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纯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武汉地处中国腹地,两江交互,九省通衢。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武汉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龟北工业片区便是以此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但现在该区已失去其工业优势,且遗留下的工业遗产也限制了武汉城市的发展。随着武汉的城市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关注工业遗产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评估其价值构成,对其发展困境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其解决途径,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构建武汉的城市和谐发展体系,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武汉,汉江滨水地区的发展就是武汉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1893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近代最早、最大的官办钢铁企业。自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1894年,湖北枪炮厂建成,并逐渐发展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生产出名噪一时的“汉阳造”。1951年,754、汉阳钢厂等企业在汉阳兵工厂原址及附近相继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钢铁机械修造厂、武汉市第二印染厂等都成为武汉重要的工业基地。而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武汉产业、经济结构及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该工业基地开始衰落,大量工厂外迁,一些小规模手工业开始入驻[2]。
2011年,武汉市启动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计划。2013年正式批复了《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并明确将武汉27处工业遗产列入保护名录。其中,龟北片区内的鹦鹉磁带厂被列入为二级保护名单,武汉第一棉纺织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也被划入三级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内。尽管这3个厂区从工业遗产的角度认定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现实状况却与保护初衷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在鹦鹉磁带厂遗址基础上改造的“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外,其余尚处于空置状态;而没有进入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的老工业建筑更是处在消亡边缘。
2009年,“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第一期建成,总占地面积约90亩(1亩≈666.67 m2),建筑面积4.2万m2[3]。建成后,尽管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商机、为创业者提供了平台、为民众提供了休闲去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园区在对原遗址进行改造和设计的过程中,忽略了遗址本身的历史文脉,未对民众进行基本知识的普及,丧失了对遗产保护和改建的核心意义;②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租金的设置无法吸引企业长期驻留,导致门店频繁易主,文化氛围受到影响。
工业遗产作为具体实物的历史遗存,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工业遗产是时代特征凝结的产物,其文化价值不仅限于遗产本身蕴含的文化信息,更体现在它的传播与教育意义。随着文化资源多样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工业遗产视作一种文化资源,通过将其改造为创意文化园区、工业博物馆、档案资料馆、艺术展演厅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便是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范例,旨在挖掘其文化价值,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工业遗产的得当保护可以挖掘其经济价值,避免在城市化进程中把具有多重价值的工业遗产变为建筑垃圾,造成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工业遗产还能为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龟北片区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结合工业遗产建筑资源,通过商业综合开发的方式进行再利用,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工业遗产构成了工业景观,其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龟北片区内的武钢机械修造厂、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鹦鹉磁带厂、武汉一棉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市第二印染厂等曾是支撑该片区工业优势的主要企业,企业各厂区的建筑也是各有特色。这些建筑的材料、空间和形式等各不相同,可以反映出其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4]。这种设计美观且富有时代特色的工业建筑和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机器设备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工业景观,一起构成了龟北片区富有个性的城市美景。
工业遗产所裹胁的时代特色在怀旧风盛行的今天受到关注,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一方面,工业遗产是工业化进程中沉淀下的珍贵记忆,它不同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准入门槛低,挖掘其旅游价值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龟北片区拥有大量的工业遗址,其中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原生的工业气息。片区周边的生态景观及文化传承方面也占据着巨大优势,给工业遗产旅游增添了附加值。
2006年后,我国逐渐开始出现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如今,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基础,以《无锡建议》《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指导,以各地工业遗产保护办法为实施得越来越完善、深入的政策体系。武汉在2011年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了定级,明确了各级保护名单。但就目前来说,一方面,针对各工业遗产的具体保护措施大部分都还在孕育过程中;另一方面,已经有相应改造措施的遗产中,落实到地的仅有“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的建设,其余并没有过多的实质性进展。而工业遗产的消亡速度远比引起重视和加以保护的速度要快,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时间差,势必会造成新一轮的损失。
通过改建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做法各地都有,许多地方都希望从国内外优秀改造示例中吸取宝贵经验。但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也应结合本地特色。“汉阳造文化创意园区”内,除了大门处仅存的一支汉阳造步枪外,几乎难以找到与当年闻名世界的“汉阳造”相关的痕迹。这些曾享誉世界的历史遗存对当代青年人来说却是十分陌生,脱离了对具体实物的了解和认知,忽略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使改造成果缺乏底蕴和特色。
目前,龟北片区内针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大多集中在原鹦鹉磁带厂附近。曾经23号楼的电镀车间已改为“神曲”酒吧,46号楼的机加车间成为传媒公司办公房。这些局部个体的开发与转型集中在整个龟北片区的西南方位。而位于片区中部和西部的遗址尚无起色。个体局部的开发和再利用是整体规划开发的一部分,但开发得过于零散,会使片区的整体性大打折扣,不仅无法形成规模,也对片区内其他尚待开发的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功能定位造成一定的阻碍。
龟北片区地处鹦鹉大道和琴台大道的十字交叉路口,与武汉长江一桥、古琴台、归元禅寺等景区相邻,具有集群优势且交通便捷。片区地势平坦,南靠龟山,北临汉水,东滨长江,拥有先天的生态优势,为片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片区在工业遗产改造与开发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凸显周边环境优势的同时,着力建设工业遗产片区的物质文化生态体系,使得龟北片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龟北片区作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文化由来已久,它不仅是龟北工业化进程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更体现了龟北片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武汉的码头文化最早则可以追溯到1736年在汉江上修建的天宝巷码头,码头文化的累积使得这座城市在自然的熏陶下性格耿直且坚毅。而古琴台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则为知音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城市的特色源于文化的不同,龟北片区工业遗产在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应体现其与工业文化、码头文化和知音文化的关联性,只有让片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才能经营、打造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龟北片区是武汉市境内工业遗产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片区内包含各种经营类型的大批空置厂房。在按照遗址的建筑时间、使用程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和城市的规划指导下,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集中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不仅易于实施,还可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同时,可突出龟北整个工业片区的优势,进行一个集文化、历史、生态、创意、旅游五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竖立起武汉工业遗产改造的标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龟北片区工业遗产的区域性优势,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娱乐消费观念渐趋成熟,在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经历后,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同时出于自身旅游视野的开阔,而渴望更有特色、富有个性的旅游经历。在对工业遗产进行功能定位时,将片区的体验式旅游纳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设计规划中,开发符合其功能定位的旅游资源,使民众感受到工业遗产的特性,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旅游活动中,获得更直观和深刻的旅游体验,以提升民众在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随着武汉城市整体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旧工业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其改造也已经迫在眉睫。一味地拆毁旧工业建筑,不仅斩断了与历史的实物联系,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使身处城市中的工业历史遗存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是我们下步应该思考与研究的重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