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一直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是事关一个国家百年发展大计的生机力量。马克思曾经慷慨激昂地高呼:“我应该训练好在我死后继续共产主义宣传的人”[1];列宁在俄罗斯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也对青年给予鼓励,相信青年一代会顺利成长,完全胜任自己的任务;斯大林更是将青年看作是国家的未来,并竭力使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积极融入劳动群众,发挥“社会活动家”的作用。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着关于青年培养的思潮流传开来,著名的“君子之道”,即“以德、不器、慎独、固穷、必辩、怀刑、役物、坦荡、两进、道长”十大人格,便是为培养青年人格指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领导人都将青年工作摆在关键位置,毛泽东在给蔡博等五位青年的信中祝愿青年一代日益成长、健壮、愉快、进步,努力学习,为国服务;邓小平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同时提出老干部应该肩负起青少年的光荣历史重任;江泽民曾经高呼:“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青春万岁”;胡锦涛也对青年嘱托,鼓励他们经受摔打,磨炼意志,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增长胆识和才干。可见,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将青年工作摆到战略性任务上,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把握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新特点,同时围绕青年群体及青年工作提出了深入全面的战略论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要求;2018年再次来到北大的习近平再次寄语广大青年,要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十六字箴言充分展现了习总书记对于广大青年的厚望。“实践出真知”,这些要求并非空口白话,而是习近平历经青年时期的种种历程总结而出,他在梁家河与正定的成长经历,向广大青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模范榜样,对于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引领具有深刻的意义。
习近平在青年时期积极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在陕西延安梁家河村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日常工作十分繁重,整体氛围十分压抑,但只有15岁的习近平却欣然接受,积极主动地与农民们融为一体,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劳动成果,使村庄农民们贫穷困苦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以实际行动证实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基层实践奋斗的同时收获了成长,增长了才干,培养了感情,充分向广大青年展示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下苦功夫,求真学问”“扎实做事,踏实做人”的榜样力量。
习近平自幼便受到红色革命家风的熏陶,在父母等长辈的言传身教中,“热爱祖国,心系人民”的志向在习近平幼年时期便根植于心。在青年时期他更是通过研读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思考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不仅在成长的过程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还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思维方式运用在实际的工作生产中,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
经过七年的刻苦奋斗,他不仅凭借惊人毅力汲取力量过“五关”,还与农民百姓们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在梁家河的七年经历令他将“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铭记于心,令他可以大声且自豪地喊出:“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2]。即使后来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也从未摆架子、耍官威、滥权力,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古人云:“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近平深知这个道理,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习近平常常陪伴农民们一起干农活,还会问一些十分具体细致的专业问题,比如怎么锄地,怎么耕地,怎么翻土等等,同时他还会用本子记下来,回去仔细研究。为了实现全村通气,习近平亲自带队到四川省沼气办学习办沼气,经过几天的学习,工作人员感叹道:“你们这些老区人真能吃苦,我们还没有接待过你们这样的参观团。以前那些团就是看一看就完了,走马观花似的,而你们一待就是40多天,要求参观各式各样的,各种条件下的沼气池怎么建的都要看到,各种类别的都要学到,你们这是真学。”[3]
正是因为青年时期与人民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融合,即使日后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后,习近平依然反复强调国家与人民两者不可分割的联系,“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4],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以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与农民百姓的深厚情感,服务大众的优异表现向广大人民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不仅能够帮助青年扩宽视野,掌握技术,还对青年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习近平酷爱读书,在他15岁从北京千里迢迢去到梁家河这个荒野山沟时,社员看着他那沉重的行李箱暗暗吃惊,一问才知原来那都是一本本厚实的书本。不仅有西方马列经典《共产党宣言》《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等著作,也有中国化视域下的经典著作,如《毛泽东选集》、 《中国通史简编》等,甚至还有多篇基辛格早年的论文。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道:“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5]
除了“读好书”,习近平同样十分在意“善读书”,对于读书有一套专门的方法,为了更加全面透彻地分析某一个问题或论点,习近平总是选择同时观看几本相关书籍,避免受到编者主观情绪或作品写作大环境的引导。习近平曾经说过:“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6]除了单纯的理论学习,习近平同样重视学以致用,阅读了大量的技术专业书籍,即使十分年轻,但为了完成农村建设的任务,他能够沉下心来,仔细研读沼气发电及种植棉花的专业材料,还通过向老农求教、赴川实地学习等方式,成功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极大贡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散发出真理的光辉,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就靠着理论的指导、踏实的实干以及人民的帮助,完成了一项项异常艰巨的任务:开沼气、办铁业社、造水井、办代销店,种烤烟......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正是在这样的基层磨练中不断成长,在为人民不断付出的过程中不断收获。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广大青年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而这也正是习近平青年时期在拼搏奋斗的实践中培养出的优秀道德品质,他在担任村支书时为百姓们积极建设、不懈服务,取得的种种成绩都体现其“扎实”的工作作风与“踏实”的道德品质,获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与认可,实现了工作成绩与群众满意的有机统一,同时体现了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朝气蓬勃、敢打敢拼”的鲜活生命力。
1973年3月,延川县委抽调习近平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驻点工作,初到梁家河,习近平并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颐指气使,在众人惊异的眼光中,他独自便修起了村里简陋的、又脏又臭的厕所,这个常人一般不会在意的问题,却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小事”在他眼里就是一件为人民服务的“大事”。在为村庄打大坝时,习近平不仅专门学习了工程建筑的理论知识,更是亲身与相亲们一起上阵,甚至为了在打坝时用上劲,他不戴手套就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得全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不管多累多苦,习近平一直拼命干,从来不偷懒。[8]在寒风刺骨的冬天,他同样冲在第一线为村民们打造人工井,冒着被石块砸伤的艰巨危险,饱受冰凉刺骨地下水的浸泡,他的腿也因此冻得落下了毛病,冬天时候就容易腿痛,但他从不后悔,因为他正是以这种实际行动向乡亲们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的村民迎来了村里的第一口井,五大块坝地,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基本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青年习近平做到了,并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条件和生产作业情况。在如此团结一心、积极拼搏的氛围下,梁家河的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愈发火热,习近平用一项项征集宣誓自己的初心,兑现自己的承诺。
依依不舍地告别梁家河的乡亲们,青年习近平获得了到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他刻苦钻研,勤学好问,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属于高干子弟快速提拔的“捷径”,为了获得更好的基层工作经验,得到更好的历练和视野,他选择了更辛苦、不确定性更大的下基层,从县一级起步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敢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
习近平在担任党员领导干部时,坚守政治信念,践行使命担当。在对待“文革”党的错误路线问题上,他并没有对此抱怨也没有遗忘,而是以此自省,深知中国的前途正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在百废待兴、改革初期的当下,有觉悟的人必须站出来身体力行,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这样子国家的未来才大有希望。在看到不少同期青年在奢靡享乐中迷失自我时,习近平反复不断地问自己:“我们这代人就应该用这样的方式补回失去的青春吗?”青年时期的知青岁月在他身心中俨然刻上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与人民群众的情感难以割舍,他的内心始终牵挂着远方的人民。他认为如果一直在北京生活,没有多年的农村生活,每天心安理得、按部就班还算说得过去。既然有了亲身经历,深知老百姓有多苦,国家还那么贫困,如果还这样麻木不仁,那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此他依旧坚持“还是想到基层去锻炼,能为老百姓做些具体的事情”。
除了对党忠诚,习近平上任后对党建工作也提出了多点要求,他认为,如果忽视党建工作,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党员违法乱纪和工作作风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9]习近平在1983年和1984年一共出台了11个文件,包括针对性很强的《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县委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牵头负责,此举大大振奋全县人民精神,振奋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正定县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习近平牵头组织,在短短几年时间中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在县城里修建了37个垃圾池、11个公共厕所,在全县建立了13个乡镇文化站和35个村俱乐部,为71个村安装了自来水,设身处地地为人民提供好政策、好服务,同时坚持物质精神一把抓开展“五好家庭”“模范党员”“红花少年”等评选活动,制定了乡规民约,全县评出“五好家庭”3592户,成立青年服务队3500个,将思想政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促进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调查研究”作为一门研究手段,对于党政机关的政策发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的条件下,各地地情不尽相同,历史文化亦不趋一致,调查研究将是因地制宜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毛泽东在1930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和1931年4月起草的调查通知中,相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强调了正确的调查研究是政策研发的关键。习近平高度重视调研工作,程宝怀在评价习近平展开调研工作时有三个特点:一是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接触的人特别广,听到的声音特别全面;二是调查研究的方法多,外出参观学习,走大街小巷、走村串户多种形式;三是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考虑问题和认识问题。[10]正是因为有详细科学的调研方法,在布政施政时,习近平总能做到各方满意,成效显著。有一段时间,县里进行改造“连茅圈”,原本主张是“一刀切”,快刀斩乱麻,到农民家里直接强制性地改造,改完就完成任务了。但是习近平没有这么做,他求真务实地站在民众的立场想问题,首先在两个村搞试点。因为习近平觉得,直接铺开搞、突击搞,肯定会有反复,强制隔开人家肯定反感,基层工作人员一走,老百姓马上就可以拆掉。在深入调研后,他决定先让部分村民在思想上接受观念,以效果推动落实,拒绝“运动式”的开发,事后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即使工作后,习近平爱看书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在他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书和文件。他热爱学习,但是并不拘泥于书本。他注重向实践学习,通过调查研究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他经常“单人匹车”到各个大队上调研,也会经常和老农谈,和干部谈,一切都是为了城镇更好地发展。习近平同样十分重视信访工作,渴望能通过信访深入到群众当中去,在他看来,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11]
作为青年干部,习近平以他的丰富学识与责任担当将正定县的发展宏图扛在肩上,“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习近平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不仅在战略层面上在正定实行科技、工业、人才、旅游兴县,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还专门针对石家庄等临近大城市的需求,提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齐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箴言,为正定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政之道,首要在人”,习近平在正定实施的人才战略,大力推动人才建设,大念“人才经”。福建念“山海经”,青海念“草木经”,我们正定可以念“人才经”。具体概括为:以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等多种形式,打开人才开发工作的新局面。[12]在他的任期内,一大批年轻干部得到选拔任用的机会,积极响应了党中央关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与此同时,他还先后调整了220个基层领导班子,提拔了570名优秀青年充实基层领导岗位;还把160名专家学者型干部充实到县里各级班子,“人才强县”的效应在正定发挥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作为县里的一把手,在接到一位农村青年的指责信后,他不怒反喜,不仅没有丝毫不悦,还满怀充斥着寻觅人才的兴奋,这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来说的确难能可贵。
习近平上任时,正定县头顶着“农业学大寨”的荣誉,每年向中央上缴数额巨大的粮食,以至于农民负担过重,温饱无法解决,前几任县委县政府并不是不知道,但没有胆量向上级反映。习近平知道了,立马着手解决问题,他实事求是地向中央写信反映情况,并以实际行动向百姓们展现一个青年干部该有的责任担当,他提到:“我们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对忽视群众利益追求政绩是坚决反对的。在绝大多数时候,一个官员能不能升迁,往往不是老百姓说的算,而是他的政绩。在表现政绩的时候却不要政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难能可贵。[13]最后中央派来调查组进行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决定核减征购,一下子农民的温饱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以他的切身经历向广大青年展示了“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积极榜样,为新时代广大青年的成长成才及人生追求提供了科学指引,力求让全体青年不懈追逐“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的美好愿景。[14]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有着属于新一代青年特殊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全体青年要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当代青年群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目标,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新时代突出的青年新问题,信仰薄弱、意志不坚定、奢靡享乐等现实问题不断显现,当代青年群体面临的新挑战十分严峻。
21世纪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生产愈加完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而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培养质量亦然如此,在各个方面都更加科学先进,然而与外在的学识不断增长不匹配的,正是青年们的爱国精神和服务志向在不断倒退,“崇洋媚外”、“歧视工农”等现象经常出现在成长在富裕家庭的青年群体中,这都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没有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所导致的。更有甚者,个别地区的青年群体滋生出“仇中反共”的潜在意识,为西方的“民主自由”摇旗呐喊,却不静下心来真心感受来自人民的团结力量,也不亲身到祖国大地实地领悟七十年的瞩目成就。
毛泽东曾经说过:“现在学生的缺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最严重、最严重的缺点,就是脱离农民,脱离工人,脱离军队,脱离工农兵,就是脱离生产者。”[15]只有将理论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的理想信念追逐有机结合,牢牢树立“以人民服务”的宗旨,将“爱国为民”的价值追求融入青年理想,广大青年才能如同青年习近平一样,在成长中领悟真谛,在奉献中实现价值,在付出中得到收获。
马克思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深入调研,对无产阶级工人被无尽剥削的现象深恶痛绝,他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融日益频繁,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倾向不断通过图书影像、学术理论等载体向我国民众渗透,尤其对于三观尚未成型的青年,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突出。当代大部分青年的生活条件及成长坏境已逐步迈向小康,但却并没有像前人一般勇担使命,出身富裕的青年不是好逸恶劳,奢靡享乐;就是热衷于争名逐利,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对于一些出生贫寒家庭的青年,则更多的是对金钱与权力的趋之若鹜,教育、医疗、住房新时代的“三座大山”极大地限制了普通青年群体的理想追求,磨灭了当代青年积极进取的蓬勃朝气。
但是换个角度考虑,这也是最适合青年茁壮成长的时代。我国自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琳琅满目,彰显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是群集力量、聚焦聚力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实绩。
正是在“压力与机遇并存,挑战与责任共生”的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有信心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最重要力量的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克服艰险困难,勇担时代责任,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人民”,让个人的青春价值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当代青年还要积极响应党中央“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让青春之花在基层实践中、在刻苦奋斗中、在广阔天地中绽放最美丽的花朵,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及奉献者。
一直以来,“德才兼备”都是党组织选拔人才干部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更是历代中国青年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6]高度重视“德才建设”对于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全面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青年时期正是一个人增长才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个时期练就过硬本领,为自己的成长铺路搭台,才能在未来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除了掌握科学文化与专业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于当代青年同样十分重要。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访北京大学,并与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分享他在青年时期学习马列理论的经验收获,他说道:“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17]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辩证地看待问题,运用科学研究专业技术知识不断地解决问题,当代广大青年才能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中展现青春前行的壮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品德修为是中国从古至今各个时期一直都极为重视的领域,我们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便将德放在了第一位,而商汤名相伊尹也曾说过:“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谈及选拔人才时“德行”的重要性。随着市场化经济洪水猛兽般的席卷全球,青年们的视野不断开拓,思维不断蜕变,平台不断提升,但与之对应的却是道德滑坡,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逐渐抬头,对广大青年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事实上,当代青年应该向青年习近平学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觅锤炼品德的良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内含品德修为建设的内容更是数之不尽,我们只有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开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品德修为建设当中,才能在精神上获得更持久、更深沉、更超脱的建设力量。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列举了数位“青年英雄”的瞩目成就,赞扬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感慨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大家应该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把人生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1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献上无悔的青春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