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学习写作技巧

2019-12-11 10:11张妍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这严重地打破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如今提倡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品味文本的同时学习写作的技巧。本文主要研究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標识码】A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重视写作与阅读教学的联系,使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目的。本文主要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谈如何通过品读文本学习写作技巧,下文将从“品读文本,学习语言修辞技巧”“品读文本,学习写作手法技巧”“品读文本,学习结构组织技巧”“品读文本,学习选材立意技巧”四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品读文本,学习语言修辞技巧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教学语言类学科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在写作时虽然能够完整地叙述整个故事情节,但是在语言修饰上还非常欠缺,对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进行阅读教学,一边安排学生通过以读促写,提升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

比如在执教《济南的冬天》这节课时,笔者在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段话时,首先要求学生思考:“这段话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济南的雪景通过比喻的方式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由此可以使学生感受比喻修辞的特点和作用。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分别以雨后的花朵、阳光、房顶为本体,运用比喻修辞加以修饰。这样做,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比如《小溪流的歌》是一篇将所有事物都拟人化的童话散文,在讲解这篇阅读时,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小溪流的生活轨迹,并学习小溪流不畏诱惑和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接着,在学生掌握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后,笔者要求学生以见证小溪流活动轨迹的太阳或月亮的口吻,叙述小溪流的前进历程,这是一种变相地以第三人称改写的写作训练方式,这样做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使学生体会拟人修辞的特点,掌握应用拟人修辞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品读文本,学习表现手法技巧

所谓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先抑后扬、夸张讽刺等,每种表现手法所体现的阅读效果是不同的,在语文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品味文本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使学生懂得鉴赏美,另一方面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表现手法,提高作文的质量和美感。

比如《陋室铭》是一篇典型的运用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文章,在讲解这篇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学习作者借助陋室体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笔者是从引导学生理解陋室“陋而不陋”的原因入手的。文章主要从自然环境、人物交往、居住人的品德三方面表达陋室陋而不陋的特点,在文章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今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些句子可以直观地体现。另外,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表现手法,笔者在讲解这些句子时,又为学生拓展了对偶、虚写、实写的表现手法,其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对偶,运用对偶的表现手法,可以使句子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便于吟诵和记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是虚写,从反面写出了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可以调素琴、阅今经”是实写,写出了作者生活的高雅脱俗。之后,在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本文的内容、意义和写作方法之后,笔者再为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作文,物可以为松树、莲花、梅花、落叶等生活常见事物,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检验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品读文本,学习组织结构技巧

文章的组织结构也是写作训练的重点,如果文章只注重成熟的写作技巧,而忽略谋篇布局的作用,那么文章就如同是一地的卡片,拼不出具体的事物。初中阶段,学生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主要是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其中递进式又分为纵式、横式和合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阅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结构方式,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能够灵活地应用。

比如《社戏》就是一篇结构相对简单的文章,它以时间顺序展开描写,学生可以清晰地读出作者看戏前、看戏中和看戏后的事件,了解作者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再比如在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开篇点题,写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忘不了父亲的背影。第二部分是一层时空跨度很大的框架,其由远及近,从往事拉到如今,表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感情。第三部分写离别后儿子对父亲的思念,直接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学习了优秀文章的行文结构后,学生会懂得文章结构对文章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在自己写作的同时能够根据具体的写作内容选择合适的行文结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品读文本,学习选材立意技巧

初中生受年龄的影响,缺乏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写作时难免会犯“假、大、空”的毛病,使得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内容空洞。对此,教师除了要提醒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多参加实践活动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优秀的范本,让学生在品读范本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要知道选材的优劣决定立意的高低,同样是描写春天的文章,同学们所选择的材料就可能只是以视觉为主,单一地体现春天的美丽风景,以及自己对春天景色的喜爱,而朱自清先生则会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入手,在表达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同时,呼吁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这样文章的立意一下子就高大起来了。为了使学生学会选择材料,用材料凸显立意,笔者以“送别”为题,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材料,确定立意。在此期间,第一位学生选择了以妈妈每天送自己上学为材料,表现妈妈对自己的关心;第二位学生选择了上学时家里心爱的小狗会送自己很长一段路为素材,以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第三位学生选择了家人离世,在下葬时回忆起曾经的各种场景为材料,表现亲人之间的离别之情。可见,与第二位和第三位同学相比,第一位同学的材料和立意明显低了很多,所以选材和立意对文章的质量是有重要影响的。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写作为阅读提供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的表现手法、组织结构和选材立意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聪,孟祥龙.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

[2]赵建涛.探究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

[3]安振梅.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4).

作者简介:张妍,女,1985年生,辽宁省大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