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 徐业明
摘 要:水稻机插育苗实用技术,通过对水稻机插培育壮秧技术的试验和研究,了解机插培育壮苗的相关流程及重要性,为科学指导机插秧工作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育苗;实用技术
一、机插秧发展趋势
水稻机插秧推广从粳稻小苗机插起步,出于对缺苗的担心,实际操作中播种量往往偏大,28×58厘米的塑盘上播常规粳稻干种约130克左右,每盘成苗2000~3000株,秧苗密度大,秧龄弹性就小,适栽期就短,一但超龄,秧苗素质迅速下降,因此只能小苗早插,由于移栽苗体小,植伤相对较重,发根慢,还苗恢复生长历期长,易发生杂草危害,在田地不平、灌排水困难的地方常出现僵苗、死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插秧推广速度。
为化解以上问题,宿迁地区生产实践中通过适期早播,减少播量,适时化控,延长秧龄的办法,逐渐过度到中苗机插甚至大苗机插,品种类型也从常规粳稻拓展至杂交粳稻,进而延伸至杂交中籼稻。目前,水稻毯苗(平盘)中、大苗育秧和机插成功的范例很多,已从试验示范逐步进入到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阶段。
近几年来,水稻插秧人手愈来愈少,导致手插秧成本持续上涨和移栽期滞后,栽插密度也难达预期;鉴于杂交籼稻机插秧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正在由传统手插秧逐步转向机插秧。可以预见,水稻机插秧推广将进入快车道。
二、机插秧推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名用户,对机插秧作业质量要求主要为两点:一是不断行漏穴插足苗,二是机插秧苗返青恢复生长快(不伤苗、移栽深浅适中)。机插秧质量高低与否涉及多种因素,如耕地平整度,田地泥浆状况(泥浆过烂过硬或水过深过干都不好),机型及机械调适状况,作业人员熟练程度、责任心等,但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育壮秧,有了好秧,其它条件差一些,栽插质量也能过得去,若秧不好,再努力也难满意。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农户的机插秧育秧技术不过关,表现有:成秧率不高、秧苗不整齐,秧苗细瘦,病害严重,起秧散盘,秧苗损耗大等,还有的年度间育苗质量不稳定,时好时差原因不明。
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操作规程并不深奥复杂,但涉及的环节很多,工艺要求不低。高密度塑盘育秧需要精耕细作,对秧田平整度、土壤培肥、营养土准备、播种质量、水浆管理、看苗追肥,防病治虫,化学调控等要求较高;水稻生长是一个不可逆动态过程,长势与群体结构变化常需要在管理上做出相应的灵活调整,一旦疏忽大意错过时机出了问题往往很难挽救。此外,农业生产露天作业受天气影响大,不确定性高,预定移栽期也可能出现偏差,提前调控秧苗生长速率需要一定功力。
因此,作为生产者,不仅要了解水稻机插秧育秧的一般性技术,更要记取教训,知晓哪些环节易出什么问题及如何化解,同一问题往往有多种处理方法,孰优孰劣如何取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规避风险在先,育好壮秧。
三、如何育壮秧
1.配制营养土
(1)营养土的重要性。机插秧苗长在塑盘里,不足2厘米厚的营养土要维持稻苗30~40天的正常需求,肥不足长不好,肥过剩或混合不匀,会烧苗、旺长和生长不均,因此,科学配制营养土是育壮秧的基础,做好这一点事半功倍,否则极可能陷入被动。
(2)基质育苗优缺点。现许多地方采取单一商品基质育苗,基质疏松、轻便、易操作,但肥力不足,粘结性不强;秧苗2叶期后往往叶色变淡脱力,需要追施化肥,此时追肥施少了撒不匀,施多了易旺长,较难把握。当秧龄较长时,基质提供营养一旦不足,水稻秧苗根系老化变黄转脆,牵扯力下降,易出现散盘。
(3)泥土育苗优缺点。泥土的团粒结构,对养分具有良好的吸附、缓冲和稳定释放功能,肥效长,就地取材成本低。但相对较重,通气性稍差,要提前准备和进行草籽灭活。
(4)配制营养土最好选择是采用肥土与基质或商品有机肥均匀混合而成(比例约各50%,或多或少均可),既疏松透气又不缺肥,秧苗生长稳健,起秧时保持白根不散盘。
肥土可以选择草籽少,无杂草稻的肥地取材,于年前施肥,多次旋耕后,待早春化冻墒情适宜时,过筛堆闷备用。
2.秧田施足底肥
在营养土培肥的基础上,为确保秧苗不缺肥,可以于秧田整地旋耕时亩施尿素20公斤、45%复合肥50公斤做底肥,操作简便,土壤吸附分布均匀,秧苗根系透过塑盘孔洞插入底土加上土壤溶液渗透,吸收利用肥料不成问题。秧苗生长稳健均衡。
3.确定播期、播量
(1)播期确定首先要保证水稻品种安全抽穗灌浆,其次以预定移栽期定秧龄,秧龄最长一般不超过40天;宿迁地区杂交中籼稻一般在5月10日前后播种,粳稻在5月20日前后播种。
(2)稀播:播期提前、秧龄增大、个体生长空间相对减小,必然要改密植为稀播,杂交中籼稻每盘播干种量45克左右,成秧1000余株;常规中熟中粳稻每盘播干种量110克左右,成秧2000余株。
机插秧苗培育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往往交叉相扣、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播量可根据秧龄调整,秧龄调小,播量则可调高;播量还受品种限制,不耐肥、长势旺、繁茂性好的品种播量调低,反之调高。
4.秧田整地作畦
(1)提前整平秧田,粘土地区一定要早整秧田备用。有条件应上水找平,然后按1.4米净畦面开沟做秧板,秧沟深度不小于12厘米,秧沟正常保持有水,可以改善秧田小气候,紧急情况可直接从秧沟泼水防干旱造成青枯死苗。
(2)秧田打埂划小,每块不超过1亩。好处有三:一是便于土地整平;二是便于灌溉管理和田块之间调水;三是避免同一块田早起秧要干,晚起秧苗需水的矛盾,減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5.化控
改自然生长为化学药剂调控,是实现水稻秧苗短叶、厚壁、茎粗、降高、促蘖的重要一环,秧苗3叶期前后生长正常情况下,粳稻亩喷15%多效唑150克左右,杂交籼稻亩喷15%多效唑60克左右,之后根据苗情长势和移栽时间进度酌情少量适度增补。秧田使用多效唑后,大田一般不再用。
6.科学管水
播种后灌足出苗水,三叶期前保持秧盘湿润,三叶期后逐步建立水层,干湿交替,生长偏旺时适度控制灌水次数和水量,调节秧苗生长量。
7.防病治虫,采取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如操作不便或疏忽,没有来得及药剂浸种,可以在播种后灌水时,每亩用“强氯精”1000~2000克随水冲施进田消毒杀菌,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防治同正常水稻秧田,施药时可加微肥或营养调理剂叶面喷施防早衰。
作者简介:李达(1970-)男,汉族,江苏宿迁人,宿迁市宿城区屠园乡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中专,主要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