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压手法结合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9-12-11 07:15杨金川邓明涛叶丹丹黄拯蒋德斌熊俊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手法骨折实验组

杨金川,邓明涛,叶丹丹,黄拯,蒋德斌,熊俊宇

(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脊柱关节科,四川成都 610031)

跟骨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疾病,是跗骨骨折的主要类型。一般情况下,跟骨骨折患者会并发距下关节僵直的症状,以关节内骨折为主。患者在承受剧烈疼痛感的同时,也会使其足部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使其日常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在长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始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式,创伤性明显,且术后恢复时间长,很容易使患者后足力学机制发生变化,并发症发生率高。而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属于全新治疗手段,微创性特征明显,能够使患者临床治疗与恢复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病率不高,优势显著[2]。将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与顶压手法相互结合,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顶压手法结合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十分有必要,以改善治疗现状。现以2018年5月—2019年5月为时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该院4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47.75±0.73)岁,男女分别为 12 例(60%)、8 例(40%)。对照组年龄为 20~66 岁,平均年龄(47.80±0.69)岁,男女分别为 11例(55%)、9例(45%)。

纳入依据:(1)自愿参与研究;(2)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跟骨骨折;(3)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依据:(1)感染性疾病;(2)临床资料缺失;(3)未坚持到治疗结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资料,如年龄、性别,经对比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需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并选择健侧卧体位,屈膝至90°[3]。经常规消毒铺巾处理后,以外侧L切口入路,将腓骨长短肌腱与跟腱间作为纵行部分并完成逐层分离操作,对其腓肠神经与腓骨长短肌腱加以保护,在患足外踝、距骨以及骰骨部位打入克氏针,将皮缘上翻后,将手术区域充分暴露。在跟骨后缘部位选择其后关节面的下方,将克氏针打入其中,对跟骰以及距下关节面进行撬拨与复位,使得跟骨的高度得以恢复,通过对克氏针的使用,保证骨折块被固定。处于透视角度,对跟骨侧位以及轴位片状况进行确认后,借助螺钉与解剖钢板固定。随后,采用常规引流措施并逐层完成缝合操作,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即可[4]。

实验组应用顶压手法结合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选择健侧卧体位,使患足稍微探出手术床,经铺巾消毒处理后,选择透视条件,从跟骨结节上部略微外侧部分向前方钻撬拨针,长度为3.5 mm,确保进入到跟骨内部。操作人员需一手握前足背以实现足跖屈,另一手握撬拨针并向跖侧进行牵拉处理[5]。同时,双手大拇指应在足底部向足背的方向进行顶压处理。与内外翻足跟和踝关节屈伸相互结合,完成骨折手术修复治疗。选择透视条件,使恢复至30°,尽可能使关节面恢复平整。此时,由助手向前上方将撬拨针直接打入到距骨内部,拔出撬拨钢针后,操作人员需选取另一骨圆针,直径控制在3.5 mm,选择撬拨针下方1~2 cm的位置打入,需保证在粉碎骨折块中贯穿,并在距骨内部固定。在跟骨和距骨桥架固定的基础上,再次选用同类型骨圆针,由跟骨后方向距下关节面出现粉碎骨折块的位置贯穿,向跗骨内部钻入。需要注意的是,应尽可能将塌陷骨块固定好并剪除多余钢针[6]。另外,针尾应在皮肤外暴露出1 mm左右,方便骨折愈合以后拔针操作的开展。选择使用乙醇纱布将针孔缠绕好,并借助无菌敷料完成覆盖处理,于手术后使用足跖屈位管型石膏完成固定,并定期更换针孔药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实验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X线评价结果、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多项临床指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若显示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经比较了解到,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X线评价结果比较

实验组、数值均比对照组高,临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实验组、对照组 X线评价结果对比[(±s),°]

表2 实验组、对照组 X线评价结果对比[(±s),°]

组别Bohler 跟骨丘部高度 Gissane角实验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32.45±1.64 28.02±2.11 7.413 4 0.000 0 46.24±4.67 40.23±3.34 4.681 2 0.000 0 132.73±5.21 121.23±7.11 5.834 6 0.000 0

2.3 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切口感染、跟骨痛、针孔感染、内固定失稳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4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比较

实验组三项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前者均低于后者,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比较(±s)

组别 下床活动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周)负重行走时间(周)实验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4.21±0.43 10.25±1.75 14.989 3 0.000 0 8.02±0.41 9.87±1.12 6.936 8 0.000 0 7.33±0.23 8.67±0.78 7.369 2 0.000 0

3 讨论

跟骨骨折为常见的跗骨骨折类型,属于高能量致伤,以跌倒损伤、交通事故上和高处坠落伤为主,患者还会并发软组织损伤的症状,临床治疗难度明显增加。而跟骨结构复杂,一旦骨折,其足部生理功能很容易受影响,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7]。所以,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临床治疗方法。其中,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属于微创治疗措施,借助杠杆原理,复位塌陷骨折部位,减少患者临床治疗时间,并发症少,治疗更安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撬拨复位期间,很容易出现骨折块移位情况,联合顶压手法,即可使散碎骨块被推到特定位置,以免跟骨结节骨块的旋转产生不利影响。

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应用顶压手法结合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X线评价结果、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临床治疗跟骨骨折的过程中,采用顶压手法和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联合治疗方法,不仅可确保临床疗效,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推广可行性显著[8]。

综上所述,将顶压手法结合多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疗效确切且治疗安全,可有效恢复跟骨功能,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手法骨折实验组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同时伴有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成人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