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平 李运进 叶小燕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516002
在临床中,常见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这一疾病,该病产生后常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旦确诊必须给予患者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1]。对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疾病,目前临床上常采取传统内固定术治疗方法,借助该方法实现对患者骨折部位的复位及愈合,但使用传统内固定术的方式治疗肘关节骨折时因容易引起肘关节破裂,常导致内固定术失败[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采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法得到了临床研究人员的信赖,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法可以减少骨折脱位处的摩擦损伤,稳定结构保护患者骨折端不承受载荷,避免关节面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超核负担[3]。本研究中就对比了两种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和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85例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检查确诊,均为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本人或其家属也都签署知情同意书[4]。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以下两组:研究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54.2±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4例,高空坠落12例,跌倒10例,其他7例。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4.1±3.5)岁;交通事故16例,高空坠落10例,跌倒10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中有22例分别于手术前进行MRI检查,确诊研究组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2例、孟氏骨折6例、经鹰嘴骨折脱位8例;对照组其中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0例、孟氏骨折5例、经鹰嘴骨折脱位5例;同时检查排除了患者患有其他严重的脏器病变和免疫系统疾病。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的类型及骨块移动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手术。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内固定术,具体操作如下:采用臂丛麻醉或全身麻醉,平卧位,患肢置于胸前进行手术,根据患者具体创伤状况,选择内侧、外侧、后正中侧进行手术切口,或者进行内外侧的联合切口,先显露出尺神经、充分游离并进行妥善保护;先将肘部部位的骨折固定,将其固定,纠正骨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固定结束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冲洗创口、整理、关节复位、并进行针对性的固定,有神经损伤的进行探查后修复。
研究组给予患者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具体操作如下:采用臂丛麻醉或全身麻醉,侧卧位外患者肢于侧台上固定患肢。复位满意后,在患者的肘关节方向调整4枚螺钉进钉位置,保证骨折部位位于支架中间部位,近端2枚螺钉与最近端的螺钉距离折线约5cm,尽量保持垂直,安装支架,松开所有固定的螺母。安装时要注意将支架远端球关节置于肘关节旋转中心处。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拧紧所有固定螺母,最后冲洗并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具体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2)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采用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总分为100分,其中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随访两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3)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1 两组骨折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手术后,研究组骨折患者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2.2 两组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率对比 随访半年后,发现研究组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随访肘关节功能对比[n(%)]
2.3 两组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尺神经麻痹2例、桡神经深支麻痹1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研究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现象;两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肘关节是人体内在稳定性最强的关节之一,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复杂[5],多为合并型的骨折症状。由于肘关节的创伤性原因不同肘关节脱位分为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和复杂性肘关节脱位: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常伴有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复杂性肘关节脱位在软组织损伤的同时带有一处甚至多处的骨折。由于肘关节骨折脱位,通常采用动力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肘关节骨折脱位,手术可以稳定肘关节,帮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肘关节功能[6]。在手术过程中损伤的复杂程度往往也决定了关节稳定结构的数量,损伤性越复杂,稳定性结构损伤的数量就越多,后期出现不稳定和关节退化的风险性也就相对的较高[7]。目前,临床研究人员逐步将外固定和内固定技术应用到肘关节骨折中,因为绝大多数的骨折脱位是由于摔倒的时候手部撑地或者车祸原因造成的,在手术治疗中因为骨折或者韧带损伤或者治疗失败会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态。研究表明,针对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重要性看,在了解肘关节稳定性的作用下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和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中前者骨折愈合时间更早,且异位骨化率相对较低[8]。
传统的内固定术是临床上治疗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治疗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程效果,但是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由于患者的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引起骨骼肌肉长时间的在不运动状况下进行萎缩、肘关节障碍等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治疗效果,引发了患者的情绪。相对于传统的内固定术治疗方式,动力型外固定支架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快,有助于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了使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和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的效果,结果显示在骨折愈合程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上,研究组患者明显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该结果表明,采取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案,可以小切口入路的方式实施微创手术治疗,降低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随访半年后研究组患者在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该结果表明采取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在改善患者预后上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过肘关节复杂类型骨折患者,采用动力型外固定支架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