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
摘 要:对于儿童来说,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儿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便利,有助于将儿童培养成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以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发展观为核心,对儿童学前教育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发展观;学前教育;心灵胚胎;吸收性心智;敏感期
在十九世纪初期,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区之中建立了一所幼儿学校,只招收3~6岁的儿童,蒙台梭利将这家学校命名为儿童之家。这个学校是完全免费的,但是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点,学生家长必须要每天按时接送孩子;第二点,学生家长必须要配合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教育;第三点,学生家长必须要留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将实际情况告诉学校。
在实际教育的过程当中,蒙台梭利将最初教育智力存在缺陷的兒童的教育方法改良,并应用该方法对智力正常的儿童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同时这一情况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1909年,蒙台梭利总结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出版了一本适用于儿童之家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在对儿童进行长期研究之后,提出了其独特的儿童观,她认为儿童拥有强大的吸收性心智,在敏感期之内的成长非常快,同时对于世界充满了爱。基于这一观点,其认为儿童教育应当从儿童诞生之时就开始进行,以儿童的本能和自然发展为核心,为儿童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提升学前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发展观认为儿童拥有心灵胚胎
(一)心灵胚胎
蒙台梭利思想认为儿童拥有两个胚胎,分别是生理胚胎和心灵胚胎。其中生理胚胎就是肉体胚胎,心灵胚胎就是精神胚胎,每个人的精神胚胎都是截然不同的。心灵胚胎是人的心理、精神世界等综合发展而成的产物,可以说是人类的核心所在。相较于生理胚胎,心灵胚胎具备虚拟性、唯心性等特点,其不能够被科学仪器进行测量和研究,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将其价值和存在意义否定。在蒙特梭利的思想中,过往的科学只是将儿童视作器官和组织结合的生命体。而要想理解儿童的心灵胚胎,就必须要将儿童“实体化”。蒙特梭利认为“实体化”是一种力量,通过它能够为儿童带来力量,促使儿童发展成熟。这里所说的“实体化”并不是儿童的生理成长,其主要指的是儿童在心理方面的发展成熟。
蒙特梭利认为,当前绝大多数儿童教育者都没有认识到儿童的心灵胚胎的成长,就如同生理胚胎需要借助母亲的子宫进行成长一样,儿童心灵胚胎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这恰恰是当前儿童教育所缺乏的内容。大多数儿童教育者对于自身的定义是儿童的守护神,以自己的意志干涉儿童的发展,这样的后果就是儿童的心灵胚胎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反而因为教育者的干涉受到了严重阻碍。
(二)基于心灵胚胎的学前教育策略
根据蒙特梭利儿童心理发展观之中的心灵胚胎理论,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可以按照以下内容开展心灵胚胎教育。
第一点,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应当相信人类的本能,儿童的本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潜力是一种活动的、不断发展的存在。可以说,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儿童的这种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让儿童获得更加自然、自由的发展。第二点,儿童的“实体化”应当由他们自己完成。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切忌不能够过多地对他们进行干预,应当让儿童在心灵的引导之下逐步觉醒自我意识,进而使用自己的感官对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第三点,对于儿童来说,心灵胚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界环境。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为儿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儿童心灵胚胎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儿童视为同等地位的个体,给予他们充足的关爱,帮助他们取得更好地发展[1]。
二、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发展观认为儿童具备吸收性心智
(一)吸收性心智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成年人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儿童并不是使用自己的大脑学习新知识,而是使用自己的心理能力学习新知识,并且在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建设自己的精神世界。吸收性心智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潜意识学习、完全适应性以及自我塑造性。
第一点,潜意识学习。与成年人的学习相比,儿童学习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潜意识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智慧,儿童的奇思妙想全部都是基于他们的潜意识心智。周围环境之中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出了儿童的创造热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和环境进行交流。以婴幼儿为例,他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沉浸在周围人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吸收语言方面的知识,如口型、发声等。在积累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婴幼儿就会不断地进行模仿和练习,最终完成学习,这一过程充分显示出了婴幼儿具备潜意识智慧。因为潜意识的容量非常大,所以,通过吸收性心智,儿童能够学习到周边环境中蕴含的大量知识,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点,完全适应性。对于婴幼儿来说,适应性至关重要。通过适应能力,婴幼儿能够将自己所在地区转变为生存发展的地区,将土地化为自己热爱的故土,而这种优良的适应力的基础就是吸收性心智。在完成吸收性心智的发展之后,儿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降低。正因如此,蒙特梭利提出了新的观点,就是要想引入新思想,转变民众的风俗习惯,就必须要通过儿童影响社会进程。对此,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势在必行。
第三点,自我塑造性。成长过程中的儿童会结合周边环境塑造自己的性格,可以说,儿童的所见所闻就是他们的性格来源,儿童会以周边环境中自身印象深刻的内容为基础建设心灵深处的自我[2]。
(二)基于吸收性心智的学前教育策略
吸收性心智让儿童拥有了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使得儿童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之下快速有效地汲取周边环境中的经验和知识,让儿童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并学习成年人的生活和行为,最终综合形成儿童自身的独特个性。鉴于此,学前教育工作人员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儿童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儿童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够让儿童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自身的吸收性心智,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3]。
三、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发展观认为儿童存在敏感期
(一)敏感期
敏感期主要指的是儿童在发育初期的一种特征,这种特征只有在获得某种特性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儿童得到这种特性之后,敏感性就会消失。在这个阶段内,儿童对于周边环境之中的所有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儿童掌握某种能力才会消失,之后兒童将会进入另一个能力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之内,儿童的发展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帮助儿童快速掌握生存技能,激发出儿童的自我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出自身独有的精神世界。蒙台梭利在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发现,儿童的敏感期大多在六岁之前,在敏感期内,儿童的心灵将会得到充分的激发,在这个阶段内学习到的一切都会伴随儿童的一生[4]。
(二)基于敏感期的学前教育策略
在敏感期中,如果儿童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就会让他们非常难过或者愤怒,在这个时候,如果学前教育工作人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儿童在无理取闹,那么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冲突,同时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的良好发展。鉴于此,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帮助,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为他们建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外界因素对儿童造成影响和干扰。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并不是塑造儿童,而是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进行观察,进而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帮助,有效解决一些儿童自身努力无法解决的困境,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5]。
四、结语
如今,蒙台梭利的一部分观点已经被科学证明,比如说婴幼儿具备非常强的学习能力等。还有一部分观点仍有待证实,如儿童具备敏感期、心灵胚胎等内容。但无可否认的是,蒙台梭利博士的观点与研究具备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她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蒙台梭利的研究人们看到了学前教育具备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光明前景。人们应当对蒙台梭利博士的研究进行不断探索,对学前教育进行不断改进,借此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玲,王蕊.关于蒙台梭利方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5):90-92.
[2]魏红云.蒙台梭利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集中反思[J].教育观察,2018,7(18):49-50.
[3]袁林.蒙台梭利教育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研究:基于“CLASS课堂评估系统”[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140-141.
[4]赵濛.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引进及其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18-19.
[5]马晓春.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幼儿园中运用例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