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挂心上 困难踩脚下
——四川建设人守初心为人民纪实

2019-12-11 11:04薛学轩张明建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年23期
关键词:成都市四川建设

文|薛学轩 张明建

(作者单位: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

“住房难”变“住好房”,“蜀道难”变“蜀道通”,“就业难”变“做工易”……。

这是四川建设人守初心为人民的实践结晶。

“住房难”变“住好房”:巴蜀寒士俱欢颜

建国初期,四川城镇居民住房仅3.6平方米,“忧居”长期困扰着民众,解决住房难,成为四川最大的民生难题。

如何让“忧居”变“安居”?

四川开展了五大行动:即“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百万安居工程”“农民工住房保障”“灾后恢复重建”“住房制度多项改革”等五大行动计划,是全国第一个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的省份,是全国率先将进城务工农民(含新就业大学生)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的省份,是全国率先实行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改革、共有产权制度、公租房“租改售”和推行棚改货币化安置、公积金管理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连续5年实施“百万安居工程”,每年数十万“忧居”群众住进了“安乐窝”,到2017年全省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5平方米。

解决“忧居”,棚户区改造是难点也是重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13年至2017年,全国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而四川的棚改任务是150万户,占全国总数15%。

面对繁重的棚改任务,四川如何担当?

面对诸多拆迁的难题,四川如何破解?

面对矛盾重重的诉求,四川如何应对?

以成都市“北改”试点,推动全省棚改。

曾经的成都市北部片区,产业结构低端、基础设施短缺、城区形态老化,是成都发展的短板,它直接关系到246万城北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影响成都1400多万市民生活品质和四川省首位城市的形象。

如何让城北华丽转身?

“四态合一,突出特色”,是成都市北改嬗变的关键所在。从形态上,通过规划建设,完善北部片区的基础设施布局;从业态上,根据成都市整体规划,布局符合城市持续发展的高端产业;从文态上,注重文化历史遗产保护,提升片区文化品质;从生态上,北部片区地处成都上风口,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生态质量。

这是一场与群众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民生战役,拆的是旧房,暖的是民心,而在195平方公里的改造区域内“北部战场”上,战鼓声声,擂出的同样是民意回响,在“北改”棚户区改造项目近300个,惠及15万多居民,启动了上万套安置房,曾经脏乱差的城北二元化结构被破解,大大改善了城北人民的人居环境,电力、供水、污水处理及农贸市场等公共配套建设也全面提升。

其实,成都市“北改”仅是全省棚改“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多的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围绕着成都市“北改”似众星捧月而璀璨夺目,似百花争艳而绚丽多彩。

在彝区,“彝家新寨”工程的实施,让凉山彝族自治州14万户、63万贫困群众住进了舒适的新寨楼。

在藏区,“牧区定居”工程的建设,让幸福的花儿在藏族群众心田里绽放,58万藏族牧民有了新家园、新生活。

在老区,“巴山新居”和“乌蒙新村”工程的推进,产村相融新村定居点5000多个,让100万山区贫困户住进了新房,脱贫致富。

在灾区,恢复重建工程如火如荼,近10年来,四川连续发生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和“8.8”九寨沟地震,惨烈空前,万千家园被毁,许多西方媒体断言“四川难以破解灾后重建世界难题”。在大灾面前,四川建设人一路悲歌,一路壮行,坚持“集约、智能、生态、绿色、低碳”的原则,努力建设和谐人居、福祉人居。今天,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三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看到的是崭新家园,感受到的是盎然生机,在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完成了39个县城再造,为2300万受灾民众重建家园,让破碎的山河焕然一新,实现了“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蜀道难”变“蜀道通”:川越世界好巴适

“蜀道”,大诗人李白曾叹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破解“蜀道难”,成昆铁路和川藏公路是点睛之作。

在联合国总部,展示着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三件宝物:一件是以成昆铁路为主题的象牙雕,另两件分别是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来的月岩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模型。

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沿线山势陡崖,奇峰耸立,而它的修筑,为人类在极端复杂的山区建设高等级铁路创造了成功范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而川藏公路却是人类创史之举的丰碑。它东起成都市武候区衣冠庙,横跨逶迤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险峻,施工难度最大的公路。数十万四川筑路大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越莽莽雪山,硬是在世界屋脊上打通了与世隔绝的“天路”。

给历史造碑的是人,给人造碑的是历史。

在一次次影响长远的历史关口,在一个个破难攻坚的节点,四川筑路人总是多次扮演着改革的探索者,创新纪录的急先锋,奇迹不断涌现,丰碑高矗云端,从新中国第一条成渝铁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宝成铁路,到33.2万公里居全国第一的公路总里程、30条(高速公路18条、铁路10条、水路2条)进出川大通道,使“蜀道难”的历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取而代之的是“蜀道通”。

“蜀道通”是四川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解决的关键。面向世界,构建新的欧亚大陆桥和现代丝绸之路,打开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空前的投资规模、空前的建设力度、空前的攻坚克难,使得四川交通综合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进入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阶段,交通投资连续9年超千亿元,投资完成总规模居全国首位,实现了基础设施由“补欠账”到“促发展”,服务水平由“保基本”到“上档次”的重大转变。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交织密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省,仅以民航建设为例,从弱到强,去年底,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稳居全国第四、全球前三十强。同时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按高要求扎实推进,坚持“深耕欧非、加密美澳、覆盖亚洲、突出东盟”,全面加快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在中西部地区首开阿姆斯特丹、旧金山、亚的斯亚贝巴等洲际航线,率先实现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五大洲;近5年来更是以平均每年近9条的速度新开国际航线,国际及地区航线现已达121条。更为世界瞩目的是在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标准,首创机场“手拉手”单元式航站楼构型,大量利用环保新材料、光伏发电、雨水循环再利用等技术,全场绿色建筑达100%,在国内首次使用PRT智能小车系统及采用分散式行李分拣模式,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高机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拉近了四川与全国、四川与全世界的时空距离,让四川跨越千山万水牵手世界。目前,四川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共赢的经贸关系,世界500强有近400家落户天府之国,开放的合作,将跃上更大平台、更高层次。

“就业难”变“做工易”:日子越过越安逸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道难题摆在了川人面前:每年150万农民变市民,如何让这些“新市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关键在于“有房住,有事做,有钱挣”。

围绕“有房住,有事做,有钱挣”,四川实施“四安工程”行动。

一是“安居工程”:以贯彻落实国家推进“三个亿”的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一手抓住房保障,一手抓市场供应。在住房保障方面大力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仅“十二五”期间就改造城镇危旧房和建设保障性住房173.7万套,自2013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全省20多万农民工享受到城镇住房保障。在市场供应方面,推进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新市民提供多元化住房供应。

二是“安逸工程”:近4年来实施的“百镇建设行动”成效显著,据统计,300个试点镇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完成项目近1000个,带动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上千亿元,重点推进了水、电、路、气、光纤等基础建设。成都市每个小城镇都配备有28套基础设施服务;雅安市实施“雅安民芯工程”,以智慧雅安为目标,打造一个从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安全产品到应用系统的云计算产业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和共享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政务云、行业云、应用云、教育云等国家级应用示范基地,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一站式”惠民服务,推动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深受民众欢迎。

三是“安业工程”:全省通过“产城相融、兴业发展”,着力解决“睡城”“空城”和“死城”的问题。

为了兴业,做强产业促就业,全省每年新增150万个就业岗位。坚持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倾心打造“幸福龙门”,将独特的龙文化、鱼文化、民俗文化融为一体,修复和打造18条古街,新建龙湖观光旅游景区,通过招商引资14亿元改造龙门码头,实现年吞吐量3900万吨,年交易150亿元规模,从而带动3万多人就业。

为了兴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全省围绕创新创业发展孵化+创投、互联网+、创新工场等业态的新生园区城镇,使大批小城镇华丽转身。成都市郫都区安源镇开始向创客小镇转型,快速成为成都创新创业资本汇聚地,并被冠之为“箐蓉汇”创客小镇品牌,推动“产-镇-人”融合发展,仅一年多时间就集聚创客上万人。华莹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在2年时间内就吸引3000多人才创新,一个“无中生有”的电子产业名镇在大巴山深处崛起。

四是“安心工程”:为解除“新市民”入城后的后顾之忧,四川加大城镇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投入,在2016年抽样调查的127个小城镇中,平均拥有幼儿园和中小学6所,医疗卫生设施数达9.8个,并给予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权利。成都市龙泉山脉“民生安心工程”改变了数万农民的命运,46个村的8.4万农民原本生活在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频繁之地,农民提心吊胆,成都市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目前所有农民下山进城安居,“三大保障”使其安居乐业。一是居住保障,人均享受免费35平方米的住房面积和10平方米的经营性用房;二是就业保障,组织就业培训,让农民至少掌握1-2门适用技术,并根据其技术能力,解决相应工作;三是社会保障,农户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用,全部由开发实体支付,预计退休后每月可领到1100元以上的养老金。如此“安心工程”,对广大农民来说收获的是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等诸多利好。

猜你喜欢
成都市四川建设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