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洁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成年人手机依赖行为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与治疗手机成瘾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研究以18岁以上成年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手机成瘾量表、UCLA孤独量表收集数据,研究手机成瘾对孤独感是否有影响。 结果:手机成瘾的低效因子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手机成瘾四个因子之间则两两显著正相关(p<0.01);高度孤独成年人的因子分和量表总分均高于其他三个孤独水平成人的量表总分,即成人的孤独水平越高,越容易出现手机依赖;手机成瘾各因子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得分,男性孤独感得分高于女性。失控、低效和孤独感得分城市成人高于乡镇成人,戒断、逃避得分则乡镇成人高于城市成人。结论:1)手机成瘾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孤独体验。2)孤独水平会反作用于手机成瘾。3)女性手机成瘾高于男性,男性孤独体验高于女性。
关键词:成年人;手机依赖;孤独感
1 绪论
1.1 社会背景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至如今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际,人工智能化趋势势在必行,各类电子产品也迅速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应用最广泛、最频繁、最普遍的品类非手机莫属;交际平台上(诸如微博、知乎等)屡次出现低头一族、手机依赖症等热门话题且久居热搜榜不下,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众对于这类话题的关注;各种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更是使人们深陷手机的“懷抱”中而不能自拔,现在有一句话叫作“手机在手,天下我有”。在手机的不断革新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工作的时,网上又不断爆出某老太做饭时专心抢红包致手机跌入锅中,某年轻妈妈路上玩手机致孩子被车撞倒而不知,谈及至此,我们不禁要在心里默默问上自己一句话:大众如此依赖手机的后果究竟是好是坏?
1.2 理论背景
1)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是伴随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尤以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人手一只手机早已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甚至不乏有一人二机、三机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智能宠物”。而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
2)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封闭闭锁的情感反应,是个体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被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孤苦郁闷的情感。一般而言,暂时的或偶发的孤独并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主要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主要通过网上发放问卷的途径收集数据。
2.2 研究工具
1)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由Lenug修订,共17题,采用五级评分,评分范围1-5,1代表完全没有,5代表常常发生,总分越高,则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包括4个因素: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该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1,显示该量表信度良好。
2)UCLA孤独量表。采用Russell等人1987年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量表由20个题目组成(11个正向计分题目,9个反向计分题目),采用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高。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孤独水平,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重测信度为0.73。
2.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成年人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对手机成瘾和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成瘾4个因子(失控、戒断、逃避、低效)中,只有低效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手机成瘾四个因子之间则两两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1。
2)不同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差异分析。根据孤独感量表总分,按照量表手册总分44分以上为高度孤独,孤独水平记为1;总分39-44分为一般偏上孤独,孤独水平记为2;总分为33-39分为中间水平,记为3;总分33分以下孤独水平记为4。以孤独水平为被试间变量,对成年人手机成瘾总分及其四个因子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孤独水平的成年人在手机成瘾总分及其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度孤独成年人的失控、戒断、逃避、低效和量表总分均高于其他三个孤独水平成人的量表总分,即成人孤独水平越高,越容易出现手机依赖,见表2。
3)人口学变量在各因子上的差异分析。手机成瘾、孤独感与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因素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各因子在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手机成瘾各因子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得分,男性孤独感得分高于女性。各因子在家庭所在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失控、低效和孤独感得分城市成人高于乡镇成人,戒断、逃避得分则乡镇成人高于城市成人。
4 讨论
1)手机成瘾、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4个因子中只有低效与孤独感成正相关但其他三个因子却与孤独感无显著相关,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出入。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因为网上发放问卷导致被试以应付、走形式的心理应对测试。
2)不同孤独水平的成年人在手机成瘾总分及其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本次研究的被试年龄分布不均可能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得分则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关。
3)手机成瘾各因子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得分,男性孤独感得分高于女性。各因子在家庭所在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现在女性对人、物的依赖性更高,且愿意示弱表现出来自己的依赖,而男性由于社会赋予的角色需要,对自己弱的一面不愿意轻易示人,可能会借助于手机类的工具发泄自己的情绪。
5 结论
本研究以18岁以上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学习与借鉴手机成瘾、孤独感测试的相关理论,通过问卷法收集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现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1)手机成瘾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孤独体验。
2)孤独水平会反作用于手机成瘾。
3)女性手机成瘾高于男性,男性孤独体验高于女性。
参考文献
[1]姜永志,刘勇,王海霞.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7,10(03):82-87.
[2]刘文俐,蔡太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关系:孤独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5):926-928.
[3]金国敏,罗献明,张国华.大学新生手机依赖与社会适应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08):44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