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质量亟待补齐四个“短板”

2019-12-11 10:06康卫东盛润生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提升质量学校文化评价标准

康卫东 盛润生

[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学校教育不仅要牢固地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更要先补齐“短板”,“补短板”甚至比“扬特长”更为紧迫,要尽快补齐学校文化短板、评价标准短板、职业倦怠短板、知行合一短板,千方百计让“短板”变“长板”,提升学校教育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 提升质量;补齐“短板”;学校文化;评价标准;职业倦怠;知行合一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个基础教育相关文件。特别是2019年6月23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提出什么是科学的教育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其承载的特殊意义和使命不言而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热议。各地各校高度重视深入学习,全体动员、全面发力,抓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抓课程改革打造学校特色,抓家庭教育凝聚教育合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新阶段。

在笔者看来,义务教育学校不仅要牢固地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更要先补齐“短板”。“补短板”甚至比“扬特长”更为紧迫,正如“木桶原理”,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或者几块短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首先要做的不是继续增加那些较长的木板的长度,而是要先下功夫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因此,“补短板”越早越好,千方百计让“短板”变“长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木桶的整体功能。

不同的学校,“短板”不尽相同,但如果能尽快补齐以下四个“短板”,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校文化短板

学校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近几年,新建学校犹如雨后春笋,但有的学校定位不准,不清楚自身的优势,没有制定出长期的发展目标,或者目标不具有连续性;有的办学理念不新,盲目抄襲其他学校的理念,甚至连“三风一训”也全盘借鉴,如,重庆市有6所大学的校训出现“求实”二字,5所大学使用“博学”,5所大学使用“创新”,5所大学使用“厚德”;有的校本课程设置贪多求全、标新立异,别人有的我也有,别人没有的我也有,让师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样一味追求政绩,导致学校有课程、有活动,学生有成绩、有特长,就是不能形成学校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校长要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积极引领学校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的建设,全面构建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树立起学校完整的文化形象,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评价标准短板

没有正确的指挥棒,难有基础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在提升质量的道路上,急功近利走偏走虚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幼儿园“超前教育”,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有的中小学“唯分数”“唯升学”,大搞题海战役,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必须尽快出台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学业发展水平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面向中小学的各类检查、评比、竞赛、表彰等,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干扰,让校长安心办学,让教师潜心育人,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三、职业倦怠短板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依然严重,评优评先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教师培训高成本低效率的现象仍未消除,青蓝工程的形式主义依然严重,教师职称评聘的瓶颈难以突破,中小学教师对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怨言不断,影响教师职业成长之路。因此,国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制度迫在眉睫,学校也要积极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变“树典型”为“育团体”,引导教师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合作”,多渠道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打造成长共同体。

四、知行合一短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甚至将名字改为“陶行知”。知行合一,说来容易做来难,多年来,我们在“知”的教育方面已经成绩斐然,但在“行”的方面落实太少,表现为“不大胆”“不卖力”。以至于学生高分低能,在学校是天之骄子,进入社会是一脸茫然,甚至成为高利贷、电信诈骗等骗局中的受害者。中国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最新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其中,近三成大学生测试不及格,只有3%的学生获得满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认识(“知”),尤其应当引领学生参与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教育才有真正的效果。

要补齐“知行合一”短板,须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重视劳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劳动教育不被重视,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花钱大手大脚,成长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一蹶不振。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下一步将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要研制有关的加强劳动教育的文件,把这个体系构建起来”。

二是要关心时事。学生要想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就应该关注时事新闻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仅要了解和关注,还要有自己的表达,更要有自己的行动,为成为未来公民做好准备。

三是要学会待人接物。要能够“听他人说”“替他人想”“为他人做”,从以自我为中心转换到能够与人合作相处、理解包容。

四是要推进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课后活动,也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需要学生集体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但由于需要走出校园开展群体活动,活动的可控性弱,抵抗风险和处置安全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很多学校为了“不惹麻烦”,不敢轻易开展,甚至完全停止有组织的研学旅行、冬夏令营等集体外出活动,家长也会因为安全问题存在顾虑。也有因组织不力,背离目标,盲目追求线路的旅游价值,出现“只旅行不研学”的情形。

发现短板、精准发力、及时补救,方为成长之道。学生的成长如此,学校的发展如此,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更是如此。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提升质量学校文化评价标准
促进高中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探究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提升网店美工人才培养质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