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璆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思维,就要促使学生发展问题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围绕问题展开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归类分析法是围绕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它通过绘图、列提纲等方式围绕教学目标归纳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类,从而调整知识结构,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在学生归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归类变得更合理。
必修二《荷塘月色》一文運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尝试探究问题:“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它们给文章增添了怎样的色彩?”学生在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信息归类,在文章中找到带有各种不同修辞手法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和整理,思考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再将文章中的句子归类,最后总结这些句子的特点。有学生便整理出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比喻句。首先归类总结出比喻句的特点:“用某一个事物来比喻另外的事物。”大家纷纷找出了“亭亭的舞女的裙”等比喻句子。最后学生再归纳总结:“比喻句的使用独具匠心,让文章变得更为生动,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归纳整理中,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关于修辞手法的知识结构变得更为完整。
比较是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在归类后,学生通过比较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异同点。此时要引导学生将眼前的知识点和已经获得的知识体系进行比较,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调整知识体系,使思维更有深度,知识体系更为完整。
必修二《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借古讽今的文章,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展开比较,尝试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学生在比较后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着眼时政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关涉的背景却有所不同。它们也都是借古讽今的作品,但是角度却不尽相同。《阿房宫赋》借秦朝穷奢极欲之事进行讽刺,《六国论》讽刺的则是贿赂他国的屈辱政策。”学生在原比较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这两篇文章在写作结构方面是否也有所不同呢”,展开了新一轮的比较。有学生发现:“这两篇文章的论点位置并不一样。《阿房宫赋》的论点在文章的最后,而《六国论》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观点。”还有学生发现:“《阿房宫赋》用散文的形式来写作,文章中夹杂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方法。但是《六国论》的写作手法以议论为主,只是稍微夹杂了一些叙述和描写的部分。”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对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有了明确的理解。
学者皮亚杰认为学生认知发展分成感知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几个阶段。在比较事物并寻求其中差异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成熟,摆脱了对实际经验的依赖,能逐步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渐渐地具备了自己的思维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常常是教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无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归纳、比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碰撞思维,学习自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一《雨巷》时,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作者在追寻的究竟是什么呢?雨巷、丁香等意象是否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呢?”在教学中可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尝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有学生认为:“姑娘是不可捉摸的未来的代表,作者想要追寻,但是却一直都不可得。”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我觉得这首诗歌象征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心理。其实姑娘就是作者内心的代表,作者心中有着向现实妥协和追求光明未来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姑娘就象征美好未来,作者追寻姑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者探究自己内心的过程。”这样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讲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整体认识,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入的感悟。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尝试将自己的观点倾诉出来,影响其他的学生,同时也从同伴的身上获得启迪。这样就促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逐步实现自我。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这种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认可学生提出的观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朱熹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反思之间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反思能促使学生生疑,而质疑后学生才能将思维深化,进而促进反思。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已经解决的问题展开反思,尝试经历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深化。
在学习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尝试产生疑问:“廉颇、蔺相如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呢?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这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问题。有学生认为:“很多同学都认为蔺相如是一个勇敢而智慧的人,但是我为何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冒险主义者的味道呢?若是秦王不够理性,在蔺相如用和氏璧威胁后,是否会抱着玉碎之心,杀掉蔺相如呢?那蔺相如的计划不是就泡汤了吗?”学生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展开了反思活动,尝试从有疑发展到无疑的阶段。学生将注意的视线从蔺相如扩展到了其他人的身上,发现:“秦王原来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啊!蔺相如或许是了解秦王的特点,知道他不会杀自己,所以才会冒险一试的。”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在提问、解答、质疑、再解答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下去。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的是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从而自觉掌握知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已经得到了发展,但是还是很难自主进行反思,所以教师要采用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逐步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形成问题思维。
学者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才能让自己的头脑充分动起来,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的过程。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