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的思考

2019-12-10 09:50邓光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邓光辉

摘要: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邵阳发展迎來历史性机遇。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区位交通、工业基础、人力资源及承载能力优势。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具有现实紧迫性,其存在园区配套不完善、要素保障需加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及通关平台建设需加快等问题。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需要推动园区功能、要素保障、产业发展及营商服务等方面的升级。

关键词: 产业转移;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6-0111-05

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1],邵阳开启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新征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定位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大量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将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移,邵阳迎来发展新契机。在2016年的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邵阳提出了“一核一带多点”的战略,即沿沪昆高速,东起邵东与娄底接口,西至洞口与怀化接口,以邵阳市经开区为核,以各县(市、区)工业园区为多点,打造湘中、湘西南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百里工业走廊。邵阳百里工业走廊承载着邵阳的新型工业化梦想,也是邵阳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坚实平台。抢抓机遇,推动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命题。

一、邵阳百里工业走廊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

邵阳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首要在于区位与交通。一是区位上有战略意义。湖南省委省政府将邵阳市定位为“二中心一枢纽”,即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全省“一带一部”定位及“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中有重要战略地位[2]。二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邵阳市形成了沪昆高速、二广高速、呼北高速为基础的“三纵三横两连”高速公路网。怀邵衡的通车,连通了沪昆、京广两条高铁大动脉[3]。武冈机场建成通航,开通了北京、长沙、深圳等8大城市的航线。公路、高铁、机场都实现了与粤港澳的打通与直接对接。

(二)工业基础优势

邵阳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基础有:一是邵阳工业体系完整。邵阳工业门类齐全、基础完备,全国41个工业门类,邵阳有39个。二是“产业兴邵”形成了邵阳的优势产业。“十三五”大力推进“产业兴邵”,邵阳是全国重要的特种纸业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小五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毛发制品原料集散地,皮革和制鞋也全国有名。邵阳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三一湖汽、恒天九五等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彩虹特种玻璃、讯源电子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以桑德恒洁、易高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一县一品”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九兴鞋业为代表的体育康氧产业集群;以打火机、小五金为代表的特色轻工产业集群。

(三)人力资源优势

邵阳是湖南省第一人口大市,其人力资源优势体现在:一是劳动力资源优势。邵阳劳动力数量超过500万,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邵阳有一大批技能精湛的产业工人,本地大中专职业院校每年能培养和输出1万多名高技能人才。同时,邵阳作为劳务输出大市,本地产业发展得好,大批劳动者会选择在家乡就业。二是邵商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培养员工,邵商资源孕育的是老板。全球邵阳籍贯商人多达100多万,拥有4万亿元资产,2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涵盖100多个行业和领域。邵阳市商务局建立了粤港澳邵商信息库,建立了政府和企业的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机制。资料显示,来邵投资项目中,邵商投资占80%以上,来自大湾区项目占40%以上,来自大湾区资金占50%以上。邵商是邵阳市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

(四)承载能力优势

承接产业转移,归根结底要让产业落地。邵阳具备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的承载能力优势。一是平台载体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坚实的平台载体,在湖南省“135”创新创业园区政策支持下,邵阳市建有省级园区11家,园区实际开发面积55.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230家,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248.3亿元。其中邵东经开区突破700亿元,邵阳经开区达到645亿元,两园区正大踏步向千亿园区迈进。每个园区都配套建设了湘商产业园,累计开工标准厂房501万㎡,竣工485万㎡,成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二是城镇承载能力优势。邵阳东部城镇群规划获得湖南省政府批准,将由中心城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个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3个20-30万人口的小城市和若干个新城及特大镇组成。邵阳经开区、新邵经开区、邵东经开区组团打造120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以产兴城、以城育产。

二、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现实紧迫性

(一)落实政策保障良好营商环境的需要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胡旭晟认为,“邵阳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展机遇,特别是紧紧把握2到3年的窗口期”[2]。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战略机遇期,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一号工程”。相继出台《关于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33条》等20多项配套政策。好的政策就是放水养鱼,抓好政策的落实与兑现,方能水大鱼大。同时,部分邵商对邵阳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营商环境颇有微词,认为家乡的服务效率、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与沿海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推进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重点要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提高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实现服务升级。只有持续保障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筑巢引凤,凤栖凰随。

(二)确立外部同类竞争比较优势的需要

邵阳与省外邻近地区比较,发展环境相似,资源禀赋相近,竞争相当激烈。包括粤北和广西贺州、梧州等地。尤其是粤北地区,他们与产业转出地在经济、文化、环境上很接近,同时还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广东省出台了结对帮扶策略(如广州市对接了梅州市和清远市),因此这些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先天优势。邵阳与国外邻近地区比较,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低廉劳动力价格对待转企业极富吸引力。邵阳与本省其他五个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市比较,郴州衡阳永州有先发优势,而且我们在产业引进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同质化竞争。要打破上述地区的先天或先发优势,努力确立与以上外部同类竞争的比较优势,推动百里工业走廊提质升级,增加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向心力是应然之举。

(三)解决工业走廊建设突出问题的需要

良好的政策、优质的服务、重商的氛围是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的软环境。作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搞好百里工业走廊的硬件升级更是当务之急。一是园区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水电气、仓储物流、污水治理等是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产城融合度不高,公交、食宿等生活配套服务需提升。二是要素保障需加强。土地资源要素制约突出,普遍存在工业用地熟地不足的情况,“项目等土地”问题突出;银行贷款需要有不动产做抵押担保,对靠租赁厂房进行生产的企业来说,企业融资更是难题。三是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配套不足是制约邵阳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障碍,外地大企业希望有完整的配套产业,而邵阳做配套的小企业在龙头企业没有进入之前不敢先行投入。四是通关平台建设需加快。海关通关服务是出口产业的“标配”,物流和通关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邵阳外向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应变力。

三、邵阳百里工业走廊建设升级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路径

(一)园区功能升级

一是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是首先要考慮的问题。面对目前园区配套设施存在的短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务必完善水、电、气、交通、厂房、公租房等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完备的承接平台基础。尤其要加快推进供电供水设备的改造提升,杜绝企业生产断电缺水现象。

二是以产城融合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抓住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契机,高标准制定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在产业园区科学规划生产生活配套区域,改变目前产业园区中生活配套设施“散、乱、小”的落后局面。逐步在各重点园区完善学校、医院、银行等服务设施和机构,为园区企业主和员工最大化的提供生活便利。

三是加快通关平台建设。邵阳海关获批是重大利好,要加快推进邵阳公路口岸作业区和海关配套服务建设,尽早运行开通公路和铁路口岸,争取临时开放武冈机场航空货运口岸,真正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有效降低报关报检时间和成本。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推进县市“两仓”建设和邵阳B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市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通过相对完备的承接平台和便捷的通关服务,吸引更多的大湾区产业向邵阳转移。

(二)要素保障升级

一是加强用地保障。积极争取追加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做到产业转移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建立产业项目用地报批快速通道。对产业项目用地,尽量供应“净地”或“熟地”,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创新供地模式,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对符合邵阳产业转移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经济产业等属优先发展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用地,其土地出让进一步优惠。探索工业地产模式,建设标准化厂房用来租赁或出售,鼓励租赁土地建设特色产业园;探索工业园区集体土地入股开发模式,把征用土地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促进工业用地二级市场流动。

二是加强资金保障。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助力产业发展。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组合效应。市、县两级筹集50亿元产业扶持引导专项资金、50亿元企业融资担保资金、5亿元引才引智专项资金。成立邵阳产业基金公司,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转移项目以产业基金参股的方式吸引转移;成立邵阳融资担保公司,为引进产业提供完备融资担保服务;支持引进高端人才,筹集引才引智专项资金,给予引进人才科研经费资助、购房补贴、奖励性生活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三)产业发展升级

一是努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特色,一园一产业”的要求,支持邵东特色轻工、南国药都,武冈豆制品,洞口蜜桔,隆回大健康产业,新宁裘革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引导各特色产业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企业重组,建立行业联盟抱团发展。支持各地培育1-2个百亿级县域主导产业。

二是利用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利用“智邵汇+”、湖南省轻工行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平台,以智能制造设备、智能化生产流程再造为主导,为箱包产业、小五金、打火机、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研发专用机器人设备,促进传统产业由轻量型、能耗型向智能型、绿色型转变。

三是做好优势产业链的强链工作。对接大湾区,围绕装备制造、智能家居、液压基础件及整机、先进储能材料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及应用、中药、特种玻璃、新能源装备、3D打印及机器人等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以彩虹集团特种玻璃项目为依托,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中国特种玻璃谷”。大力扶持三一湖汽、亚洲富士电梯、恒天九五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3-5个百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四)营商服务升级

一是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邵阳市委、市政府要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重新梳理和跟踪问效,确保政策的落地兑现。同时,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出台示范区建设配套措施。比如,对来邵设立合作园区的,连续五年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所得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对转移来邵的省外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重要研发机构等,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对转移来邵的装备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及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建设期间实行零收费等。

二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行政审批服务集中办理。7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一窗通办”。按照“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原则,最终实现“只进一扇门”。扎实推进“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四办”)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三是优化工业园区管理服务。打造千亿园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承诺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代缴。大力推行审批手续帮代办服务,为企业先期代缴项目报建等费用。在园区入驻工商、环保、国土、安监等机构,利用企业服务中心,实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审批服务,做到园区事园区办,努力实现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

参考文献:

[1]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EB/OL].(2018-11-18)[2019-05-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472111945310969&wfr=spider&for=pc

[2]王建军.邵阳人的铁路梦[N].邵阳日报,2019-05-26(03).

[2]杨伶,张贵,王金龙.湖南经济发展空间网络分布的特征及效应分析[J].湖湘论坛,2017(4):74-79.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视角下中部六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