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 徐洪岚
[摘要]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糖代谢及负面情绪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择该院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该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1—12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糖代谢及负面情绪变化。 结果 两组护理前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糖代谢水平及负面情绪,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关键词] 2型糖尿病;糖代谢;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0(a)-014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2型糖尿病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疾病属于终生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精神及躯体,长时间治疗导致的经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改变,及并发症的出现,均会造成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对预后效果、糖代谢调控造成影响[1]。该次研究中,选择该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对其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该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方面疾病或者语言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患者;②存在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患者;③具有严重药物依赖患者;④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该次研究,中途退出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②全程参与该次研究患者。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2.56±1.68)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36±0.35)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2.52±1.54)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4.35±0.31)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患者情绪状态变化,保持病房适宜的湿度及温度,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实施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思想工作,提供患者足够的照顾与关心,对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及集体活动进行大力支持,树立患者社会价值感,促使患者能够早期回归社会及家庭,恢复正常生活。
②指导患者学会血糖水平正确监测方法,保持科学运动,可实施放松训练及音乐疗法,通过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使自身分泌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舒缓心理压力,释放不良情绪。
③告知患者自身疾病防治措施及基础知识,提升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从而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
④护理人员可通过表情及语言对患者表达同情及理解,尊重患者隐私及个人爱好,取得患者信任,保持良好护患关系,树立治疗信心,倾听患者内心诉求及顾虑,针对性解答患者疑问,控制患者情绪,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生活。
⑤护理人员针对患者需求,指导规化休息、生活、饮食时间,应根据患者饮食爱好及口味,制定个性化食谱,定时定量,避免高糖食物,并告知饮食护理的意义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配合。对室内灯光亮度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指导患者及家属注射胰岛素方法,便于患者出院后也可继续使用,定时查看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使用SDS(抑郁自评量表)及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负面情绪,50分以下则表示患者不存在焦虑、抑郁状态,51~60分之间表示具有轻度焦虑、抑郁,61~70分表示中度焦虑、抑郁,71分以上则为重度焦虑、抑郁,分数越高,患者负面情绪越严重。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变化。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变化对比
两组护理前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临床上较为常见,又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该疾病产生因素与生活方式、年龄、种族、环境、遗传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以肥胖、消瘦、多食、多尿、多饮等为主要临床症状。该疾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
患者患有该疾病后,因为产生的并发症,及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改变,易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3]。据报道我国糖尿病抑郁、焦虑发生率在38.2%~52.3%左右。糖尿病患者产生抑郁及焦虑症状时,不但会对胰岛素及糖皮质激素分泌造成影响,导致其血糖水平异常降低及增高,并且对患者治疗依从性造成影响,难以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病情转归及糖代谢,从而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4-5]。并且影响家属的生活质量及情绪。应对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提升治疗效果。综合护理可对患者治疗态度进行改善,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等情绪。综合护理是基于常规护理进行细节化,全面化的一种护理措施,通过个性化心理护理及暗示、鼓励等方法,缓解患者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树立治疗成功的自信心[6]。不但对患者实施降糖药物治疗,还可通过科学运动锻炼、行为干预、认知干预等护理措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其血糖水平,有效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延缓疾病进展,防止产生糖尿病并发症。护理人员通过灵活的沟通技巧及过硬的专业水平,提供患者有效、安全的护理措施,防止产生医疗纠纷,保证护患之间良好关系,提升护理质量[7]。
该次研究中,两组护理前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对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将综合护理措施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可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状态,降低其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具有临床使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素平, 张健, 姚溪. 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负面情绪及糖代谢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24-26.
[2] 招少玲.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糖代谢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86(12):202-203.
[3] 邵喜风. 连续性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糖代谢水平的影响[J]. 饮食保健, 2017, 4(2):89-90.
[4] 黄奕燕. 个体化营养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78(5):709-711.
[5] 师福香, 罗艳, 张晶. 个案管理及随访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指标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8, 42(5):112-113.
[6] 韦海英,吕跃冲,梁雁芳,等.连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5,77(25):82-85.
[7] 张华琴. 2型糖尿病病人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及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J]. 全科护理, 2015,65(23):2289-2291.
(收稿日期: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