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府名宦祠位于广南府文庙学宫内。据《(乾隆)广南府志》记载,入祀者有宋人狄青、明人王俊、宋迪、王道广、清人尹继善、张允随、陈宏谋、钟韵远、茹仪凤、潘允敏、贾秉臣、陈克復、蒋衡、富松、王显绪、汪仪、单国光、傅应奎、宋湘、何愚。[1]1-5
广南府文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47]495雍正五年(1727)、乾隆六年(1741)、三十八年(1773)、道光六年(1826) 重修。[2]419名宦祠始建于雍正四年 (1726)。 《(道光) 广南府志·学校》 载:“雍正四年,知府潘允敏建大成门三间、东西庑各三间、乡贤名宦祠各三间。”[3]2广南府文庙学宫位于今广南县莲城镇南街广南一中内,仅存泮池、棂星门、大成殿。
顺宁府与顺宁县同治。顺宁县未建文庙,附于府庙。顺宁府名宦祠位于顺宁府文庙学宫内。据《(康熙)云南通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余懋学。[4]64《(道光) 云南通志稿》 增加明人李忠臣、金可教、曹巽之。[4]23
顺宁府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在府署之西;清康熙八年(1669),迁至城南凤山左麓。咸丰七年(1857),城陷焚毁。同治十二年(1873) 改建于府署。[47]495名宦祠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 《(光绪) 续修顺宁府志·学校志》 载:“(光绪)三年,绅士筹款复请增修乡贤祠、名宦祠、德配坊、重门、围墙、泮池。”[5]13顺宁府文庙学宫位于今凤庆县凤山镇文庙街,仅存文明坊、大门、龙门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鸣凤阁(魁星阁)。
云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 《(光绪) 云南通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金可教、曹巽之。[6]24
云州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在城东南隅,明末毁于兵。清康熙三年(1664) 改建于城北,十年(1671) 迁建州治南玉池。乾隆四十一年(1776) 再迁建于象山下;咸丰七年(1857) 毁于兵,光绪八年(1882) 移建于城西象鼻岭。[47]495光绪二十八年(1902) 改为武庙,后又改建为云觉寺。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三年,知州刀飞龙重建。”[48]46云州文庙学宫位于今云县城爱华镇象山麓,现为云觉寺,由山门、正殿、两庑造成,1985年维修。
缅宁厅设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即今临沧市临翔区,嘉庆十九年始建文庙,光绪八年设学。未建名宦祠。[47]495
曲靖府与南宁县同治。南宁县文庙学宫附于府学。名宦祠在曲靖府文庙学宫内。据《(道光) 云南通志稿》记在,入祀者有明人王政、刘璧、方用、王正、王式、焦韶、罗环、戴鼇、李珊、庞嵩、文溶、张秉正、林斌、王尚川、胡光、梁栋、敖翔、孙白、尹耕莘、夏铎、栗廷用、李遇春、邓继远、清人江藻。[4]23-25
曲靖府文庙学宫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府治东水闸口,历朝多有重修。[47]495名宦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按赵炳然、副使熊楫建。”[48]47曲靖府文庙学宫位于今曲靖市麒麟区东门街,原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现仅存大成殿。
沾益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光绪) 沾益州志》记载,沾益州名宦有汉人诸葛亮、马忠、张嶷、唐人韦仁寿、爨归王、赵孝祖、明人沐瓒、席书、袁善、尹启易、孙台、王式、孟绍孔、汪文璧、杨禄、清人王作楫、马真德、柯正朝、吴节民、施其智、王鼎鋐、金文宗、朱绣、朱干、高锦、郭存庄、廖躅芳。以上名宦因牌位毁于大火,前志又未记入祀情况,故未补设牌位入名宦祠。此外,入祀者有汪如洋、顾莼、洪其照、图克棠阿。[7]59-66
沾益州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于旧州治(今云南省宣威市)之南。天启七年(1627),移州治于交水(今沾益县西平镇),文庙学宫亦迁至州治。后遭兵毁,清康熙年间(1662-1722) 重建,乾隆四十年(1775),又移建于南门。咸丰七年(1857) 毁于兵,同治三年(1864)重建。[47]496名宦祠始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 《(光绪) 沾益州志·学校》 载:“乾隆四十年, (知州张大本) 率合州绅士移建(学宫) 于南门,……建泮宫坊一座,大成门三间,棂星门一座,大成殿三间,崇圣祠三间,东西庑、乡贤、名宦、节孝祠俱备前。”[8]12沾益州文庙学宫位于今沾益县西平镇龙华街中断,仅存大成殿。
陆凉州名宦祠设于陆凉州文庙学宫中。据《(乾隆)陆凉州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滕聚、刘文栻、郭俊义、李鼎亨、邓继远、方用、俞铎、牛光远、邵元龄、方畧、施大德、申廷对、刘襄之、竹密、朱彬、尹东周、张启睿、俞嘉言、清人江藻。[9]14-16
陆凉州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原陆凉卫(今陆良县中枢镇)东。万历十九年(1591) 改建于南门,后倾坏。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于州治西旧卫址,后多有增建。[47]P496名宦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 《民国时期云南文庙调查资料选辑》中引档案记载:“乾隆乙亥年绅士陈旭致仕还家,添建名宦乡贤重臣孝子四祠。”[10]24陆凉州文庙学宫位于今陆良县中枢镇,现已不存。
马龙州名宦祠设于马龙州文庙学宫中。据《(民国)续修马龙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罗环、陈升、李珊、张栋、张鑑、萧韺、郑滋、张表、魏天保、樊成玉、王良策、李文忠、张世雄、流通、金联斗、石垚、清人许日藻、陈班、黄廷颺、蔡茂秩、蒋肇龄、张坦、高其崿、杜凤保、吴齐鸿、王珣、林觐光。[11]15-17
马龙州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州治西南。万历年间(1573-1619) 迁于城内,后因年久倾毁。清康熙六年(1667)重修,雍正三年(1725) 迁建于州治南,后多次重修。[47]496名宦祠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道光四年,知州图克棠阿倡修。”[48]48马龙州学文庙学宫位于今马龙县通泉镇,现已不存。
罗平州名宦祠设于罗平州文庙学宫中。据《(康熙)罗平州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张秉正、黄宇、清人谢于道、陈必成、赵良栋、甘文焜。[12]32至《(民国)罗平县志》则增加清人王宏勋、张偀、康孟侯、马骧云、陈柿祚、孙士祯、黄德巽、牛进、施道生、庆勋、杨联桂、李德濊。[13]55-56
罗平州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在州治北,后毁于兵。清康熙七年(1668) 迁建于白腊庙旁,二十二年(1683) 改迁于文昌阁东,三十二年(1693) 迁州治东南虎豹营。乾隆九年(1744) 迁回城北太液湖旁今址。嘉庆二年(1797) 毁于兵,九年(1804) 重修。 咸丰间 (1851-1861) 毁于兵,光绪四年(1878) 重修。[47]496名宦祠始重建于光绪七年(1881)。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光绪七年,士民重修。”[48]49罗平州学文庙宫位于今罗平县罗雄镇西县人民医院,原有照壁、泮池、棂星门、石坊、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启圣宫、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1973年被拆毁,仅存大成门。
寻甸州名宦祠设于寻甸州文庙学宫中。入祀者暂无考。据《(康熙) 寻甸州志》 记载,入祀者有明人戴鼇、林斌、王尚用、李文绩、李遇春、喻应豸、孙台、吴思温、清人赵廷臣、李兴元、赵良栋、范承勳,另有明人佚名者一人。因原书第二十九页已佚,其余入祀者皆不详。[14]27-28
寻甸州文庙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后多有毁建。清雍正三年(1725),迁建于州治西北。咸丰六年(1856) 毁, 光绪元年(1875) 重建。[47]497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五十二年,知州李月枝重建。咸丰间毁,光绪元年重修。”[48]49寻甸州学宫位于今寻甸县仁德街道,现已不存。
平彝县名宦祠设于平彝县文庙学宫内。据《(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徐宗、袁善、周嘉映、曹三捷、李加培。[15]116-117
平彝县文庙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万历二十二年(1594) 重修。天启二年(1622) 因战乱焚毁,崇祯八年(1635) 重建。清康熙七年(1668) 迁建于县治东,三十八年(1699) 扩建。[16]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清同治十三年(1874) 重建。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并在学宫内。清同治十三年,知县陈谧同绅民重修。”[48]50平彝县文庙学宫位于今富源县中安镇平街,仅存泮池、魁星阁、大成殿。
宣威州名宦祠设于宣威州文庙学宫内。据《(道光) 宣威州志·学校》 记载,入祀者有唐人韦仁寿、明人傅友德、沐叡、刘綎、孙台、袁善、周嘉映、俞茂德、清人哈元生、张汉、漆扶助、王锡缙、饶梦铭、黄四岳、冯敬典、张槐、岳辉文、恒明、熊守谦、曾毓璜、余崇本、吴开阳、格勒尔特、国世春、海通阿、马建勋。[17]31-40《(民国) 宣威县志》 又增加清人刘沛霖、顾芸、陈鸿勋、李炳壎,减去傅友德、沐叡、孙台、哈元生、王锡缙、恒明、吴开阳等人。[18]7
宣威州文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在州治南仓坡,后多有迁建。同治八年(1869) 改建于南门内。[47]497名宦祠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道光) 宣威州志·学校》 载:“乾隆三年,知州朱繍详请改建于仓坡,即今学宫也。正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五间,大成门三间,乡贤名宦两祠,棂星门、文明坊、泮池、义路、礼门各一道。”[77]3宣威州文庙学宫位于今宣威市宛水街道学校街宣威一中内,仅存大成殿。
丽江府与丽江县同治。丽江县未立文庙。丽江府名宦祠在丽江府文庙学宫中,修建时间不详。据《(乾隆) 丽江府志略》 载,入祀者有元人兀良合台、勃古恩、明人高赐、高清、清人孔兴询、魏方泰等六人。[19]132-133
丽江府文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府治东。雍正三年(1725) 迁府治北门坡今地,[20]雍正五年、乾隆四年(1739)、五年又扩建、重建,道光年间亦曾重修,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燹,光绪末年(1900-1908)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48]51丽江府学宫位于今丽江市古城区北门街,现存大成殿、东庑及过厅。
鹤庆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康熙) 鹤庆府志》载,入祀者有元人高惠直、明人林遒节、胡信、张海、刘珏、孙伟、吴堂、马卿、周集、祁汝东、周赞、桑荆初、陈赞、贺从政、陈应春、余延槚、王景、李延栋、杨畏知、陈开泰、苏宇元、徐维藩、张伟、刘璧、张廷俊、于大节、姚大英、郑恩、清人谢于道、赵良栋、李兴元等三十一人。[21]145-149而《(光绪) 鹤庆州志》 则加入明人王珉、张耀。删去清人谢于道、赵良栋、李兴元。[22]1-3
鹤庆州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十五年(1382)毁于兵,十七年略作恢复;二十九年(1396) 迁于府治南今地。正统十二年 (1447) 及正德二年(1507) 扩建。正德十年(1515) 五月毁于地震,迁于元化寺。隆庆二年(1568) 迁建于原址,万历年间(1573-1619) 多次修葺。 崇祯四年 (1631) 冬,毁于火灾,次年重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 重修,之后多有扩建。[81]03-104乾隆四十五年(1780) 重建。清咸丰七年(1857) 大半被毁。[47]498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曾毁于兵,清光绪九年(1883) 重建。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兵燹焚毁。清光绪九年,州治黄维中捐廉重修。”[48]52鹤庆州文庙学宫位于今鹤庆县云鹤镇鹤庆一中内,现存照壁、大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先师殿、崇圣祠、东西庑、乡贤祠、名宦祠、礼仪门等,[23]5602005年修葺,为云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之一。
剑川州名宦祠设于文庙中。据《(康熙) 鹤庆州志》载,入祀者为明人甘凤、刘让、杨梁、方启念、张云翼、赵民牧、关志极、林明辅、赵彦良、张文礼、陈直、李联芳、郭承恩等十三人。[81]147-148
剑川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清乾隆九年(1744)从城内迁于今地。乾隆十六年(1751) 地震倾圮,十八年重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道光二十二年(1842) 重修。咸丰七年(1857) 焚毁, 同治九年 (1870) 重建。[47]498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48]53剑川州文庙位于今剑川县金华镇西门外,现存照壁、大门、泮池、金声门、玉振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启圣宫、两庑等,保存较为完好。
中甸厅文庙学宫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同治二年(1863) 毁,光绪八年(1882) 重建。未建名宦祠。[47]498
维西厅建于雍正五年(1727),即今迪庆州维西县,未建文庙学宫。[47]498
普洱府与宁洱县同治。宁洱县未建庙。普洱府名宦祠在普洱府文庙宫中。据《(咸丰) 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入祀者有清人高其倬、觉罗琅玕、漆扶助、谷确、张铭、喀木齐布、朱射斗、福桑阿、屠述濂、朱稔文、那麟泰、王善塏、嵩禄、格绷额、魏元烺、林绍龙、胡启荣。[24]1-5宁洱县入祀者有清人何映柳、单乾元、张轼、徐图南、徐统藩、李成礼、傅翰邦、赵秉煌。[84]6
普洱府于清雍正七年(1729) 设府学,九年建成学宫,后多有迁建。同治元年(1862)学宫焚毁,光绪五年(1879) 重建。[47]499名宦祠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同治元年焚毁,十一年(1872) 重建。《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同治十一年,署他郎游击孙世恒,绅士曾荣、艾芳馨捐修。”[48]54普洱府文庙学宫位于今宁洱县文化馆,仅存部分残垣。
思茅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咸丰) 普洱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清人王定柱。[84]7
思茅厅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14),同治十年(1871) 毁于兵,光绪七年(1881) 重修。[47]499名宦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并在学宫内。清光绪十年,士民建。”[48]54思茅厅文庙学宫位于今普洱市思茅区北门外思茅一中内,仅存大成殿,余皆不存。
他郎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咸丰) 普洱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程本立、清人张子玉、何良臣、余庆长、林念宗、葛世宽、李天章。[84]10
他郎厅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后有重修。同治二年(1863) 损毁,同年重建。[47]499名宦祠与文庙学宫同时修建,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道光元年,署通判龚正谦建。”[48]55他郎厅文庙学宫位于今墨江县联珠镇东正街口,现存大门、凌霄殿、魁星阁、两庑、乡贤祠、忠孝祠、大成殿、后殿。
威远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咸丰) 普洱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清人章元佐、孟端、赵希充、傅鼐、杨甲、张国相、李劵荫、吴焯、李国栋、李邦燮、海通阿、秦士纶、谢体仁。[84]8-9
威远厅学宫建于道光七年(1836),咸丰九年(1859) 毁于兵。名宦祠亦建于此时。[25]2
永昌府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魁阁之西,据《(光绪)永昌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汉人陈立、郑纯、冯灏、张亮则、费诗、马忠、王伉、霍弋、晋人孙辩、明人胡渊、胡誌、陈升、严时泰、童蒙正、戴希灏、孙衣、戈中和、陈严之、张元谕、陈师、宋儒、杨文举、邓子龙、刘綎、祈秉忠、陈锡爵、王家相、张承赐、周化凤。[26]1-5
永昌府文庙始建于元代,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学,称“金齿司儒学”,毁于兵燹,二十三年(1390) 废府学。永乐十七年(1419) 重建,正统十一年(1446) 又迁今址扩建,后多次重修。咸丰七年(1857) 因兵燹焚毁,光绪九年(1883) 重建。[47]500-501名宦祠修建时间不详,毁于咸丰七年。 《(光绪) 永昌府志·学校志》 载:名宦祠“同知冯遇伯、教授蒲昌藩同修。永城陷后,被贼折毁。今尚未修。”[86]2永昌府文庙学宫位于今保山市隆阳区黉学街保山一中内,仅存大成殿。
保山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入祀者有明人孙衣、杨文举。[66]29-30
保山县文庙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隆庆、万历时修葺,明末倾毁。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在府学南。后有增建。咸丰七年(1857) 被焚毁,光绪元年(1875) 重修。[47]501名宦祠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在学宫内。清雍正十年,教谕太崇望建。同知冯伯遇、教授蒲昌藩修。”[48]57保山县文庙学宫位于今保山市隆阳区黉学街保山实验小学内,仅存大成殿、泮池及一些碑刻。
腾越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光绪) 腾越厅志》记载,入祀者有汉人诸葛亮、元人怯烈、忙古带、忽辛、明人周彦奇、陈升、严时泰、沐瓒、沐诚、沐详、郭绪、贺元思、王槐、刘节、唐胄、吴檄、李乐、王春復、张辐、陈文、李材、王维贤、陈善、杨甯、李辐、沈祖学、邹光祚、杜可教、胡心得、罗汝芳、许天琦、周嘉谟、陈洙、陈用宾、漆文昌、宋儒、李先著、李之仁、刘鼎臣、刘綎、董献策、邓子龙、陈锡爵、清人屠述濂。[27]1-9
腾越厅文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后多有迁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迁建至今址。同治元年 (1862) 被焚毁, 十三年(1874) 重修。[47]501-502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州屠述濂改修。因兵毁,光绪七年(1881),同知陈宗海倡修。”[48]59腾越厅文庙学宫位于今腾冲市腾越镇城隍庙横街,现存泮池(砚塘)、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启圣宫、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等,2007年重修。
永平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光绪) 永昌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叶学则、郭本。[86]6
永平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在城内旧守御署西。历朝多有迁建。清咸丰六年(1856) 被焚毁, 光绪元年 (1875) 重修。[47]502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史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咸丰间毁”。[48]59永平县文庙学宫位于今永平县博南镇内,现已不存。
龙陵厅文庙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道光十二年(1832) 建成。咸丰九年(1859) 毁于兵,光绪二年(1876) 重修,光绪八年(1882) 始设学宫。未建名宦祠。[47]503
开化府与文山县同治。文山县未建庙,附于府庙。开化府名宦祠设于开化府文庙学宫中。据《(民国)马关县志》载,入祀者有清人甘文焜、赵良栋、蔡毓荣、范承勋、郭瑮、石文晟、谢于道、魏方泰、李道泰、宋师祁、黄德濂、唐炯等十二人。[28]73-74
开化府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称“先师庙”,由教化长官司龙上登所建。清康熙六年(1667)改土归流后,重修并设学,称文庙、黉学,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不断扩建、重修。光绪十六年(1890) 改称“五子祠”[47]503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84)。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三十二年,知府沈宁建。”[48]60开化府文庙学宫位于今文山县开化镇东,现仅存大殿、两厢、过厅。
安平厅设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与开化府同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 移治马白关(今云南马关县),未建文庙学宫,附于府庙,至民国七年(1919) 始由知事赵荃倡建,次年仅成大成殿和两庑,后无续修。[88]48未建名宦祠。马关县文庙位于今马关县白马镇,现已不存。
东川府与会泽县同治。会泽县未建庙。东川府名宦祠在东川府文庙学宫中。据《(乾隆)东川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晋人王逊、姚岳、杨术、隋人梁睿、唐人韦皋、郭钊、明人傅友德、林英、陈桓、叶升、游居敬、清人萧星拱、任俊昉、黄士杰、崔乃镛、田震、祖承佑、执谦、岳超龙、刘崑、张其贵、朱亮、魏翥国。[29]1-5
东川府文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重修,在府治南门外。雍正五年(1727) 改建、扩建,十三年(1735) 六月因地震受损,重修。乾隆十九年(1754) 又续修。咸丰八年(1858),大成殿被毁,十一年(1861) 重建。[47]503名宦祠始建于清雍正五年。《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雍正五年,知府黄士杰、教授赵淳倡建。”[48]P61东川府文庙位于今会泽县金钟镇南平头山麓会泽一中内,原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东西配殿、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现仅存大成殿、崇圣祠。
巧家厅文庙学宫始建于道光六年(1826),道光二十九年(1849) 重修,光绪八年至九年(1882—1883) 又续修。未建名宦祠。[30]2-3
昭通府与恩安县同治。恩安县未建庙。昭通府名宦祠在昭通府文庙学宫中。据《四川总志》记载,入祀者有元人李京、明人阿普。[31]75
昭通府文庙始建于雍正九年(1731),改土归流后,时有重修。[47]503名宦祠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雍正十三年,知府徐德裕捐建。”[48]62昭通府文庙学宫位于今昭通市昭阳区文渊街实验中学内,仅存大成殿,其余建筑均毁。
镇雄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入祀者为清人屠述濂。[32]39
镇雄州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在州治南门内,后多有迁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迁至城北门外。同治四年(1865),因乱焚毁,光绪元年重建。[47]503-504名宦祠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雍正十年,知州徐炳、学正孙应昌捐建。”[48]62镇雄州文庙学宫位于镇雄县乌峰镇内,现已不存。
永善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嘉庆) 永善县志略》记载,入祀者有清人杜思贤、游方震、马东伦。[33]1-2
清雍正六年(1728),鄂尔泰在云南改土归流,于米贴地区设永善县,同时建文庙学宫于县治(今县治南四十八里之黄华镇米贴)。雍正八年(1730)迁至莲峰(今县治南九十四里之莲峰镇)后多有整修。同治元年(1862),因乱焚毁;光绪六年(1880)重建。[47]504名宦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乾隆五十八年建。”[48]63永善县文庙学宫位于今永善县莲峰镇,现已不存。
大关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入祀者有清人龙文。[34]142
大关厅文庙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在城南,系文昌宫遗址。光绪八年(1882) 设学。[47]504名宦祠修建时间不详。《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并在学宫内。署同知谢光焘倡建。”[48]63据《清实录》 记载,谢光焘于光绪十年在大关厅同知任上被革职,因此,名宦祠修建的时间应当在光绪八年(1882) 至光绪十年(1884) 之间。[35]692大关厅文庙学宫位于今大关县翠华镇,现已不存。
鲁甸厅即今鲁甸县,光绪八年(1882),巡抚杜瑞联奏准设学,但未建文庙学宫,亦未建名宦祠。[47]504
景东直隶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民国)景东直隶厅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王升、胡常、赖镇、袁贤、张吉、尹学孔、刘元清、郑人贵、傅九章。清人薛荩、甘文焜、胡向极、李兴元、赵良栋、蔡毓荣、范承勳、石文晟、谢于道、茹仪凤、杨天春、黄叔琪、徐树闳、李谦。[36]10-13
景东直隶厅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在城外南仓井之西,万历十五年(1587) 迁府南锦屏山下。康熙二十一年 (1682) 重建,道光时(1821-1850) 重修。 同治元年 (1862) 毁于兵, 十三年(1874) 重修。[47]504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清嘉庆十一年(1806) 重修,毁于同治元年(1862),同治十三年(1874)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嘉庆十一年修。同治元年毁,十三年,同知凌应梧重修。”[48]64景东直隶厅文庙学宫位于今景东县锦屏镇玉屏路,现存大门、泮池、魁阁、钟鼓楼、棂星门、两厢、大成门、大成殿等。
蒙化直隶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康熙)蒙化府志》载,入祀者有蜀汉诸葛亮、唐人唐九征、明人张紞、陈善、姜龙、陈用宾、吴鹏、苏海镇、刘童、吴宪、刘宜春、胡光、李辙、董壁、江舜民、井震、温洪、谢圭、仇仪、闵廷珪、陶文玑、王璋、董希孟、刘祚沛、吴绍周、姚大英、赵维垣、许尚、朱统遂、彭翮健、清人陈德、李兴元等三十二人。[37]110-113至《(民国) 蒙化志稿》,入祀者又增加清人洪承畴、赵良栋、蔡毓荣、刘荫枢、甘文焜、范承勳、石文晟、谢于道、李天沐、许宏勋、顾莼、汪如洋等十二人。[38]4
蒙化直隶厅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 天顺间 (1457-1464), 以“旧制卑隘”增建;成化间 (1465-1487) 重建;嘉靖间(1522-1566) 又有增建;万历年间 (1573-1619) 又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 毁于火灾,继而重建。清顺治十六年(1659),因“殿庑倾坏”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十八年(1689)、三十五年(1696) 又增建、改建、重修,“规制宏备”。[39]54-55咸丰七年(1857),大部毁于兵。同治十一年(1872)整修。[47]504-505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二十二年,同知金标建。乾隆二十九年,同知谢颖元移建。”[48]64蒙化直隶厅文庙学宫位于今巍山县南诏镇西街,现存照壁、大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明伦堂、兴文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射圃等,[40]579-580为云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之一,其规模仅次于建水文庙。
永北直隶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乾隆)永北府志》记载,入祀者有元人章吉帖木、高斌翔、明人平世用、姜龙、杨渤、杨承勋、伍宝、刘九思、孙珆、彭之年、清人马声、李楷、谢于道、黎方泰、杨名时。[41]1-3《(光绪) 续修永北直隶厅志》所载入祀者与《(乾隆) 永北府志》 记载相同。[42]3-4
永北直隶厅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后多次迁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迁城内东北,雍正十年(1732) 重修。咸丰七年(1857),大部毁于兵。同治十三年(1874) 重修。[47]505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同治十三年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咸丰间,兵燹倾圮。同治十三年,同知郭时郁重修。” [48]65永北直隶厅文庙学宫位于今永胜县永北镇北街,现已不存。
镇沅直隶厅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入祀者暂无考。
镇沅直隶厅文庙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在今县治东之老街。道光二十年(1840) 裁撤恩乐县,迁厅治于恩乐县旧治,学宫亦随迁。咸同间(1851-1874) 焚毁, 光绪初年 (1875-1885) 改建于旧府署后。[47]505名宦祠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在学宫内。一在旧恩乐县学宫内。清乾隆二十二年,知县张大森、教谕张灦捐建。”[48]66镇沅直隶厅文庙学宫位于今镇沅县恩乐镇,现已不存。
广西直隶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乾隆)广西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贺勋、李浑、郭集礼、解一经、许佲、辜用琥、戴时雍、邵鸣岐、陈忠、蔡应科、钱秉元、张光宇、萧以裕、张继孟、高粱楷、包嘉、金信、蒋时枢、游大勋、王励精、冯大济、马昱、赵秉衡、陈大本、杨日忠、罗邦儒、李崧、周晓、陆凤翔、孙久、华刚、张佐、杨楷、清人黎际皞、万裕祚、顾焯、张承明、陈瓒、王錩、王应天。[43]1-7
广西直隶州文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万历二十四年(1596)迁于府治东关,四十一年(1613) 又迁奇鹤山下;清顺治十八年(1661) 重建于钟秀山麓。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改府为州,庙学仍旧。咸丰七年(1857),大部毁于反清战争;同治十一年(1872) 重修,[47]506光绪十三年(1887)又重建。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同治十一年重修。”[48]66广西直隶州文庙学宫位于今泸西县中枢镇钟秀山南麓,现存照壁、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等,其余建筑已毁。
师宗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乾隆) 广西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李崧、周晓、陆凤翔、孙久、华刚、张佐、杨楷。[103]5
师宗州文庙始建于明万历间(1573-1619),在城东北。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附府学。康熙十年(1671),移建州治南门外。乾隆三十五年(1770),该州为县,庙学复旧。咸丰七年(1857) 毁于兵燹。[47]506光绪年间(1875-1908) 重建。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光绪间重建”。[48]66师宗县文庙学宫位于今师宗县丹凤镇南通街丹凤小学内,仅存泮池。
弥勒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乾隆) 弥勒州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孙久、华刚、张佐、杨楷、陶棕、赵焯、李启、沈仰、虞朝臣、丁应龙、清人赵廷臣、赵良栋、蔡毓荣、范承勳、甘文焜、石文晟、郭瑮、谢于道。[44]79-81
弥勒县文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在西城外,其时有庙无学。天启三年(1623),始建学设宫,迁建于治南门外。崇祯四年(1631) 焚毁,清初重建。咸丰七年(1857) 毁于兵燹。[47]506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明崇祯七年(1634) 重建。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明崇祯七年,知州魏起龙重建”。[48]67弥勒县文庙学宫位于今弥勒县弥阳镇环城南路,现存泮池、棂星门、先师殿、崇圣祠。
丘北县文庙学宫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咸丰七年毁于兵。[47]507未建名宦祠。
(1) 名宦祠
在武定直隶州文庙学宫中。据《(康熙) 武定府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伍文定、吕光洵、邬琏、张泽、刘宗寅、刘懋武、王应期、胡其慥、赵纾、卢懋鼎、张举、黄表、晁必登、邓世彦、袁俸、杨于陞、张敬、秦健、梁正北、刘瑀、董旻、清人王所善。[45]54-56
武定直隶州文庙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在治所东北。后多有修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 迁至府治西门外狮山之麓。咸丰年间(1851-1861) 毁于兵,同治十年(1871) 重建于武定营参将旧署。[47]507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并在学宫内。署同知谢光焘倡建”。[48]68故修建时间应在光绪八年至光绪十年(1882—1884) 之间。[95]692武定直隶州文庙学宫位于今武定县狮山镇武定一中内,现已不存。
(2) 甘忠果公祠
入祀者为康熙七年至十一年(1668-1672) 云贵总督甘文焜。该祠修建时间不详,位于城西狮子山正续寺内。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甘忠果公祠“在城西狮子山正续寺,祀清总督甘文焜。”[48]69该祠位于武定县狮子山正续寺内,现已不存。
元谋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康熙) 元谋县志》记载,入祀者有明人罗士英、谈章、清人李兴元、谢于道。[46]30-31
元谋县文庙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在县治东。后多有增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 重建。同治十年(1871),因兵焚毁,仅存大成殿。同治十三年(1874) 重修,光绪四年(1878) 落成。[47]507-508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85)。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三十四年,知县莫舜鼐建。”[48]69元谋县文庙学宫位于今元谋县金山镇北辰街,仅存大殿和中殿。
禄劝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入祀者有明人梁正北。[105]55
禄劝县文庙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在县治西。后多有增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因乱焚毁。同治九年(1870) 重修。[47]508名宦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明崇祯三年,知州陈所养建。兵燹后重修。”[48]69禄劝县文庙学宫位于今禄劝县屏山镇县政府后,现已不存。
元江直隶州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民国)元江志稿》记载,入祀者有明人程本立、汪辅、清人潘士秀、李鸿霔、单世、章履成、陈永祺、胡承璘、方廷扬、陈齐襄、广裕、李令仪、刘凤苞、傅凤颺、陆长洁、赵心得。[47]1-4
元江直隶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在治所东北,后多有迁建。清顺治十六年(1659) 迁于城内。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府为州,庙学仍旧。同治年间(1862-1874) 部分拆毁,光绪年间(1875-1908) 重修。[47]508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48]70元江直隶州文庙学宫位于今元江县图书馆,现已不存。
(1) 名宦祠
新平县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中。据《(民国) 元江志稿》记载,入祀者有清人陈崑、徐图南、庞兆懋、袁筠、李诚、米掌文、牛进、黎恂、蔡元燮、左维琦、许维樑、秦述先、彭祖诒、钮承植、詹垣、廖鸿宾、张锦春、范修明。[107]4-6
新平县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时有庙无学,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设学。[47]508道光元年(1821) 重建。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清光绪四年(1878)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 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光绪四年重修”。[48]71新平县文庙学宫位于今新平县桂山镇文庙街,现仅存大成殿、崇圣殿、东庑。
(2) 杨公祠
入祀者为雍正年间云贵总督杨名时,《清史稿》卷二百九十有传。该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治元年(1862)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 杨公祠“在城东桂山寺,祀巡抚杨名时。同治元年重修。”[48] 71该祠位于今新平县城桂山公园内,现已不存。
黑盐井直隶提举司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黑盐井志》 载,入祀者有明人沈敬炌、潘濬、施尔志、曾守身、杨为栋、黎民范、陈继芳、樊良枢、赵性粹、邵建封、孙懋昭、薛承教、李敬可、李灿、杨之彬、解训、简而可、程文弼、周宪章、巩珪、吴永、雍汝和、杜成材、钱铨、章钊、钱应隆、伍礼顺、龚云礽、马良德、来腾鹗、韦宪文、曾曰琥、清人苏弘谟、蒋寅、张仲信、王克善、李苾、周应和、金应兆、林兆喆、孙及秀、庄以敬等四十二人,康熙之后入祀者无考。[48]43-45
黑盐井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在司治北锦绣坊。天启二年(1622),在庙内建学设官。后天启六年(1626)、崇祯十三年(1640) 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年久倾圮,井司沈懋价捐俸重建。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已建有泮池、文明坊、大成门、先师殿、启圣祠、明伦堂、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殿圣宫、文昌祠、大魁阁、东西庑等,规制整齐。[49]52-53咸丰元年(1851),大成殿被毁,复修。九年(1859),又毁于兵燹。同治十年(1871) 重修,后毁于洪灾。光绪七年(1881) 重建。[47]508名宦祠至迟建于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二十年(1755) 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 载: 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乾隆二十年,提举黄辅重修。”[48]72黑盐井文庙学宫位于今禄丰县黑井镇小学内,为云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之一。
琅盐井直隶提举司名宦祠设于文庙学宫内。据《(康熙) 琅盐井志》 记载,入祀者有明人何文显、方沆、刘公仰、吴思温、陈荀产、陈至宣、张名谦、清人李兴元、谢于道、曾大升。[50]25-26
琅盐井文庙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清康熙四年(1665) 重建。咸丰九年(1859) 兵乱中被毁。光绪元年(1875) 迁石膏井,庙学仍旧。[47]509名宦祠始建时间不详,清康熙四年重建。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四年,提举简高重建。” [48] 72琅盐井文庙学宫位于今禄丰县妥安乡琅井村,现已不存。
白盐井直隶提举司名宦祠设于学宫内。据《(雍正)白盐井志》记载,入祀者有汉人韩说、明人高惠、吴崇德、吴润、童述先、李忠臣、汪承勋、杨之琳、吴思温、沈昌祐、王文瓊、严一诏。[51]7-8至《(乾隆) 白盐井志》 又增加清人谢于道、魏方泰、杨名时。[52]16-17
白盐井文庙始建于洪武元年(1368),后经嘉靖、万历三十七年(1609) 重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学归府,殿庑倾圮。康熙五年(1666) 及雍正年间(1723-1735) 重修、扩建。后毁于兵,光绪五年(1879),在旧清真寺基址改建。[47]509名宦祠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道光二十六年(1846)、光绪五年重修。 《新纂云南通志·祠祀考》载:名宦祠、乡贤祠“并在学宫内。清康熙六十年,提举孔尚琨建。道光二十六年,提举郑家宝、灶绅甘岳等修。兵燹折毁,光绪五年,提举明图重修。”[48]73白盐井文庙学宫位于今大姚县石羊镇象岭山麓,现存照壁、泮池、棂星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黉学仓、大成殿、东西庑、朱子阁、仓圣宫、明伦堂、黉学馆、科名阁、魁星阁等,已重新修葺,亦为云南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之一。
从上述考略可以看出,清代云南名宦祠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名宦祠的建立具有普遍性。通过对相关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进行整理,可以看出清代云南各府州县普遍建有名宦祠,且都建于当地的学宫之中,并作为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是明清以来的一项重要传统制度。学宫事实上同时包括了教育和祭祀两项功能。也就是说,文庙在教化百姓的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传播与思想引导的功能。因此,名宦入祀学宫,既可以有效激励地方官员及百姓,又可以化民导俗。这对于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入祀者的身份具有针对性。名宦之所以为名宦,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即是惠泽百姓。受资料限制,清代名宦祠所祭祀的名宦大多已不可考,但从现有的资料记载可以看出,入祀者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仕官于云南,并有功于国家或殁于王事的的官员,如甘文焜、蔡毓荣等。这一类名宦是各地名宦祠都会祭祀的对象,即如方志中所言的“通省祀之”。[20]155
第二类是仕官于当地并有善政的官员,入祀者多为当地的主政者,并在当地有比较突出的政绩,一般而言皆是某地知府、知州、知县等。这一类名宦仅入祀于当地名宦祠。
第三类是历史上在当地有清名,重德行的官员。这一类官员在当地为官时往往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死后往往受到“士民感念”,因此,虽年代久远,却仍得以入祀名宦祠,如汉人诸葛亮。
这三类官员从本质上来讲都符合清代名宦入祀的要求,即如《礼记》所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53]1590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代统治者重视吏治的思想。
再次,在名宦祠的建造中,体现了政府的主导性和地方士绅的自发性。各地学宫属于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机构,学宫在建设、维修、搬迁时需要由政府主导进行,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当地的官员、乡绅、民众皆会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中。这体现了清代云南地区对于名宦入祀这一行为的认同,进一步体现出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已具有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入祀的名宦并非恒定不变的。原因在于: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些新的名宦入祀,而一些时代较远的名宦退出享祀;第二,有一些已入祀的官员因在当地为官时存在弊政或不法行为,被举发后便被剥夺入祀资格;第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名宦祠因各种原因被损毁,重建时已无法查证全部入祀者的身份,一部分名宦便不再祀于名宦祠内。
明清时期云南各地的文庙学宫,都曾因地震、火灾、战乱、迁址等自然或人为的原因而重建、重修,但集中受到大规模毁坏的是清末咸同年间的反清战乱,致使大量文庙毁于兵燹,部分名宦祠也随之消失。据统计,在清末犹存的八十三座文庙中,有四十八座便毁于此时。至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对云南地区的文庙展开了修复工作。共和国建立后,一些文庙年久失修,渐次倾圮。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破四旧”活动中,一大批文庙又被拆毁,迄今大多仅存部分建筑。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各级政府对各地的文庙又展开了修复和保护工作。尽管如此,现阶段云南地区留存的明清文庙数量已远不及清末,在一些文庙中也不再留存名宦祠。目前学界关于云南地区名宦祠的研究尚属空白,通过梳理地方史志与文物遗迹,关注和加强对名宦祠的研究,可以观察地方吏治与礼制的相互联系,加强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