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制定

2019-12-12 02:25宾勇
卷宗 2019年31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

宾勇

摘 要: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制定依据和思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制定;经济学基础课程

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相应的制定出课程标准,使得教学及评价的有据可循。以经济学课程为例,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

《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属专业必修课程。财经管理相关岗位的从业者不仅要有本岗位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还必须具备经济学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具备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能力,具备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影响能力。本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微观经济主体运行的基本规律,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能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社会经济现象与问题,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1.2 制定依据和思路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具备胜任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着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操作技术、技巧,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方法能力、思维模式与基本素养。因此本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是财经管理类专业所面向岗位的各种能力、知识与素质要求。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规格,《经济学基础》的教学目标可简单地归纳为帮助学生建立起经济运行的一般架构,为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服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拓展知识面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一般到具体、从贴近生活到抽象现实、从微观到宏观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导论——经济学一般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政府宏观政策分析”等教学单元;教学实施中,按照理论到现实的思路设计教学内容,课堂上进行理论精讲,课后多进行实践调查;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在学生思维和方法论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案例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力求兼顾基础理论、思想方法与实例分析三个方面,既注重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專业素养,更注重较多的经济思想方法的介绍,强化定性分析与运用理论分析。

2 课程教学目标

2.1 总体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运用经济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初步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能对国家主要经济政策及其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能为经济管理职业岗位人员在从事经济管理中构建宏观经济背景,树立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

2.2 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能对国家主要经济政策及其产生的经济效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能为经济管理职业岗位人员在从事经济管理中构建宏观经济背景,树立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

1)能够运用市场运行图分析市场运行中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2)能够运用供求理论初步分析产品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关系。3)能够运用弹性理论对不同弹性的商品营销和促销行为进行分析与解释。4)能够运用消费者均衡理论对某消费者的决策进行分析与解释。5)能够运用生产者均衡理论对企业的产量决策作出分析和解释。6)能够运用成本理论对企业的价格决策作出分析和解释。7)能够运用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行业的市场类型进行初步判断、比较。8)能够运用分配理论来分析土地、劳动和资本的供求市场。9)能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解释市场失灵的现象,并能提供政策建议。10)能够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基本的国民经济核算和进行简单的国民收入计算。11)能够运用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理论初步分析社会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12)能够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其效果,或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2.3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1)掌握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分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掌握市场运行图及其相互关系。2)掌握供求均衡理论。了解供求均衡、条件,掌握供求均衡的图形表示,并能进行一定的计算。3)掌握弹性理论。了解弹性概念和影响因素,并能进行一定的弹性计算。4)掌握消费者均衡理论。了解消费者均衡、条件,并能进行一定的计算。5)掌握生产者均衡理论。了解生产者均衡、条件,掌握均衡图形表示,并能进行一定的计算。6)掌握成本理论。了解成本等相关概念,掌握各种成本图形表示及其相互关系,并能进行一定的计算。7)掌握四种市场结构。了解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概念与特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市场结构能予以判断。8)掌握分配理论。了解生产四要素的市场均衡,掌握工资、地租的特殊供给曲线。9)掌握市场失灵及微观经济政策。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影响,并能理解各种微观经济政策。10)掌握国民收入核算。掌握GDP、GNP等常见概念,并且能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国民经济核算。11)掌握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的概念,了解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周期的分类、形成原因、影响;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学会计算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划分经济周期各阶段等。12)掌握财政政策理论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含义及影响。

2.4 素质目标

1)培养起对身边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敏锐感。2)树立经济意识、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竞争意识。3)通过完成项目作业和小组作业增强团队协作素质和精神。4)通过完成课外阅读、资料查找和分析任务提高自我学习和分析素质。5)培养起对宏微观经济现象的抽象与量化分析的思维模式。6)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关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激发创新意识。

3 教学方法及教材

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大量经典案例,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发言,形成案例讨论报告。并结合教师讲授,达成本课程目标。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教材,同时参考北京大学出版社高职教材《经济学基础》。

4 考核方案

考试按照平时成绩占百分之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的比例构成。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2006.

[3]罗伯特·弗兰克著.闾佳译.牛奶可乐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
信息化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本科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交互式教学培养模式应用初探
合作学习法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高职“经济学基础”微课的开发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