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
(靖江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江苏靖江 214500)
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发生下肢骨折后,特别是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或保持制动,使得静脉内血流速度减缓,增加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若出现深静脉血栓情况还容易诱发肺栓塞以及深静脉功能不全等,情况严重时可能诱发死亡。因此下肢骨折患者护理重点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维护患者安全性,这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开展科学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1]。责任制护理干预模式下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优质的护理干预。该文以2016年10月—2018年12月为时间范围,旨在探讨通过开展责任制护理干预对于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抽取院内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28例,男女性别比为15/13,年龄区间处于 22~54岁,年龄均值(36.3±1.4)岁,患者骨折部位:骨干11例,股骨干8例,胫腓骨9例。对照组:22例,男女性别比为12/10,年龄区间处于21~56 岁,年龄均值(37.2±1.2)岁,患者骨折部位:骨干9例,股骨干7例,胫腓骨6例。两组线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下肢骨折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予以治疗,在围手术期内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措施有进行常规宣教、用药指导及病情观察等;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开展责任制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护理方案制定:首先需要结合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患者护理需求,制定具有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责任制护理方案,还需成立专门的责任制护理干预小组,并将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各小组均由护士长或者一名主管护师来担任组长,确保护理期间能够责任到组和责任到人。同时,还须对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定期的学习与培训,对于下肢骨折患者由专人对其开展护理评估以及责任制的全程护理,进而为患者由入院开始提供科学全程系统和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2)强化基础护理:在围手术期内,需要对患者患肢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特别是观察是否存在肿胀感和压痛情况,密切观察其患肢的皮肤温度以及颜色。每日还需对其双侧下肢周径进行测量和记录,若患者手术后一周内患肢肿胀情况仍未能显著好转,甚至出现疼痛感和肿胀情况加重时,需要立即上报主治医生予以处理。针对疑似发生DVT者需要详细了解患者手术后肢体的活动情况和感觉情况,并观察其下肢是否出现条索状的压痛感,以便实现早发现和早治疗;(3)心理护理:首先,由责任护士结合专科特点及该院护理的基础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干预技巧帮助患者尽快树立康复信心,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并消除顾虑。尤其是针对高危患者,需要在其围术期内强化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真诚地给予患者安慰及鼓励,进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为其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4)饮食护理:在围术期内需叮嘱患者严格禁止食用高盐和高脂类食品,以食用富含维生素、高蛋白以及低盐和低脂类食品。可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新鲜果蔬,在补充能量的同时预防便秘。在围术期内需科学补液,并指导患者饮水,确保每日饮水量超过2 000 mL,以改善血液黏稠度。同时结合中医理论指导患者进食具有清热利湿以及活血化瘀类的食品,诸如小米粥、芹菜、大白菜、玉米、山药和山楂等。同时鼓励患者严格戒烟戒酒,防止由于尼古丁产生刺激而诱发静脉收缩和血液黏度升高等;(5)体位护理:在围手术期内,需指导患者将患肢进行适当抬高,约为30°左右,并在其小腿下方放置一小软枕,以防止小腿动静脉的受压情况而诱发血流不畅。在手术后麻醉药物尚未完全失效之前,需要将其患肢抬高至30°~45°,同时对其双侧下肢予以按摩,以促进患者静脉的中心血液回流。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协助其进行翻身,尤其是针对肥胖患者,需每隔2 h协助其翻身一次,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1)比较两组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以及术后的康复情况,包括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2)采用问卷调查表的形式,于患者离院前1 d对其护理满意度情况开展调查和评估,0~100 分,非常满意(≥90 分),满意(70~89 分),不满意(<70 分)。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28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DVT情况,DVT发生率为0.00%;对照组22例患者术后发生DVT者2例,术后DVT发生率为9.09%,两组DVT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43%,对照组为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观察组术后的离床活动时间为 (2.26±1.43)d,对照组为(2.94±2.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住院时间为(4.21±1.14)d,对照组为(6.17±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责任制护理干预是一种科学的临床护理模式和护理制度,主要特点在于能够以患者为服务核心,并由责任护士结合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有目的和有计划地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及干预。该护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确保医务人员对患者生理、心理以及家庭生活和社会情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可尽快拉近护患间的心理距离,更好地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也为其围术期相关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2-3]。同时在责任制护理模式下,要求对现有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改革和优化,更加注重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倡导护理人员强化学习和创新,进而为患者提供具有连续性的、整体性的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以及核心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同时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对其行为语言进行规范,强化医、护、患三方沟通,可实现对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的科学和动态化观察,因此能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更好地预防并发症产生[4-5]。从该次的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出院时间及临床活动时间等指标优于对照组,而总体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开展责任制护理干预及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对于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开展责任制护理干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并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