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2019-12-13 03:01黄鑫磊
市场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汇率

黄鑫磊/文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深陷双顺差的困境。2014年6月,外汇储备余额达4万亿美元,为历史最高点,是2001年的18.8倍。图1显示出经常账户差额始终位于中轴上方为正值,但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非储备金账户开始出现逆差并逐步扩大,直接跌至中轴线下方,由正值变为负值,形成经常账户盈余和非储备金融账户赤字的格局。至2017年7月,银行结售汇的持续逆差使外汇储备余额回落至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形状(见图2)。2015年8月10日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1162,从“8·11汇改”到2016年8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6530,人民币贬值超8.77%。与此同时资本外流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二者相互交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继续增大。为了稳定汇率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窗口指导和政策调控,以减少赤字并稳定预期。这些措施逐步缓解了资本净流出压力,稳定了国内外市场汇率波动,有效防止了资金大量外流和海外投机资金沽空人民币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但同时也引起了市场和金融对外开放的暂时性停滞,缺乏窗口指导政策以及政策不确定的担忧。

图1 1982—2015年我国国际收支差额

图2 2013—2016年银行结售汇逆差、代客售付汇逆差与外汇储备余额月度变化

二、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结构内部失衡,国内消费滞后,内需不足

相较于投资与出口,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凸显滞后,这种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结构是由一系列原因引起的,其中包括:①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虽然不断改善,但总体仍严重滞后。居民更加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②由于出口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消费更为直接与迅速,地方政府的绩效观念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这种局面。③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以及中国居民趋于买房的心理,使很多人将财产都倾之于国内昂贵的住房。再加上近年来房价的高速增长,远超工资增长水平,使居民更加无法留有余钱来增加消费。④我国目前仍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期,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更加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较低的劳动力价格,较小的利润空间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消费水平。

(二)长期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所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双重汇率、关税减免、出口扶持等一系列贸易政策,不断鼓励对外出口。国内居民收入偏低,内需严重不足使政府视出口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有了相较于之前更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和对外开放格局,让中国能更好地发挥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低污染成本和开采成本带来的低廉资源使用优势,对外出口量迅速增长,货物和服务账户盈余空前扩大。此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引导大量外资流入相关行业,导致部分行业外资投资过度。一系列的集聚反应不断发生并形成泡沫,加剧了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

(三)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投机资本涌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民币汇率长时间内被低估源于我国汇率机制改革的滞后。长时间的汇率低估,使得人民币对外贬值,对外出口商品价格降低,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此外,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以及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加剧了贬值的趋势。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再加上美元贬值的双重作用,使国际热钱随时做好了进入中国的准备,从而也为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盈余埋下伏笔。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一)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持续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基础货币以对冲过量的外汇流入。1999年到2014年,央行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尤其是2007—2014年,上升幅度很大。2014-2018则有小幅回落,且逐渐趋于稳定。外汇储备激增加大了央行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由于货币的乘数效应,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会导致市场中货币供应量的成倍扩张,流动货币的增加无疑导致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

持续的双顺差使得我国储备资产持续盈余,尤其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央行被动地向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央行必须增加现金回笼或提高储蓄利率来减少过多的外汇造成的货币市场中过多基础货币,以尽可能减轻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冲击,但同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

(三)加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摩擦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持续顺差是由于我国落后的产业结构、较低的收入、落后的汇率调整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居民收入显著增长,不断调整的汇率机制也意味着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将得到扭转。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长期逆差也使其贸易保护主义滋生,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碰撞更加频繁,国际贸易成本加速上升。

(四)阻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国持续大量的顺差意味着出口长期大于进口,严重破坏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流向外向型经济部门,挤占内向型产业生存空间。中国原有的产业结构造成了经常项目的盈余,持续的顺差所带来的利润也必然阻碍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四、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一)转变出口导向型战略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过度偏向出口企业,势必挤压内向型企业拥有更少的资源,更恶劣的生存环境,从而打破市场体制下的固有平衡,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得以持续,故而改变出口导向型战略势在必行。

1.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改变以往盲目引进外资的政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限制地区之间的过度竞争。要想改变市场中的过度投资,必须制定相关制度使引入外资更加规范,需要根据各地经济实际发展引进资金,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而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

2.选择性鼓励进口,恢复外部均衡

有选择性地鼓励出口,而非之前过度视出口为经济增长点,对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增加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商品退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内需,在有关国计民生、能源资源、创新产品等方面给予进口鼓励,尽快恢复外部均衡。

(二)扩大内需,降低国内存储利率,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1.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扩大内需的根本之策是增加国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但不可否认目前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比较明显,而我国农民庞大的基数也使得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显得更加迫切。必须不断推进农村改革,推进现代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的普及,完善基层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进城人口户籍落实。努力促增长,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信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远远不足。以2017年为例,1—12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330亿元,相比2016年上升7.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29859亿元,比2016年上升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上升7.7%为173471亿元,从主要支出项目情况来看:教育部门支出比2016年上升7.8%为30259亿元;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1%为7286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比2016年升高6.4%为336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上升16%为24812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上升9.3%为14600亿元;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9.8%为5672亿元;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5.6%为21255亿元;债务付息支出增长21.9%为6185亿元。可以看出,科技、文化传媒、节能环保等项目的财政支出虽然相较之前有所上升,但在财政预算中占比仍旧比较低,而且基础建设部分并不明显。因此,居民自己必须支付公共物品而挤占其固有的可支配收入,导致消费水平下降。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努力使社会对公民的保障能力增强,降低人民的储蓄动机。只有降低公民的储蓄率才能持续有效地启动和扩大内需。

3.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改变一直以来由需求拉动供给的状态,着力于调结构,实现由供给结构的改变来带动国内需求的发展。简单来讲便是从需要什么带动生产什么向生产引导居民消费转变。通过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使得供给机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需求市场的变化,更好地带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汇率制度改革,调整汇率管理政策

汇率变动对外贸的影响最为直接。国家要适度放松对外汇市场的管制,进一步释放外汇需求。放宽国际收支外汇管理,改变以往“奖出限入”原则,保证必要的进口和其他非贸易支出需要,保持外汇收支的基本平衡。放宽个人外汇业务,在企业和个人可以保留外汇收入的基础之上,鼓励持有更多外汇资产。

(四)加强国际政策协调

在全球经济中,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或依存性愈加突显。根据经济政策的溢出溢入效应,一国的经济政策只会有一小部分作用于国内经济,而会通过贸易流量影响到他国经济。除我国自身的结构性失衡外,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结构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只有加强国际政策协调,制定清晰规则来调整各国外汇政策,才能有效地处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顺差汇率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前三季度汇市述评:汇率“破7”、市场闯关
国际收支分析
形成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