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部分字詞再解釋

2019-12-13 14:05羅志霖
国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兵法中華情況

羅志霖

春秋末期著名兵學家、軍事家孫子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也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武經之冠冕”“東方兵學的鼻祖”,孫子則被稱為“兵聖”“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

閲讀《孫子兵法》,首先要讀懂原文。由於《孫子兵法》的成書距今年代久遠,加之原文言簡意賅,而漢字往往含有多種意思,這就導致了古今注家對一些字詞的理解産生分歧。近年來,筆者在研讀《孫子兵法》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些字詞在不同版本的《孫子兵法》專著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有的理解和解釋説得通,有的理解和解釋卻顯得牽强,或不合文義。現將我對部分字詞的再解釋和與之不同的解釋列舉於下,供讀者、同仁辨析。

《作戰篇》第二章:“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不巧。見《説文解字》。引申為質樸無華。見《漢語大字典》。這裏指用兵務實,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一説笨拙,一説簡單。不從。巧:虚浮不實。見《漢語大字典》。這裏指用兵取巧。一説巧妙,工巧。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用兵打仗,衹聽説過指揮務實,要求速勝的,没見過謀求取巧,而要求持久的。

《謀攻篇》第四章:“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引:招致,導致。勝:滅亡,敗亡。《中華大字典》:“勝,滅也。《易·繫辭》:‘貞勝者也。’”《漢語大字典》:“勝,被滅亡的。專用於‘勝國’ ‘勝朝’。”《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鄭玄注:“勝國,亡國也。”一般都釋“勝”為“敵人的勝利”。不從。引勝:導致國家滅亡。這句話的意思是:全軍將士既心存疑惑又産生疑慮,諸侯國趁機進犯的灾難就降臨了,這就叫做自己擾亂軍心,導致國家滅亡。

《兵勢篇》第三章:“鷙鳥之疾,至於毁折者,節也。”毁:破壞,毁壞。折:古代封土為壇進行祭祀的處所。《禮記》:“瘞(yì) 埋於泰折,祭地也。”見《漢語大字典》。這樣解釋,“折”就是名詞,“毁折”就與前文的“漂石”對應,均為動賓結構。至於毁折者:以致把擺放祭品的祭壇毁壞了。多數注、譯《孫子兵法》的著作都把“毁折”解作“捕殺”,捕殺的對象則是禽獸鳥雀。其依據為十一家注中杜佑的注,杜佑注把“毁折”釋為“挫折”,顯然是把“折”作為動詞。又,十一家注中杜牧、梅堯臣、張預的注均把“毁折”解釋為“折物”。按:《中華大字典》認為“毁”有“破”“滅”“折”等義。如果杜牧、梅堯臣、張預是把“毁”解作“折”,則“毁”後的“折”字即為作名詞的“物”,那麽,拙之把“折”解作“祭壇”,作名詞,是言之有據的。

《虚實篇》第五章:“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作:通“詐”,欺騙。見《漢語大字典》。這裏指挑逗。挑逗的目的是瞭解敵軍行動規律,因此是“詐”。一説興起,一説動作。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通過謀劃分析,從而瞭解敵人攻守、取捨的計劃;通過挑逗敵軍,從而瞭解敵軍行動的規律;通過示形誘敵,從而瞭解敵軍地形有利還是不利;通過試探較量,從而瞭解敵軍兵力部署的强弱虚實。

《虚實篇》第五章:“因形而錯勝於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錯:通“措”。措:籌措,籌劃。錯勝:指籌劃勝敵的方法。衆:這裏指將帥身邊的人。錯勝於衆:在衆人面前籌劃制勝的方法。一説“措”指放置,“錯勝於衆”意為把勝利擺在衆人面前。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根據敵情在衆人面前籌劃制勝的方法,衆人卻不清楚其中的奥妙。人們都知道我軍取勝的戰法,卻不知道是怎樣根據敵情運用這些戰法取勝的。

《軍争篇》第二章:“是故捲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將軍:十一家注本為“三將軍”,武經本為“三軍將”。杜佑、張預注為“三軍之帥”。從武經本,作“三軍將”。三軍:指上、中、下三軍。將:指上將。上將軍:漢簡本作“上將”。杜佑注:“前軍之將,已為敵所蹶敗。”張預注:“蹶上將,謂前軍先行也。”因此,“上將軍”應為“上軍將”,指上軍或前軍的主將。又,古代天子統兵稱上將軍,春秋時未見統兵的主將號稱上將軍,戰國時燕國樂毅、齊國田單號稱上將軍。可見,孫子所處時代尚無主將稱“上將軍”的説法。這句話的意思是:因此,讓將士捲起鎧甲,輕裝急進,日夜不停,行程加倍,急行百餘里去與敵軍争利,那麽三軍主將就可能被俘,强健的士兵先到,疲憊的士兵掉隊,這種行軍方式衹能有十分之一的兵力按期到達;急行五十里去與敵軍争利,那麽前軍主將就可能受挫折,這種行軍方式衹有一半的兵力按期到達。

《九變篇》第二章:“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九變:多變,指因敵應變,靈活用兵。一説九變是針對本篇所述九種情況的應變,一説九變是針對《九地篇》所説九種地形的應變。不從。賈林注:“將帥之任機權,遇勢則變,因利則制,不拘常道,然後得其通變之利。”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將帥能够通曉因敵應變、靈活用兵的好處,就真正懂得用兵了;將帥不能通曉因敵應變、靈活用兵的好處,即使瞭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形帶來的好處。

《九變篇》第三章:“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雜:兼。《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見《漢語大字典》。這裏指兼顧。雜於利:意思是在不利情況下兼顧有利因素。一説考慮到有利條件。此説把“雜”解作“考慮”,並無依據。雜於害:意思是在有利情況下兼顧不利因素。一説考慮到不利因素。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一定要兼顧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在不利情況下兼顧有利因素,作戰任務就可以順利完成;在有利情況下兼顧不利因素,可能發生的禍患就可以消除。

《九變篇》第五章:“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灾也。”過(huò):通“禍”。灾禍。《睡虎地秦墓竹簡》:“正行修身,過去福存。”見《漢語大字典》。一説過錯,過失。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上五種情況,是將帥的灾禍,是用兵的灾難。

《行軍篇》第三章:“敵近而静者,恃其險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約:受制,困屈。《説文解字》:“約,纏束也。”《中華大字典》:“約,屈也。”無約:指没有陷入困境。一説没有預先約定。不從。王皙注、張預注均釋“無約”為“無故”。可從。粟:古代泛指穀類作物的籽實,也叫糧食。這裏指餵馬的飼料。粟馬:用飼料餵馬。肉食:殺牛畜吃肉。這是決一死戰的準備工作。有人解作用糧食餵馬,殺戰馬吃肉,這不合情理,王皙注:“粟馬肉食,所以為力且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敵軍逼近而又保持安静的,是自恃佔據了險要地形……敵軍没有陷入困境卻來講和,是另有圖謀……用飼料餵馬,殺牛畜吃肉,把裝水的瓦器收起,不返回軍營,説明敵軍是準備拼死突圍的窮寇。

《地形篇》第三章:“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用:施行。《説文解字》:“用,可施行也。”引申為實施。用戰:實施作戰。意思是指揮作戰。張預注:“既知敵情,又知地利,以戰則勝。”這句話的意思是:正確判斷敵情,制訂取勝計劃,考察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是高明的將帥取勝的方法。懂得這個方法指揮作戰的必然勝利,不懂得這個方法而指揮作戰的一定失敗。

《地形篇》第四章:“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警若驕子,不可用也。”能:善於,長於。《荀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不能:不善於。不少學者都認為此“不能”即現代白話所説的“不能”而不作解釋。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士兵衹是厚待卻不善於使用,衹是愛護卻不善於指揮,違反軍紀卻不善於約束懲處,他們就會像嬌生慣養的子女,是不能用來作戰的。

《地形篇》第五章:“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殆:疑惑。這裏指疑問。《論語》:“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不殆:没有疑問,意思是有信心。“殆”一説“危險”,“不殆”即“没有危險”。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説,瞭解對方,瞭解自己,取勝就有信心;懂得天時,懂得地利,取勝就有保證。

《九地篇》第三章:“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焉:疑問代詞,相當於“豈”“哪裏”“怎麽”。得:得到(與“失”相對)。這裏指得到勝利,即獲勝。曹操注:“士死,安不得也。”杜牧注:“言士必死,安有不得勝之理?”張預注:“士卒死戰,安不得志?”死焉不得:拼死作戰豈能不獲勝? 此為反問句,若改為肯定句式,即:“拼死作戰纔能獲勝”,則與下文語意更連貫,此句《孫子校釋》作“死,焉不得士人盡力”意思是處於危險境地,士卒死且不懼,豈能不竭盡全力。如此斷句,文義雖可通,但有悖於《孫子兵法》的語言特色。這句話的意思是:把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地方,將士即使戰死也不會敗逃;拼死作戰纔能獲勝,將士就會竭盡全力。

《九地篇》第七章:“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嚮,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霸:即霸主,古代諸侯聯盟的首領,也作“伯”。這裏作動詞,稱霸。《孟子》:“五霸恒公為盛。”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如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等。周衰後列國君主也稱王,如吴王、楚王。見《辭海》。王也是秦以前諸侯在自己國内的稱號。王國維:“古諸侯於境内稱王,與稱君稱公無異。”見《漢語大字典》。這裏“王”指諸侯。霸王:即稱霸諸侯。當時吴王闔閭有與楚國、越國争霸的雄心,孫子獻兵法十三篇給吴王,説明他對吴王稱霸諸侯的意圖是肯定和支持的。“霸王”一詞,一説霸主,一説稱王稱霸。也有不作解釋,直接稱霸王的。不從。霸王之兵:稱霸諸侯的軍隊。順:通“慎”,謹慎。《荀子·强國》:“故為人上者,不可不順也。”見《中華大字典》。詳:審察。順詳敵之情:謹慎地審察敵軍意圖。一説假裝順從敵軍的意圖。曹操、李筌、杜牧、陳皞、梅堯臣、張預均持此説。不從。這句話的意思是:九種地域的利害,衹要有一條不瞭解,就不能成為稱霸諸侯的軍隊。……所以,用兵作戰這件事,在於謹慎地審察敵軍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敵一處,千里奔襲,擊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纔能剋敵制勝。

《火攻篇》第四章:“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修:推舉,論列。這裏指推舉奬勵。功:功績。這裏指立功的人、有功者。修其功:指推舉奬勵獲得戰功的人,意思是論功行賞。兇:禍患,危險。杜牧注:“修者,舉也。夫戰勝攻取,若不藉有功舉而賞之,則三軍之士必不用命也,則有兇咎,徒留滯費耗,終不成事也。”張預注:“不修舉有功而賞之,兇咎之道也。”一説“修”為“長”,引申為鞏固。“功”指勝利成果。“修其功”即鞏固勝利成果。此説雖通,但不如前説更能體現孫子“賞罰嚴明”的治軍思想。

費:惠。《禮記·緇衣》:“口費而煩。”見《中華大字典》。惠:賜給。引申為賞、奬賞。這裏指論功行賞。留:遲滯。引申為拖延,不及時。費留:論功行賞不及時。一説軍隊留滯,耗費財力。此説亦通。李筌注:“賞不逾日,罰不逾時。若功立而不賞,有罪而不罰,則士卒疑惑,日有費也。”張預注:“財竭師老而不得歸,費留之謂也。”

今人對“費留”的解釋頗多。一説“費”即“耗費財力”,“留”即“軍隊留滯”;一説“留”通“流”,“費留”即“白費”(曹操注:“若水之留,不復還也。”);一説“費”是“費金錢”,“留”是“費時間”;一説“費”為“浪費”,“留”為“久”,“費留”即“長期浪費金錢與人力”;一説“費留”為“浪費本該珍惜的東西”。真是衆説紛紜,莫衷一是。列舉於此,以供辨析。

這句話的意思是: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推舉奬勵立功的將士,就會留下禍患,這叫做論功行賞不及時。所以説,明智的國君要慎重考慮這件事,優秀的將帥要認真處理這件事。

《用間篇》第一章:“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象:形象。這裏指表面現象。一説“類比”。不從。驗:憑證。指依據。度(duó):忖度,猜測。一説“驗”指驗證,“度”指日月等星宿運行的度數(即位置)。不從。不可驗於度:不能依據主觀的猜測。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事先瞭解敵情,不能依靠鬼神的啓示,不能憑看到的表面現象,也不能依據主觀的猜測,衹能從真正瞭解敵情的人那裏獲得。

《用間篇》第二章:“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神:神奇,玄妙。這裏指巧妙多變。紀:要領,基本要求。神紀:巧妙多變的要領。今人對神紀有多種解釋,如:神妙的道理、神妙莫測之道、神仙纔能辦到、神妙的境界、神法、如神仙玩法等等。真是衆説紛紜,但不可輕信,不可全信。這句話的意思是:五種間諜同時活動,使敵人不知道我方用間的規律和途徑,這就是用間巧妙多變的要領,也是國君剋敵制勝的法寶。

以上所述,名曰“再解釋”,實為抛磚引玉,以期就教於方家、讀者,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做一點實實在在的工作。

猜你喜欢
兵法中華情況
“‘孙子’兵法”等十三则
兵法大师
中华永远是一家
张文华
中华
中华谣
数据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疯狂编辑部之拼音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