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019-12-11 10:07朱一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机器换人创新核心素养

朱一雯

摘 要:目前,以江苏、浙江、广东等制造业突出的城市为代表,很多地区掀起了“机器换人”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是将机器人运用于工厂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代替着工人的角色。这使职业教育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笔者认为,技术的更新不代表人的无能,人将努力提升的技能,使自己更好地操控机器。那么,如何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机器换人 核心素养 改革 创新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优势便是中国“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加上十几亿人口资源的支撑。但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将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随着制造业“人口红利”的消失,以现代化、技术化的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模式,推动“人口红利”转变为“技术红利”,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成为现在的重要任务,这才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而我们所谈的“机器换人”就是一条途径。伴随着周边城市对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视,高素质劳动者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但是涉及到先进技术的生产过程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产生,都还是属于“短板”问题,而这恰恰是现代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因此,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技术潜质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现在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机器换人”带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机器换人”的形式下,在短时间内定将导致产业工人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和工人供求的不平衡,从而使职业教育遭遇瓶颈。在工业经济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一定要把握制造业升级应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脉搏,设计符合需求的人才调整方案,这样才能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迎合当下“机器换人”形势。为促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向机器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可尝试从以下几个点出发: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只能换数字。这样,可促使未采用数字化加工的企业加快创新脚步,转型升级;也可使已采用数字化加工的企业,在精益生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和人才管理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成就“智造”企业。

如果说现实的情形将倒逼现代企业向“智造”转型升级,那么人才培养也将成为重点问题,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机器人产业管理的关键。我们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以及两者之间的衔接性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一种有实际效益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发挥的是基础性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的是引领性作用,只有基础性工作落实到根本,才能实现引领性作用的突破。

二、“机器换人”推动了中职院校技术課程的建设

近年来,在长兴职教中心人才培养目标上,围绕自动化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双轨施教、双纲导教、双师执教、双证毕业”的“四双制”原则,来培养具备潜质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人才。按照学校“立足校园、技术引领、服务社会”的建设理念,建设一个先进示范性教育基地,与相关技术领域企业签订教育项目协议。从培养方案来看,机械运用、电气控制、传感技术、驱动技术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培养方向,也是最容易实现技术引领的行业,从而从教育起步,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工人。所以学校应该从系统集成的角度进行学校相关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存在课程设置较时代设置落后的问题,学科型教学体系依然可见。

结合时代要求,我们提倡校企合作,推出具有实际效益的课程项目,将职业教育和职业素养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让两者并重并举、相互融合。尤其是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项目,在实际操作上还有待持续深入。从目前来看,“机器换人”的现象势必会导致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员工进行裁员,用人需求数量急剧减少。但是从长远来看,“机器换人”也会今后的“周边”职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所以结合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要求,我们提倡组建教学团队,该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和资源建设,包括:一个职业基础课程性平台、三个工作过程的职业核心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课程教学改革优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机器换人”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从中职教育有效性的角度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岗位新要求,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结合当地地域文化,构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培养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中职院校发展的主要举措,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顺应“三个结合”,坚持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方向。即与“机器换人”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与本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与该校的办学模式改革相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体制改革,实现校企资源、师资、课程和文化的跨界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素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学生会管理、会智造、会学习的技能。

二是立足“五个维度”,重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立体化体系。即国家、社会、行业、单位、个人五个方面,实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升学有希望、发展有空间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立体化”地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纪律意识、协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三是完善“六大工程”,推进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全方位落地。每个中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德育品牌和校园文化特色。笔者倡导中职校园“吹拉弹唱各闻其声,琴棋书画各见其形,体育竞技热火朝天,社团沙龙大显神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总之,无论是从学校改革创新还是企业转型升级来说,“机器换人”都是一项重要举措。如若“机器换人”能成功实施,那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对校园课程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对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提升都有实质性的作用,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作为职业教育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迎合时代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做更深入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009-011.

[2]白天亮.“机器换人”会影响就业吗[N].人民日报.2014-06-06(017).

猜你喜欢
机器换人创新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