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婷(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泉州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6月7日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蟳埔女习俗中重要部分的蟳埔女服饰文化,不应该只是“被馆藏”,而要尝试通过设计转化让它们与当代时尚接轨,焕发新生。
泉州蟳埔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蟳埔女常年劳作于大海边的滩涂,湿热的气候和海洋生产劳作的生计特点让蟳埔女服饰有着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不仅如此,福建泉州是历史上著名的“刺桐港”,最繁华时世界各地宾客纷至沓来,在蟳埔女服饰上也能发现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痕迹。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渔业技术设备的提高以及基础教育的普及改变了当地“依海为生”的渔民生存方式,蟳埔女服饰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现在只有中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穿戴传统服饰,年轻的蟳埔女只有在当地“妈祖巡香”等民俗活动中才会穿戴传统服饰,蟳埔新生代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认可度低,让蟳埔女服饰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增加了难度。本文以深入解析蟳埔女服饰文化元素为基础,尝试为蟳埔女服饰文化的传承和改良奠定理论基础,探讨蟳埔女服饰元素与当代流行趋势融合共生的设计改良方向,为保护蟳埔女服饰文化出一份力。
“民主头,封建肚”是泉州当地对蟳埔女服饰的概括,这对立的趣味是蟳埔女的服装和配饰随着历史演化、人文碰撞和环境变迁演化而来的,既有东方民族文化传统韵味,又散发独特风情。
蟳埔女的配饰造型中的最大亮点主要集中在蟳埔女头部的装饰,在我国民族传统服装的头饰中,蟳埔女的“簪花围”是很特别的存在。相传蟳埔女头饰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关于蟳埔女头饰的发源,民间具有普遍认可度的传说主要有三种。一说是“簪花来自外来文化”。宋元时期泉州刺桐城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接待了五湖四海的宾客,其中阿拉伯、波斯商人将戴花风俗遗留了下来。一说是“簪花是来自我国传统的习俗”。在泉州地方高甲戏《桃花搭渡》的戏文中就有“四月簪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描述,指明了我国汉代就有戴花习俗,到唐宋更是盛行。而最后一说“盘发插骨成髻是为逃命”是讲“骨针安发”的由来:相传古时战乱,蟳埔女在逃难时为方便活动将长发卷盘起来并用硬骨固定,逃命成功之后便把骨簪当作幸运的象征物,一直延续至今。每一种说法都用各自的视角说明了传统蟳埔女头饰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来源于悠久历史,是文化融合、文明开化的体现。
蟳埔女头饰的构成元素主要有鲜花围、“熟花”、骨针、插梳、曲纹杖簪几个部分,将它们穿插组合装扮完成,便是一座“行走的花园”,色彩富丽,芬芳满头,在大街小巷中分外惹眼。蟳埔女头饰有严谨的装饰步骤:先将长发盘卷顺滑再以骨簪固定,接着排上几圈整齐串列的各色鲜花围,其中点缀些许“熟花”,最后插上鱼形或者半月形的小梳子以及造型别致的金饰,层层叠叠,活泼精致。蟳埔传统家庭有重大嫁娶喜事时,会准备鲜花围和“熟花”赠与来道贺和帮忙的亲朋好友,可见蟳埔女头饰在蟳埔女服饰造型中的重要地位。
蟳埔女的“丁勾耳饰”在我国古代传统耳饰中并不常见,有一说“丁勾耳环”是来自蟳埔女捕鱼时的“鱼钩”以及做海鲜买卖时用的“秤钩”的造型,也有传说其造型更接近西方传教士或者伊斯兰教所崇尚的美学特征,可能是得源于刺桐大港海丝路上东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碰撞。两种说法都体现了蟳埔女耳饰兼具传统审美特点和地域独特性的双重属性。
蟳埔女每天悬挂在腰间的“小红腰包”也是她们的标志性配件,鲜亮的红色与头上的“簪花围”相互映衬,防水的材质适应她们在海边生产劳作和进行活鲜贸易的生计特性,是她们在艰苦的劳作环境中对美的追求和淳朴的审美趣味。
蟳埔女的服装充分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性,兼具了实用与美观两种功能。
蟳埔女的上衣“大裾衫”改良自汉族传统服饰结构,款式上保留了立领、布纽扣和斜襟右衽,上衣的圆弧底摆长度盖过腰部,不露腰腹的含蓄与头饰的艳丽豪放形成有意味的对比。为了方便劳作,蟳埔女上衣的袖口都是逐渐收紧的,领口、袖口和右衽轮廓上不同颜色布料的滚边装饰装满了蟳埔女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巧思。
“仗仔”是蟳埔女特有的裤装样式,加宽的插档结构让蟳埔女在滩涂蹲着采蚵时活动自如。与渔女们通用的“宽筒裤”一样,黑色裤身是劳作时“耐脏”的基本需求,而裤头不同色彩布料的拼接,还有腰间精美的刺绣装饰则体现了她们在劳作之余不忘对服饰美的追求。
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蟳埔女服饰也发生改变以适应时代,如何在适应当代生活与保有蟳埔女服饰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是所有民族传统文化在“被传承”时都会遇到的“尺度难题”。而这难题只有在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时才能触碰到些许思路。
服装的改良是为人类生活和审美的需求服务的,蟳埔女服饰的改良不能脱离蟳埔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无论服装时代如何变迁,只有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为根基,以适应蟳埔人民的现代生活需要为指引,蟳埔女服饰的改良才能算是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果脱离蟳埔女服饰文化的本源,所谓的“现代改良”也只会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噱头,没有什么说服力。
首先,蟳埔女服饰的改良要关注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下对蟳埔女服饰的不同需求,例如劳作时的服装、日常活动时的服装以及婚丧嫁娶时的服装,都应该有相应不同的改良侧重点,这样的改良才会有针对性。以蟳埔女服饰版型为原型,把握“重头不重脚”的整体轮廓特征,从现代的服饰剪裁、造型手段、先进的纺织技术或者科技创新面料的运用等不同切入点入手,在头饰材质构成、服装版型、功能性等方面进行改良实践。在保有蟳埔女服饰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蟳埔女服装穿着的舒适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提升,适应时代对传统服装的新要求。
其次,针对蟳埔女服饰的现代改良,可以从提取蟳埔女服饰的一些细节造型元素入手。例如蟳埔女头上的“簪花围”:鲜花与“熟花”竞相争艳,真与假、短暂与永生交相辉映的热烈;不同花型、色彩在有序的排列和无序的点缀之间呈现的和谐;头饰中的骨针、插梳、曲纹杖簪的创意造型和神秘的历史溯源。另外,蟳埔女上衣的“拼接”元素也能激发创意,领口、袖口、胸前与背部的拼接以及右衽轮廓、圆弧下摆、裤装的滚边设计,从拼布形状的象征寓意、裁剪手法和所用面料的材质、肌理、色彩、花纹、再造方式等,甚至防水的“小红腰包”等都能作为一种灵感的切入口指引创作的思路和方向。
纵观世界服装史,服装在引领时代的同时,也被时代发展所左右。虽然时尚的更迭规律被认为是循环往复的,但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知道,每种服饰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循环重复,而是顺应那个时代的整体趋势,保留基本风格特点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被改良”着,要么朝向精致繁复,要么迎合实用简约,这是服饰时代性的体现。传统服饰也是如此,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和兼顾实用性能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流行服装的版型剪裁、整体廓形设计。回顾蟳埔女服饰的历史演化,从最初传统汉族中式文化、海洋文化到近代融合东西方文化,每一次的时代变迁,每一回的文化交流、碰撞都是一个改良的触发点。当代蟳埔女服饰也随着时代变迁带来的服饰潮流文化演变而悄然改变着,但如果没有思考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最后只能被挤压直至消亡。
国力的强势发展带来了国家文化地位的提升,近几年在服装文化领域的世界性舞台上“中国风”备受推崇。中式剪裁、廓形、配色、技法、纹样、面料等服装元素以及书法、国画、京剧、神话传说等文化元素都被反复解码、提取并运用。结合“中国风”的大环境,蟳埔女服饰的改良也应该从中国文化出发,在蟳埔女服饰造型的基础上融进“大中国”文化元素,凸显自身的中国气质。例如蟳埔女喜爱的“花”元素头饰,服装印花可以运用中国传统“四君子”——梅、兰、竹、菊等有中国文化寓意的花材以及各种中式传统花朵纹样来进行表现;另外剪裁和色彩还有面料上也适当结合当代流行的中式风格样式,与“大中国风”同一阵线,共同展示新中国传统服装的新风貌。
与国际“中国风”呼应,国内“国潮崛起”,各服装品牌都在摸索自身的“国风之路”,纷纷推出各种样式的中国元素服装。有的遵循古法,运用传统剪裁和传统面料,再现中式霓裳风韵;有的局部改良,保留中式服装原来的样式,只在服装局部版型、面料上作创新;有的大胆嫁接,中式领结合灯笼袖、马蹄袖、落肩款等西式流行风格样式;各款各式,百花齐放,这是国风服装最好的时代。结合这个时代风貌,蟳埔女服装的改良也有各款各式的发展方向,是回归传统,提升到极致,还是细节调适,顺应新需求?抑或是大胆革新,焕发新姿态?每一个方向都能为改良蟳埔女服饰提供实践思路,为蟳埔女服饰提供符合时代的新语境。
改良是为了提高蟳埔青年一代对蟳埔女服饰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从而促进蟳埔女服饰的传承和推广。中华文化的博大源自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一种原生文化,让它避免处于“被消亡”的境地,是为更多的原生传统文化提供模板和出路。作为当代中国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本立足点,挖掘和提炼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精华,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