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晖
近年来,赣州市金融部门以支持“三农”工作为重点,在金融支持精准脱贫、农业供给侧改革、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近年来,赣州市各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支持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助推实现产业兴旺。以最具赣南特色的脐橙产业为例,截至2018年末,辖内脐橙产业贷款余额为78.78亿元,同比增长19.88%,2016~2018年平均增幅为14.18%。在产品创新方面,针对果农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果园”抵押贷款模式,以《果园经营土地许可证》为抵押物,为果农提供资金支持。在信贷对脐橙全产业链的支持下,赣州脐橙产业形成了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经营模式,2018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为601.13亿元,为水果类产品第一,其中辖内信丰县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同时,蔬菜、油茶、烟叶、白莲等产业也在信贷资金的投放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8年末,蔬菜产业贷款余额为10.20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55.76%;油茶产业贷款余额为14.32亿元,较2016年基本持平;烟叶产业贷款余额为3.72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20.30%;白莲产业贷款余额为1.36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53.88%。当前赣州市蔬菜产业已成为全省标杆、全国有影响,2018年全市新启动建设蔬菜基地343个,新增钢架大棚5.2万亩,是2017年的1.68倍,累计建成钢架大棚9.9万亩;2018年完成油茶新造10.48万亩、低改10.45万亩、抚育29.78万亩,“赣南茶油”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推动产业延伸、融合方面,赣州市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支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截至2018年末,赣州市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余额为19.21亿元,同比增长16.76%;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余额为77.81亿元,同比增长16.11%。一方面,以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示范效应为突破口,支持企业跨产业发展。以大余丫山集团为例,该集团获得赣州市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以项目贷款、“财园信贷通”贷款、股权反担保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截至2018年末合计贷款余额为1.73亿元。已初步形成以丫山旅游为龙头,全面带动山区一二三产全面融合兴盛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助推辖内农村电商发展,实现农产品的一二三产融合(吴盛光,2018)。2018年12月,赣州市当期互联网支付交易金额为549.98亿元,同比增长70%。同时,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力量,实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快速覆盖。如农行赣州分行创新惠农e贷农户贷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批量采集内外部数据,实现批量化、自动化的系统审批,系统30秒审批通过,10分钟可实现合同签约、贷款发放。在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下,赣州市已成为全国首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的设区市,2018年全市电商交易额231亿元,其中网销赣南脐橙占总产量30%以上,辖内寻乌、安远、石城等三县荣登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商贫困县50强排行榜。
加大对农村企业、城市涉农企业等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推动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骆昭东,2018)。统计数据表明,占总农户数35%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了突破500亿元的农业产值、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0%。正是基于信贷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起到的“输血”、“造血”功能,赣州市金融体系积极增加对该体系的信贷投放。截至2018年末,赣州市农村企业贷款余额为772.81亿元,同比增长25.10%;城市企业涉农贷款余额为145.87亿元,同比增长13.33%。在信贷的拉动下,赣州市涉农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逐步形成龙头效应。截至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626个,比上年增加38个,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92个,市级龙头企业163个。
通过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信贷产品的投放力度,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杜志雄,2018)。截至2018年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为380.1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达到9.37%,同比增长20.56%,高出各项贷款增速2.14个百分点。同时,加强乡村棚户区改造。如农发行赣州分行2018年发放棚户区改造中长期贷款48亿元;发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贷款5.5亿元;发放城中村改造贷款7亿元,支持1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在支持方式上,积极创新担保模式,使得金融高比重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发行会昌县支行采用第三方国有企业保证担保和整合资金质押担保相结合的担保方式投放中长期贷款,用于会昌县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该项目遍及全县19个乡镇243个村庄,用于农村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整治等方面。总投资3.8亿元,其中农发行贷款3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比重达到78.95%。金融持续投入对赣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2018年赣州市实施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23个,实施里程341公里。
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信贷投放有机结合,助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截至2018年末,农村污水处理贷款余额为2.04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5.8倍;农村垃圾处理贷款余额为0.22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40倍。在加大投放力度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如农行赣州分行利用政府购买服务信贷支持定南县永盛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定南县域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2.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亿元,占总投资比重69.02%。辖内8个省重点支持县(区)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完成,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省级控制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赣州市金融机构采取了多种方式,精准对接贫困户,利用信贷资金助其脱贫致富。如积极推进整村授信模式,提高农户的信用度,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得性。其中仅农商行就已完成了1211个行政村整村的授信工作,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5%。同时为了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市财政筹集10亿元风险缓释基金,推出“产业扶贫信贷通”信贷产品,将贫困户的贷款额度由3~5万提高到3~8万元,破解扶贫投入不足的难题。截至2018年末,赣州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92.13亿元,同比增长17%;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为56.92亿元,同比增长16%。在就业得到基本保障、农业产值扩大的推动下,赣州市扶贫成效显著,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瑞金市已实现脱贫摘帽,南康、寻乌、安远、石城、上犹、会昌等6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全年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9.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5%,退出426个贫困村。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0786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同比增长11%,增速快于全省1.8个百分点。
虽然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金融提出了新需求,也带来了新挑战。
据调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产生了大量乡村振兴项目,融资需求巨大,但这些项目的投资主体基本都是县(市、区)一级的融资平台为主,地方投融资企业数量、资金有限,且负债较高。2017年以来,财政部等部委连续发文,不断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除棚户区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仍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其余的基础设施建设均不允许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或由财政提供担保。因此,在现有的投融资模式下,银行介入乡村振兴项目的难度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受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政策影响,某政策性银行2018年累计发放贷款87.11亿元,同比减少43.83亿元,同比降幅33.47%;其中中长期贷款累计发放76.40亿元,同比减少47.91亿元,同比降幅为38.54%。
赣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是其中一个重点,如乡村污水垃圾处理、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等,对绿色金融的需求较大。但赣州的绿色融资仍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产品刚刚起步,大金融支持生态保护和节能环保的局面尚未形成。截至2018年末,全市绿色信贷余额86.56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2.13%。绿色保险在赣州仅推行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绿色证券方面,截至2018年末,全国环保公司中有67家在主板市场上市,24家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赣州尚无一家。导致大量绿色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某县乡村振兴规划2018年初提出,要利用生物处理技术为辖内所有行政村建造乡村污水处理厂,每个污水处理厂造价在50万元左右,资金需求5250万元,一直未得到满足,导致该项目搁浅。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较大,但现有的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一是缺乏收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在环境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以及农村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大,但项目建成后,没有收入,还款来源没有保证,因此银行难以支持此类项目。截至2018年末,赣州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38.38亿元,同比减少34.37%,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余额基本为0。二是期限难匹配。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但银行的贷款大部分是流动性贷款,期限难以匹配(彭童云,2018),如某特色小镇建设的基建资金,40%是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导致其每年不得不借助县“倒贷”基金甚至民间借贷进行资金周转,因此额外产生财务费用近百万元。三是缺乏担保,乡村振兴建设中,涉及到的基本为集体土地,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不能用于抵押。
鉴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抗风险能力差,一旦涉农贷款出现风险,现有的担保机制难以覆盖(谢瑞武,2018)。因此,为了降低风险,不少金融机构提出,部分涉农贷款需要加购农业保险。而赣州农业保险险种少,且费率较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一方面,农业配套保险种类缺失。赣州特色种植产业,如甜叶菊、烤烟、白莲及养鱼等,均无相应的贷款配套保险政策。另一方面,保险保费偏高。据赣县某金融机构反映,该县在推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过程中,较高保险费率,迫使不少农户放弃贷款,部分甚至借道民间融资。如该县某农户种植蔬菜,经营土地面积73.09亩,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取贷款30万元,贷款期限两年,贷款利率按基准利率发放,每年需支付利息15660元。而需缴纳保费合计23324元,获得50%的财政补贴,农户还需缴纳11662元保费,相当于贷款利率上浮75%左右,加重农户融资负担。
赣州市广大农户从事特色养殖、种植的资金需求较为旺盛,但乡村地区信用信息缺乏,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同时还有抵押物不足,增信措施有限的现实情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杨李娟和彭振江,2018)。但赣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对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新挑战。一是部分农户信用意识薄弱。部分农户对扶贫金融贷款性质认识不清,甚至有些贫困户把金融扶贫当作是国家救济,可以借钱不还,加上现行法律制度和法院执法缺乏对农村地区债权人的有力保护,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户违约、失信、逃债现象仍然较多。二是农户的信用信息难共享。各涉农金融机构、部分政府部门、扶贫机构等均开展了农户档案的建档工作,农户档案存储于各自的管理系统中,尚未实现信息互通共享。而且农户的信用档案,主要为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家庭财产以及信贷信息,尚未将财政、公安等政府部门掌握的相关信息共享进来。三是缺乏市场化征信服务机构。受农村信用服务需求不足和信用信息采集难制约,农村地区还没有专门服务于农民和农村经济主体的征信机构,农村专业化的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缺乏。
面对乡村振兴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辖内金融机构应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回归金融本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适合辖内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在为赣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资金支持的同时,打造革命老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赣州样板”。
目前,赣州正在申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相关实施意见正在人民银行总行论证。因此,针对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各金融机构要大胆先行先试,既要解决实际融资难题,又可以为申报获批提供有力支撑。一是要大胆创新信贷产品。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赣州市乡村振兴新主体、新要素、新业态发展的形势,明确特色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供应链经营、田园风光、客家民俗特色小镇等农村新型项目的金融需求,适时推出“农村产业链融合贷”“休闲农庄贷”“乡村养老贷”“乡村旅游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体系,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提供不同需求的金融服务。二是丰富和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围绕提高保险保额和赔付标准,继续挖掘农业大灾保险产品改进创新潜力,将农业保险创新拓展至更多金融工具,探索开展“保险+期货+信贷”等模式试点,利用金融科技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两权”抵押试点,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盘活农村资产,让农村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进而推动农村投融资机制良性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
乡村振兴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巨大融资需求,靠单一的信贷渠道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来突破(安国俊和刘昆,2018)。一是依托政策性金融、污染性罚款、环境税和财政收入划拨等,成立“绿色金融产业基金”或“绿色融资的风险补偿基金”,交由专业机构(如地方性金融机构或是在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门部门)管理,为绿色金融提供担保或补偿。二是把握全国绿色债券发行试点新契机,鼓励并引导发行绿色企业债券或绿色公司债券,提升绿色债券对农村绿色发展贡献力,充分发挥绿色债券融资额度大、期限长的优势,提高绿色金融供给能力和效率。三是针对旅游、文化、高新技术、服务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产业的趋势,参考国际标准化的排污(排放)核算,将赣州多余的排污(排放)配额打包成符合标准的绿色金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拍卖,为产业转型和升级融得资金。
加快农村金融业务信用体系和平台建设,制定赣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考核办法,调整完善信用建设评价指标,加快推进信用数据采集试点,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基础信息收集、加工和评价工作,推动农村信用数据库建设。坚持在赣州市政府的引导示范下,推动跨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打破信用及交易信息“孤岛”,构建农户、企业守信,充分利用资金生产经营,银行守信按相应的考核规定放贷的互信共赢局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明确“乡村治理”的相关要求时指出,要提升乡村德治水平。通过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教育,提升农民金融知识素养,使其牢固梳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进而有助于营造“治理有效”新体系。因此,赣州市需要常态化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教育普及工作,把农村金融教育作为新时期乡村治理战略的重要组成。赣州共有12个县已经或正在开展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全面推动农村金融教育“金惠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金融知识扫盲工程”,推进“金融知识进校园”,优化“宣传+培训+体验”金融宣教模式,形成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定期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情况调查,准确了解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提高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系统要围绕“生活富裕”主线,全力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和民生金融工作,塑造“生活富裕”新风貌。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及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尝试和运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信息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的门槛,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为金融助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新的支撑。赣州市可依托“区块链”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一是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克服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难以渗透到经济落后地区的弊端,通过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及开发普惠金融app,实现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覆盖面更广泛,大幅降低长尾市场的边际成本,将服务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二是基于大数据分析能优化配置,实现服务市场细分和精准营销,可将资源准确的输送给资金需求者,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三是运用数字技术,提高金融部门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提升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有效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四是继续推进现代支付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及应用,持续加大对辖内农村乡镇机构网点布设力度,依托村委会、商户等,加大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ATM机、POS机等自助机具设备的投放,推动银行卡、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支票、汇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