强傩戏傩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道真县地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分布较多,交通相对闭塞,对傩戏傩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傩戏傩文化资源,大力宣传,在傩文化馆内举办傩文化节日,邀请艺术家们表演傩戏唱段、现场制作造型各异、绚丽夸张的傩面具,以及向参观者展示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傩服饰、傩画像等。同时,还可以将傩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制作傩戏人物形象、面具的挂件和饰品,将其作为旅游特产进行销售,让更多的人接触古老神秘的傩戏傩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带动道真县当地经济发展,以便吸收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投入到傩戏档案化保护的工作中去,实现傩戏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序发展。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利用,非遗档案也不例外。在对傩戏的档案化保护时也要加强傩戏档案的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傩戏傩文化数字博物馆。据调查,目前贵州省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仡佬族傩戏傩文化数字博物馆。对此,相关部门应在档案馆的配合下,开展仡佬族傩戏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即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大量的祭祀法事文书、唱本、文献古籍等纸质材料扫描转化为电子文件或电子图片的格式;并且对一些录有声像、视频影像的磁盘、磁带档案进行格式转换,上传并保存为电子版音频、视频格式[7];最终建立起一个内容完整全面、具有民族特色的道真仡佬族傩戏傩文化数字博物馆。这不仅仅是非遗档案化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有利于非遗档案对社会提供服务。
非遗的档案化工作是对非遗档案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非遗完整传承的关键一步。对仡佬族傩戏进行档案化保护,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精华,同时也有助于专家学者对民间艺术与民间祭祀文化的研究。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所处的生存环境其实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留住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