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从中学,广东 佛山 528315)
图1
1)求kk1的值;
2)求证:对任意的k,直线MN恒过定点.
(201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广西赛区预赛试题第12题)
y-x=x0-y0+2,
(1)
y+x=x0+y0,
(2)
x0=k(y0-1).
又点P0(x0,y0)在直线l1上,则
y0=k1x0+1,
即
y0-1=k1x0,
从而
x0=kk1x0,
由x0≠0,可得kk1=1.
评注第1)小题中的解法2用到了到角公式,对比解法1(参考答案),代数变形更为简单,运算量也较少.因此在竞赛中要重视方法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熟练掌握一些有用的结论,才能缩短思维的长度,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证法1设M(x1,y1),N(x2,y2).由
可得
从而
同理可得
由kk1=1,可得
则直线MN的斜率为
于是直线MN的方程为
化简得
评注本证法运算量虽不小,但这是解析几何中的常用方法,这种通性通法在数学解题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一般性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即通性通法),要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证法2设M(x1,y1),N(x2,y2),因为点N(x2,y2)在椭圆E上,所以
即
由第1)小题知kk1=1,从而
化简得 4x1y2+x2y1=x2-4x1,
(3)
同理可得
即 4x2y1+x1y2=x1-4x2,
(4)
式(3)-式(4),化简得
评注本证法利用斜率定义与点在椭圆上进行变换转化[1],方法巧妙,运算量较少,但不易想到.
证法3由题意可知直线AM的方程为y=kx+1,AN的方程为y=k1x+1,则方程(kx+1-y)(k1x+1-y)=0表示直线AM,AN上的所有点,整理得
kk1x2+(k+k1)x(1-y)+(1-y)2=0.
4kk1(1-y2)+(k+k1)x(1-y)+(1-y)2=0,
且y≠1,kk1=1,所以
4(1+y)+(k+k1)x+(1-y)=0,
此一次方程表示直线MN.
评注本证法利用直线系方程,代数变形简单,证法简捷,难点是学生较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即
联立直线MN的方程,齐次化得
两边同除x2,得
因为kk1=1,所以
评注本证法利用齐次化方法求解,齐次化法在解决两直线斜率之和(积)相关的定值定点的圆锥曲线问题中常能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2].
以上4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各显神通,这充分体现了试题的不拘一格:一道试题往往考查多种能力、多种思想方法;试题思维方式、解答方法不是唯一的,给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这样通过方法的选择、解题时间的长短,甄别出考生能力的差异,达到精确区分考生的目的.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解题就像采蘑菇一样,当我们发现一个蘑菇时,它的周围可能有一个蘑菇圈.”从题目的解答过程发现,当直线l与直线l1交于椭圆的上顶点A(0,1),且直线l,l1的斜率之积为定值1时,直线MN恒过定点.
解答完本题后,笔者思考:
问题2在问题1中,若k1k2=λ(其中λ为常数),则直线MN是否过定点?
问题3在问题1中,若将点A(0,b)改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P(x0,y0),且k1k2=λ(其中λ为常数),则直线MN是否过定点?
问题4在问题1中,若将点A(0,b)改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P(x0,y0),且k1+k2=μ(其中μ为常数),则直线MN是否过定点?
通过探究,可得如下结论:
证明设直线MN的方程为
m(x-x0)+n(y-y0)=1,
于是
即a2(y-y0)2+[2b2x0(x-x0)+
2a2y0(y-y0)]+b2(x-x0)2=0.
联立直线MN的方程,齐次化得
a2(y-y0)2+[2b2x0(x-x0)+2a2y0(y-y0)]·
[m(x-x0)+n(y-y0)]+b2(x-x0)2=0,
化简得
(a2+2na2y0)(y-y0)2+(2ma2y0+2nb2x0)(x-
x0)(y-y0)+(b2+2mb2x0)(x-x0)2=0,
两边同除以(x-x0)2,得
2mb2x0=2na2y0λ+a2λ-b2,
代入直线m(x-x0)+n(y-y0)=1,整理得
(2a2y0λx-2a2x0y0λ+2b2x0y-2b2x0y0)n+
(a2λ-b2)x-a2λx0-b2x0=0.
m(x-x0)+n(y-y0)=1,
化简整理得 2mb2x0+b2=(2na2y0+a2)λ,
从而
-2ma2y0=2na2y0μ+a2μ+2nb2x0,
代入直线m(x-x0)+n(y-y0)=1,整理得
由
得
m(x-x0)+n(y-y0)=1,
得
化简整理得 2ma2y0+2nb2x0=-μ(2na2y0+a2),
我们知道,双曲线、抛物线与椭圆都是圆锥曲线,很多时候三者之间有可类比的性质,这体现了圆锥曲线性质的内在统一的和谐美.那么双曲线与抛物线是不是也有类似于结论1的性质呢?经探究,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3过抛物线E:y2=2px(其中p>0)上的定点P(x0,y0)作斜率为k1,k2的两条直线分别与抛物线E交于点M,N.
证明设直线MN的方程为
m(x-x0)+n(y-y0)=1.
由y2=2px,变形得
(y-y0+y0)2=2p(x-x0+x0),
即
(y-y0)2+2y0(y-y0)-2p(x-x0)=0.
联立直线MN的方程,齐次化得
(y-y0)2+2y0(y-y0)[m(x-x0)+n(y-y0)]-
2p(x-x0)[m(x-x0)+n(y-y0)]=0,
化简得
(1+2ny0)(y-y0)2+(2my0-2pn)(x-x0)(y-y0)-
2pm(x-x0)2=0,
两边同除以(x-x0)2,得
从而
(2y0λx-2x0y0λ-2py+2py0)n+λx-λx0+2p=1.
化简整理得 -2pm=λ+2nλy0=λ(1+2ny0),
于是
-2my0=2ny0μ-2pn+μ
代入直线m(x-x0)+n(y-y0)=1,整理得
μx-μx0+2y0=0.
化简整理得 2pn-2my0=2ny0μ+μ=μ(2ny0+1),
于是
圆锥曲线中的定值定点问题是高考或竞赛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类问题在考查圆锥曲线基础知识和几何性质的同时,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运算求解、推理论证等数学能力,及对方程与函数、分类讨论和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的理解水平.在解题时要学会探索、归纳和总结,把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类,以不变应万变.
对题目进行拓展、引申探究是一名数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平时要重视对典型问题的深入研究,探研规律,并适当拓展,充分挖掘题目的育人价值.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发现,因此要鼓励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对某些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并进行探索与证明,这样的探索在数学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历程,引导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分析、类比、猜想、证明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