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2019-12-13 09:43
创造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共同体理念绿色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补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方法论指导。其包涵了人类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取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彰显了关注全球人类命运的生态忧患意识。从讨论人与自然关系微观视野上升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讨论,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延展性、深刻性。从教育、经济及人与自然的角度来弘扬、践行这一理念,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对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解。

一、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命题。[1]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充实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其实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从理论宏观视域下,规划、指引生态文明建设,还体现在从微观视角下指引人们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能够从一种更贴切的角度来把握“生态文明”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用一种更贴切、更具体的说法将“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进行了概括,“生命共同体”理念内涵要点:

第一,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审视。习近平同志曾经在多个场合公开提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提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用“共同体”三字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概括。“共同体”说明了人与自然是命运与共的关系。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人连同人的整个生命躯体都属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和精神享受资料。人要想维持生存,就必须与大自然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同时,人作为高级的地球生物,人可以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改变大自然的外部形态,从而为人的目的性更好地服务。但人的实践活动要在一定规律的制约下进行,协调好人类的“目的性”与大自然的“规律性”,将人类活动维持在大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这样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注重生命有机体的的整体性。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充分肯定生态各要素的统一性。首先,生态系统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部分,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共同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只有整个生态系统保持一种平稳运行的状态,才能确保各个生态系统要素的功能、价值得以彰显。

第三,坚持多样性和共生性的原则。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将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进而扩展到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赋予了每个生命个体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礼记·中庸》),正是由于多样的生命个体存在,整个生态系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一)“生命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取向

关于“生命”一词的追溯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曰命” (《礼记·祭法》)“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寿”(《战国策·秦策》),其中“生命”一词并不仅仅指人,而且也指生于天地间的万物。“共同体”是作为一个集合意义上的词来进行讨论的,意为整体、集体。习近平同志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开始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价值标准上进行衡量,突破了传统的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局限性,彰显了人类道德的进步性。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直是人类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崇拜、敬畏;到征服、利用;再到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道德的不断进步。习近平同志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用“命脉”一词作比喻,将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系统要素与人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一致性。

“绿色”一词象征着生机勃勃、充满生机的世间万物,绿色价值取向彰显了人类对绿色生活品质的新追求。从生态价值角度思考,绿色生命体对人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孕育生命个体、维持人类生存这个物质层面,而且还体现在陶冶人类情操、提高人的审美体验、丰富人的精神境界这个精神层面。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愈发强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次深刻变革。”[3]尊重生命的绿色价值取向的形成,体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绿色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对大自然怀有敬畏、感恩之情,要意识到大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要能够自觉地培养绿色思维方式,珍惜、爱护绿色生命个体。

(二)“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人际理念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在对当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实在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个错误倾向:(1) 对大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失衡。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一直将人类作为第一主体,将人类的价值需求置于第一位,与此同时,大自然就成为了人类价值追逐的客体。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一味地强调开发、利用自然权利的合理性而忽视了保护自然的义务性。其实,大自然作为公共的生态产品,不是专属于个人的私有产品,因此,要认识到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强调对大自然行使权利而忽视保护义务是犯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自然的运行具有内在的尺度,任何试图超越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告诫人类,不要过分的陶醉于对大自然的征服,因为每次胜利其结果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受到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号召,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生态危机都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所导致的。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一,从整体的视野来审视整个生命共同体。大自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物质资料、场所,为人的精神提供美感享受这些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传递物质能量信息,促进生态系统持续运行上。山、水、林、田、湖、草这些生态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充分正视每个生命要素的价值,用整体系统的思维来审视整个生态系统,尊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智慧“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天”和“人”作为人与自然的抽象概括,代表两类不同的价值主体,“合一”正好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最佳状态。“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作为整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只有相互孕育、相互滋养才能生存,而整个生态系统也需要各生命个体的点缀才得以丰富完善。人类作为地球生物链上的高级生物机体,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应该自觉地将人类行为与行为结果联系起来,站在整个生态系统和谐的视角,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生态行为,约束自己征服自然的欲望,自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荀子·天论》 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不违农时”,都强调万物运行是有特定规律的,企图逾越自然规律,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告诫人类山水林田湖草是以生命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人类在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工作时要尊重自然规律。

(三)“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类命运与共的生态忧患意识

工业文明时期,以享受物质、追逐消费为价值理想,从而刺激了资本家的盲目生产,结果造成了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生存危机。20世纪70年代,欧洲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为呼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环境运动。随着环境运动的深入展开,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话题。人类在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以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浅深态学为代表“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开始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潮进行批判,将生态伦理学关怀的对象由动物、生物、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突破了传统的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生命个体的价值进行衡量的局限性,开始从人与自然和解的角度来探索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201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提出“构建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着眼于命运共同体的持久未来。”[5]从人类持久发展的角度思考了生态兴衰与整个人类命运的关系。“自然史”和“人类史”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具有共生共荣性。人类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通过对自然合规律的开发、利用,使大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人类历史的烙印。促使自然由“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同时,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征服,也受到了各种自然灾害的报复。人与自然合则两利,损则两伤,人类的永续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要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的一致性。

进入21世纪,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个别国家、地区、种族特有的生态困境,而是全球普遍面临的一个共性的问题。生态危机作为全球工业文明的产物,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的重视、解决。习近平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6]“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整个人类的永续发展为着眼点,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

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用绿色价值理念引领新经济发展

绿色价值理念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存状态,用绿色价值理念引领新经济发展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核心要点,坚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基础,“可持续”是发展的关键。用绿色价值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要摒弃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而是要坚持一种清洁、绿色、资源可再生的新型经济生产模式。第二,以绿色技术为依托。绿色技术主要是指以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以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技术手段。绿色技术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强调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通过绿色技术的运用,可以获得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如通过绿色技术转让,清洁生产设备、环保设备和绿色消费品在市场获得高占有率等。第三,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目标。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行为主体只关心经济利益,而不顾及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企业主体无序、盲目的生产,结果给资源、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绿色经济模式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限,依托绿色技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利益的最大化。

(二) 统筹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将人与自然看成是生命共同体,进一步地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互为关联的整体,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第一,培养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地球生态系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其蕴含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享用者,要意识到人类不仅有权利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有义务维护人类共有的生存家园。在生态环境保护面前人人都是行为主体,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如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节用、节俭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珍爱动植物;对大自然心存敬畏、感恩之情。第二,增强全员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性。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环节的系统性。环境治理各组织、部门要做好环境污染源头预防工作,加强治理过程监督工作,对治理结果要及时监督、反馈。做好环境治理源头、过程、结果各阶段的治理工作。其次,社会各成员要发挥好环境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在生活中要敢于与生态破坏行为作斗争,敢于揭露批判不良生态行为;利用社会舆论压力,互相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榜样力量;自觉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知识;自觉充当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锋者。

(三) 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到生态教育体系中

“生命共同体”理念包涵了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生态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帮助人们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因此,要有意识的将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与生态教育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全员学习、全员参与、全员宣传的形式来更好地学习和践行这一理念。第一,通过生态教育对“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系统、完整的阐释。“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或者是一个专业术语,而是借鉴了许多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生态环境现实而提出的。因此,在生态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理念内涵的深刻挖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特质、价值,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第二,生态教育要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多样的宣传手段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可以采取微视频、官方微博、微信、自媒体直播平台等多种手段,对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生态治理理念等进行重点宣传,从而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第三,学校生态教育与社会生态教育相融合。学校生态教育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的特征,而社会生态教育更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将学校生态教育与社会生态教育相融合,可以兼具两者的优越性,做到生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增强生态教育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共同体理念绿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绿色低碳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爱的共同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