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 向凌慧 何李红
[摘 要] 当代社会进入复杂多变的时代,对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PBL法属于实践教学方法,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依据计量经济学课程期末考核情况,采用量化方法评价PBL教学效果,结果表明PBL教学方法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开发创新研究潜能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 PBL法;课程教学;教学评价;计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088-03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各类人才,目前一般人才的数量已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形势,社会对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PBL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来完成教学任务。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角度来说,PBL教学无疑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教学方式。PBL方法属于实践教学形式,凡是具有实践要求的教学都可以采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对PBL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由于PBL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能促进课程教学还有待观察。本文依据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情况,对PBL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一 PBL方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可行性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用课堂上学习的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为PBL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由于该门课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有相当的学习基础。因此,完全采用PBL教学法组织教学会遇到很多困难,课堂理论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一些必备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PBL方法不同于课程教学实践,属于实践教学方法,要求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新的理论,通过实践深化相关的知识。利用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地将一些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到教学实践中,采用PBL法组织教学。PBL法要求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解决问题。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开展自学就有了一定的基础,组织实施PBL法的教学成为可行。PBL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也完成了理论学习,巩固、深化了以往的学习知识。可以说,PBL方法用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课程教学应用
計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该课程的同类教材非常多,本文以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高教版教材为例进行分析,该教材定位于初级与中级之间的水平,按照70学时设计组织编写。教材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经典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根据本院的教学计划,计量经济学仅安排32学时。对于学生来说,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除了课程教学外,还需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自学,学生需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由于教学课时较少,而教材包含的内容较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需适当的取舍,以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包括: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和专门问题等。其中前两个方面的内容宜采用课堂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可以适当地辅之以PBL方法。通过前两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一定程度地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随后的教学中可加大PBL教学的应用,从而达到更多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PBL教学实践效果考核
(一)课程教学尝试
PBL法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提出。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是医学领域的教学,在其他领域,尤其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并不多见。由于PBL法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探究问题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该法在其他领域的教学中也必将会广泛应用。PBL法属于实践教学,为了对比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最近的两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各进行了一次实践教学尝试。第一次尝试的内容是虚拟变量模型,该学习内容以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增加虚拟变量。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教学尝试通过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虚拟变量模型内容,独立完成实践报告,教师利用网络在线指导。学习过程既没有分组学习讨论,也没有教学汇报总结。这次尝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PBL教学,只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次验证。第二次尝试将PBL法用于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是放宽基本假定模型中的序列相关性问题。这次尝试完全按照PBL方法规范运作,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设计探究问题、小组学习讨论、问题讨论总结等环节。首先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确定一个探究的问题;然后各小组自主组织学习,交流讨论问题。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收集调查数据,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实践报告;最后各小组汇报成果,并就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适时在线指导。
(二)考核形式及效果分析
1 考核形式及组成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来说,考核既是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端正学习态度的动力。对教师来说,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子,能敦促教师为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断改进教学。课程考核包括考试与考查两种形式,重要课程一般采用考试方式,包括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两者综合形成期评成绩。平时成绩有多种形式,包括作业、期中考试、到课情况、课堂讨论、课程提问、实验报告等。以往的考核多为结果性考核,平时成绩部分不被重视,在期评成绩中占比很低。现今的考核理念有了较大的改变,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在期评成绩中占比较高。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鉴定。为了更好地发挥考核的鉴别作用,应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学科地位、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因素。对于采用PBL法的课程教学来说,由于该法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学习新知识,且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其课程考核方式也应相对应,以能力考核为主,辅之以知识考核。就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来说,其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由于采用PBL法教学,其考核方式应侧重于实践报告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应进一步加大平时成绩的占比。由于PBL法也是一种知识学习的方法,课程教学要求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期末考试也是不可或缺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对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考核,其适合的组成应是期末考试在期评成绩中占比不应超过50%,平时成绩不低于50%,其中研究报告不低于30%。
PBL法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法,实践报告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的,仅仅依据实践报告不能区分出小组成员学习的差异性。对于一门课程的PBL教学来说,一次PBL实践活动只能完成部分知识的学习,需要多次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全部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此相对应,在运用PBL法教学时,学生分组人数可依据实践次数确定,小组长不固定,随着实践的展开每个人都有机会,整个PBL法的实施过程由小组长负责,包括最后的汇报总结。通过PBL法教学,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多方位的培养。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区分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
2效果分析
一种教学方式是否有效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在各种考核方式中,以作业、期中考试、到课情况、课堂讨论、课程提问、实验报告等形式的考核虽然能反映出学习情况,但由于评判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以此作判断难免出现偏差,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情况,而期末考试的评判标准有较好的客观性,可以准确地反映学习情况。有鉴于此,本文仅对期末考试结果作分析。为了较好地反映PBL法的实际效果,本文选取了二个对比组作为参照,其中一个取名普通组,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教学;另一个取名实验组,对应上文提到的测试自学能力的第一次教学尝试。而把采用PBL法教学的取名为PBL组。就本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来说,由于其培养目标是具有综合分析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考试题目采取综合应用题的形式,精选3道试题,内容涵盖课程教学的主要部分。考虑到两次教学尝试的内容所对应的考题分值不同,其中实验组考的是虚拟变量模型问题,分值为30分,PBL组考的是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问题,分值为40分,因此直接比较两次的考核结果不合理,需要进行数据处理,本文的做法是将实验组的30分折算成标准40分,这样实验组和PBL组的比较具有了可比性。为了加强对比,选取第一次考核中放宽基本假定模型的考题,该考题分值为40分,考核结果即为普通组测试结果。
三个组考核成绩的统计结果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平均分最高的为PBL组(23.28分),最小的为普通组(18分);通过方差的对比发现,方差最大的为普通组,最小的为PBL组。利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对普通组和PBL组作双样本方差分析,计算结果为F=1.592,p=0.113,表明两组的方差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按等方差处理。由此可以认为本文所选的三个组是等方差的,符合方差分析的条件,可以作方差分析。表2为三个组的方差分析结果,表中数据显示F=3.574,p=0.032,表明三个组的平均值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三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综合表1和表2的结果可见,就综合能力来说,PBL组最高,其次是实验组,普通组最低。說明PBL法的教学效果最好,其次是普通实践教学方式,最差的是传统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且成绩差异普遍偏小,而传统教学法的成绩差异偏大。究其原因,主要是考试设计,两次考试都是考核综合分析能力,而非考核概念、知识。由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实践活动,需要主动的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实践获得能力的培养,因此PBL法能显著的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缩小成绩的差异。
三 教学建议
PBL法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由于其诸多的良好教学效果,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在众多领域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发挥好PBL教学功效,通过对PBL法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多年的课程教学经验,我们对PBL法的课程教学提出如下的教学建议。
(一)PBL法操作复杂,组织困难,适合小型班级的教学应用
PBL方法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宜太少或太多,3~5人比较适合。为了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原则上要求每个小组有一个教师指导。如果授课班级较大,人数较多,势必要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就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各个研究方向的专任教师并不会太多。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来说,答疑的问题势必很多。如果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就无法满足对答疑学生的及时指导,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二)结合课程的学习特点组织开展PBL教学
PBL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堂形式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围绕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活动地点一般在教室或实验室;课外形式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要求学生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做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教学方法合适与否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应结合课程的学习特点来选择。就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由于教学目的主要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原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宜采用课外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应用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完成学习任务。由于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原理与方法,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该课程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PBL法的应用应适当,全面的引入并不合适。
(三)根据学生的培养要求设计实施
课程教学应服从专业培养要求,PBL法的教学应用应针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由于PBL为实践教学方法,而绝大部分课程都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PBL法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由于PBL教学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该法在课程教学中全面铺开会加重学习负担,因此实施PBL教学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PBL法以问题的学习、探究和解决为核心,实施中最关键的是探究问题的设计。对于一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计可以简单些,不要太复杂;对于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设计应足够复杂,应设计开放性的、不良结构问题。
(四)选择合适的考核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应经得起实践检验,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由于考核有多种形式,不同考核形式得出的结论会有差异,甚至差异较大,因此选择何种考核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考核方式的选取应遵循课程的培养目标。就PBL教学而言,主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及探究能力,其考核形式应以过程考核为主,尤其应以实践报告的考核为主要方面。由于PBL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方法的实施,要求理解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因此利用考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也是必然的,但考试内容也应突出能力考核。
参考文献:
[1]陈育蕾.PBL自主式学习方式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
[2]刘新华.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7(11).
[3]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 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7).
(责任编辑: 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