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部《中国民族史》编纂的背景与原因
——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 初探

2019-12-13 20:33
创造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云南大学民族历史

由江应樑先生担任主编、林超民先生为副主编的《中国民族史》 (以下简称江本《中国民族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中国民族史通史。

江本《中国民族史》共上中下三册,110多万字,1990年第一次出版精装版二千套,平装版七千套。[1]121到目前为止, 《中国民族史》 一版二印,由民族出版社1990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印刷,由于当时印刷条件限制和中册内容更加丰富,中册至1990年11月才完成印刷。1993年由民族出版社负责第二次印刷出版。在印刷时,主编姓名“因检字原因排为‘应梁’”。[2]故两次印刷《中国民族史》 的主编信息是“江应梁”,部分学者运用时会将主编写为“江应梁”。

江本《中国民族史》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获得了第5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郭沫若历史学奖。这些荣誉代表了当时国家、学术界和社会对该书的肯定。

关于江本《中国民族史》,学界已有不少评论。马淑贞认为其体例新颖、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最先为社会各界推荐此书。[3]李埏先生称其是“我国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认为此书突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性”“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性”“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有机性”。[1]121-123熊锡元先生认为此书是“一幅展现民族凝聚的历史画卷。”[4]育航先生认为其“钩深致远,别开生面,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联系和特殊规律”。[5]李远龙先生认为徐杰舜先生著《中国民族史新编》、江本《中国民族史》 和王钟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 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各有千秋[6]125。黄鸿泰先生从民族概念、整体性与多元一体、民族史与王朝史等方面,评述江应樑和王钟翰分别主编的《中国民族史》。[7]

但是,江本《中国民族史》编撰的背景与原因,仍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尚有探讨的空间。因此,本文试将江本《中国民族史》的编撰,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加以研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编写《中国民族史》教材的客观需要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出版过多本综合性的通史体裁的中国民族史专著,如王桐龄《中国民族史》 (文化学社,1934年)、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世界书局,1934年)、林惠祥《中国民族史》 (商务印书馆,1939年) 及吕振羽的《中国民族简史》(大众印书馆,1947年),但以上“四书对于民族的分类,主要是按照辛亥革命以来‘五族共和’的提法,列出汉、满、蒙、回、藏,加上了苗,还略有其他民族的增益。在取材上,这四种书基本上根据旧史。吕振羽重视调查资料,而调查到的材料也不多。”[8]29而“五族共和”的提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进一步而言,“‘五族共和’思想表现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质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同化”。[9]“五族共和”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产物,它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中国民族史上,除汉、满、蒙、回、藏五族之外,还存在过其他族群,而“‘五族共和’不能全面地反映我国众多的民族成分”。[10]因此,“五族”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与声音,难以在当时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中得到反映。对此,温春来先生言:“尽管在绵延数千年的正史书写系统中,西南地区的人群作为非汉族类一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进入民国后,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框架下,却面临着既非汉人也非少数民族的尴尬境地,也因此不能得到一些应有的机会。”[11]另一方面,吕思勉、林惠祥和吕振羽所著的三书,“作为书中主要内容的五族历史,因研究得不够,说法上也有很大的分歧。”[8]29无论如何,这些专著代表着二十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对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探索,但因历史条件的局限,族别史、民族关系史、地区民族史等研究的不充分,限制了这些书的编写方法和研究内容,使其编撰存在一些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为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1950年,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上,讨论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12]随后建立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等民族院校,加强培养中、高级民族干部和各专业的人才。民族院校和一些综合性院校增设民族史专业,开设了中国民族史课程。但在探索初期,教材缺乏,困难重重。当时,费孝通先生在中央民族学院“建议在课程里应当有一门综合性地介绍各民族历史的基础课时,却找不到愿意承担讲课的人。因为许多历史学专家,并没有讲授这门课的准备,过去确是从来没人从民族的角度有系统地讲过中国通史。最后我无可奈何只有自己上台试讲了。这个课程只讲了一个学期,写下了一本讲义,最后还是不能不知难而退,没有继续下去。”[13]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我国高校向苏联学习,在教育制度、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改变,并且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苏联文理科教材,其中编译出版的文科教材以政治理论、财经、政法等教材居多,[14]特别是中国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缺少教材。中国民族史的教学方面同样如此。为保证各高校中国民族史教学的正常进行,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

同时,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坚持以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处理民族问题,所以在民族史和中国史的讨论中,“许多少数民族要求编写自己的历史,要求在中国通史里能够正确地反映出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祖国的贡献和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15]这也对新的《中国民族史》 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

1984年,在烟台召开的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民委教育司司长、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颖“面对十几位民族学界的著名学人,首次提出了‘编纂中国民族通史’的设想。”会议结束后,黄颖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以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费孝通作了详细汇报,均得到热情支持和高度重视。”[16]在国家民委领导的要求下,编撰《中国民族史》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但是几年过去后,新的《中国民族史》仍未编出来。诚如江先生在《中国民族史·绪论》中所说:“令人深感缺憾的是,建国以来,迄今大陆上还没有正式出版过一部《中国民族史》。这种状况,与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称,与中国民族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的需要也不相适应。”[17]5陈连开先生在1993年也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虽然屡次提出要撰述包括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贡献的中国民族史,在各家中国通史中也力图尽可能反映各民族历史的内容,终因族别史研究尚不充分,通史体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出现。[18]

1988年10月6日—11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云南大学举行。会议对民族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并特别指出,“在族别史、地区民族史等研究的基础上,撰述综合性中国民族史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及时组织力量,撰述与出版几部或十几部这类著作。”[19]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培养更多民族史专业的学生,以江先生和林先生为代表的长期从事中国民族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担起重任,“抓了《中国民族史》一书的研究与写作”。[20]

二、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积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南大学就聚集了方国瑜先生等一批从事民族教学和研究的著名学者。5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云南大学成立了中国民族史教研室,开设民族史相关课程。80年代,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授权点。几十年几代学者的经营和积累,为云南大学编撰《中国民族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36年9月,方国瑜先生便在云南大学执教。随后,吴文藻先生、费孝通先生、白寿彝先生、陶云逵先生、林耀华先生、田汝康先生、李有义先生、许烺光先生、杨堃先生、江应樑先生等先后加入云南大学民族研究的队伍。他们为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研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云南大学的方先生、江先生、尤中先生等师生参加了云南省民族识别和民族调查工作,从而极大地加深了他们对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国民族历史与现状的认识。

1955年,周恩来总理到云南大学视察,“指示历史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应注意地方特点,重视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17]5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云南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中国民族史教研室,开设中国民族史、云南民族史等课程。“这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中国民族史教研室,还是学术阵容最强的中国民族史教研室,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民族史研究与教学的先河。”[21]1721959年,历史系创办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开设《中国民族史》等课程,开始正规、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22]同年,方先生开始招收中国民族史专业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21]1721961年,云南大学开始招收中国民族史专业本科生,这是中国高等院校开设的第一个中国民族史专业。[21]172为了集中力量开展重点研究,1963年云南大学创办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1966年,云南大学校务委员提出重点抓民族史、民族民间文学等研究。文革前,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民族史专业培养了研究生三届7名,其中彝族史3名,白族史1名,傣族史1名。[23]1978年,云南大学向教育部和省委宣传部提交了《关于建立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的报告》,1979年成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24]6主要研究西南边疆民族史、云南地方史和中外民族关系史(中越、中缅、中老跨境民族关系史) 等。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学位制度,云南大学历史学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1月3日,国务院批准给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点授权,指导教师为方国瑜教授。[25]这不仅是当时云大唯一的博士授予点,还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族史博士学位授予点,早于中央民族大学五年。[26]此后,云南大学培养了中国民族史专业全国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林超民先生、中国民族史专业第一位外国留学博士生林谦一郎(日本) 先生。1986年,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被确定为云南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江应樑、尤中、林超民等先生。

云南大学民族史教研室和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成立以来,学术成果丰硕,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民族研究的学术著作,如方先生的《彝族史稿》 (中华书局,1984年)、 《云南史料目录概说》 (中华书局,1984年)、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 (中华书局,1987年),江先生的《百夷传校注》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傣族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尤中先生的《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木芹先生的《两汉民族关系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南诏野史〉 会证》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熊锡元先生的《民族特征论集》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民族理论基础》 (民族出版社,1989年) 等。[24]16

因教学需要,他们先后编印了《云南民族史讲义》 和彝族、傣族、回族等族历史讲义等,[27]作为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教材。1960年,方先生与江先生组织编写《中国民族史讲义》,油印几百册,供教学使用。这部教材成为江本《中国民族史》的母本。[28]1964年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会议,江先生编写的《中国民族史讲义》被列为高教部文科推荐教材,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7]6后因“文化大革命”被迫终止。1981年江先生领衔编写《中国民族史》,因种种原因被搁置。1983年,江先生为《中国民族史》设计提纲,拟定框架,并与方先生商量。江先生回忆,1983年12月23日上午,“方先生就《中国民族史》的编写工作,与我长谈了近两个小时。不虞半小时后,方先生因脑溢血送进医院……”。[17]6方先生逝世后,中国民族史博士点由江先生担任指导教师。1988年11月11日,江先生“离开了一生从事的科学事业。”[29]林先生继承其遗志,重新组织人员编撰《中国民族史》,并负责统编。

三、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为此,建立民族院校,培养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被提上日程。一些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相关课程甚至专业。但教材的缺乏,影响了相关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少数民族人士要求,各族在国家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在中国史书写中应得到体现。此外,学术界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近四十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发展,指出编撰《中国民族史》的条件已经成熟,呼吁完成这一工作。

面对这一客观需要,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因有方国瑜先生、江应樑先生和林超民先生等几代人几十年在教学与研究方面的苦心经营和深厚积累,遂首先完成了《中国民族史》 的编撰工作。

综上所述,江本《中国民族史》凝聚了方先生、江先生、林先生等学者的心血,“填补了阙如已久的空白”,[6]125为中国民族史的教学提供了教材,夯实了中国民族史的学科基础,“奠定了云南大学在中国民族历史学界的领先地位,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21]173推动了中国民族史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云南大学民族历史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历史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