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思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帕金森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为锥体外系病变,好发于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基数的扩大,帕金森病发病率上升,对患者健康、家庭及社会均造成负担[1]。考虑帕金森病患者机体特异性,选取高效、安全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了探究左旋多巴与普拉克索联合治疗于帕金森病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64例患者进行治疗比对。
本次研究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研究组共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52岁~83岁,中位年龄(64.18±3.26)岁,最短病程为1.5年,最长病程为9年,中位病程(4.09±1.12)年;对照组共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50岁~85岁,中位年龄(65.01±2.98)岁,最短病程为1年,最长病程为10年,中位病程(4.17±1.07)年;比对两组基础病历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选取的64例患者均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治指南》[2]中对帕金森的诊断依据,患者入院后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检验确诊,均采用药物治疗;(2)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研究经患者及家属授权,同意将病历资料用作比对分析;(3)患者家属配合度高。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观察前服用本研究药物治疗的患者;(2)精神类疾病、语言障碍及认知功能不全患者;(3)因药物、脑血管疾病及感染导致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4)合并直立性低血压、锥体系受损、眼外肌麻痹、肌肉麻痹、小脑体征等患者;(5)经大量的左旋多巴治疗无显著效果患者;(6)严重的肾、肝、心功能不全患者;(7)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
两组患者确诊后予以药物治疗,研究组予以左旋多巴口服,初始计量为125mg~250mg/d,一周后观察治疗效果,逐渐增加剂量,待症状稳定后保持剂量维持治疗,每日剂量不超过600mg,联合使用普拉克索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0.125mg/d,一周后观察治疗效果,逐渐增加剂量,采用4.5mg/d维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左旋多巴口服,治疗同研究组,比对两组患者治疗16周后疗效。
(1)借助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Ⅱ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进行评估。
(2)记录比对两组患者药物治疗16周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呕吐、头晕、心悸及嗜睡。
本次研究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进行所得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研究组及对照组UPDRSⅡ评分分别为(16.58±2.58)分、(16.81±2.55)分,组间差经统计学分析无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UPDRSⅡ评分分别为(10.29±1.46)分、(13.84±2.01)分,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
研究组药物治疗后1例患者表现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药物治疗后2例患者表现为呕吐,3例患者表现为头晕,1例患者表现为心悸,1例患者表现为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88%,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比对(例)
随着我国迈入人口老龄化,老年疾病发病率增加,帕金森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临床针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处于研究阶段,多考虑疾病危险因素与大脑中黑质多巴胺神经变性及坏死有关[3]。临床治疗帕金森首选左旋多巴治疗,作为帕金森病常见的替代疗法,经多巴脱羧酶进行转化,增加大脑内的多巴胺,可有效抑制帕金森疾病临床症状;但是给予左旋多巴仅有5%左右可通过血脑屏障,其余95%含量的左旋多巴会经多巴脱羧酶转化为儿茶酚胺,长期使用左旋多巴会导致外周组织内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加,影响患者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继发不良反应的几率高[4]。普拉克索作为高选择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为新型的氨基苯衍生物,对多巴胺具有加好的亲和性;联合左旋多巴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临床症状,恢复患者机体运动功能;加之普拉克索可有效抑制自由基的形成,延缓多巴胺神经元的病变,缓解对脑黑质神经细胞的损伤,可有效降低药物使用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临床安全性高[5]。
本研究表明,治疗前研究组及对照组UPDRSⅡ评分分别为(16.58±2.58)分、(16.81±2.55)分,组间差经统计学分析无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UPDRSⅡ评分分别为(10.29±1.46)分、(13.84±2.01)分,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药物治疗仅1例患者表现头晕,对照组药物治疗后7例表现为呕吐、头晕、心悸及嗜睡,不良反应几率高于研究组。
综上,于帕金森病治疗中开展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效果显著,利于缓解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