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箴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新的视野对当前我国国家安全进行了整体性与全面性的把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方法论特征,实现了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是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品质;方法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6-0031-05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格局,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1]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全新的视野对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进行了整体性与全面性的把握。习近平整体国家安全观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方法论特征,实现了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是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指南
(一)旗帜鲜明地确立了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国家安全工作走什么路、举什么旗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从战略高度将国家安全工作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牢固掌控国家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始终高度警惕“三个重大危险”,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成为国家安全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则”是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最大特色所在。坚持以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最高目标,在事关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以及发展利益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的压力,将与其斗争到底。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保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国家安全的本质所在,要真正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国家安全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和化解各种难以预见的重大安全风险,建设平安中国,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
(二)科学运筹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组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并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席,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权的加强,以及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的确立。2015年1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国家安全战略纲要》,这为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15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并将每年的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明确要以此为契机将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之中,这促进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将不断增强全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意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从2014年至2016年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等多部事关国家安全的专门性立法,这些战略举措充分说明我国国家安全立法成效显著,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已明确将法治贯穿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凸显了依法统领国家安全的总体思路,明确了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的主要依靠力量以及运作机理,有效推动了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极大拓展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安全形势的变化,传统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已经不再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历史条件和战略形势。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打破了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历史局限,运用总体的战略思维和宏大的世界视野,实现了对我党国家安全事业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的创新与拓展。从内涵的角度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运用系统思维将国家安全的客观状态、过程及主观心理、能力理解为一个有机系统的观念体系,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把握国家安全“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谋划国家安全各层面、各领域问题,并统筹运用各方面资源和手段予以总体解决。从外延的角度看,总体国家安全观谋求的并非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国防军事安全,而是要构建一个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于一体的各领域安全的集合体。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动态、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国际格局和国家形势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拓展,进而形成更为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品质
(一)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与时俱进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命个体的存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等不同语义上解读了一种新的安全理念[2],体现了人类安全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对人类当代的安全生存与发展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特别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安全战略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国家安全观念上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毛泽东比较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强调通过结盟、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等途径维护国家安全;邓小平强调内部安全的重要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江泽民立足冷战后世界的新形势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大背景,明确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3];胡锦涛重视“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理念,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安全思想以及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有关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站在新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对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趨势作出准确判断后提出的。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将国家安全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筹划,体现在治理实践上就是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工作思路、制度及机制路径,创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总体治理格局。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思想同中国国家安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战略选择,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战略思想与时俱进。
(二)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安邦智慧的时代诠释
中国传统安全战略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优秀成果为当前治国理政、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安全问题贡献了治国安邦的中国智慧,具有非凡的世界价值。古代先贤们提醒为政者要保持忧患和危机意识,并且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周易·系辞下》有载“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写道“治之于未乱,备之于未形,为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民本、亲民、爱民的思想主张,如《尚书·五子之歌》中写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宋朝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在国与国关系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和为贵、和而不同,强调睦邻、安邻、富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崇尚天人合一,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安全战略文化的思想精髓,把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大原则,对内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领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顺应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将我们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治国安邦智慧的时代诠释,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安全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安全文明方案。
(三)极具知行合一、以实求治的实践品格
冷战时期的生存安全观和发展安全观更强调实践层面,注重实现安全的具体路径,理论探索相对薄弱。综合安全观、新安全观与安全发展观则主要偏向国家安全的认识与判断,更侧重于理念层面。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一方面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创新理念出发,另一方面从打造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宣示到捍卫核心利益的立场表述、从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积极构建到强有力的国家安全工作统筹平台的稳妥搭建,明确提出了实现国家安全实践层面的内容,精辟阐述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包括安全价值理念、安全道路、安全目标以及所需要的体制支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国家安全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体系,充分凸显了知行合一、以实求治的实践品格。
三、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方法论特征
(一)在国家安全价值取向上遵循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人类共同安全为目标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蕴含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的诸多要素、诸多方面。面对当前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在对11种安全领域的全面比较中,提出了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人类共同安全为目标”的重要论断。人民安全是一切国家安全保障活动和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其他安全领域相对人民安全而言体现出不同方式的服务性和工具性,只有坚持国家安全的人民立场,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摒弃了“零和”“博弈”的传统国家安全思维,不仅维护国家自身安全,而且关注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合作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目标。
(二)在国家安全体系构建上凸显系统与核心相结合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当前影响我国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时空领域也更宽广。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国内外安全形势大局,高屋建瓴地對各类国家安全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判,打破了以往有关国家安全理念与实践在国内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分割和各自局限,实现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第一次科学界定了涵盖11种安全于一身的国家安全体系。整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外延从传统的领域拓展至非传统全球公共治理领域,统筹应对多样性安全风险与威胁,促进了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宏观战略性指导。同时,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世情国情党性出发,要求把政治安全作为中国总体安全的根本,准确把握总体安全系统与核心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亚信峰会上所说“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政治安全为我国五位一体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前提和保证,把政治安全确定为总体安全的核心,反映了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极其重要性。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就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在国家安全维护对象和手段上蕴含“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变化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4]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加深,多数西方国家的国家安全机制一般都以对外为重点,而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把“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从而实现了对国家安全内外两方面的全面认识。[5]这既修正了世纪之交形成的“新安全观”片面强调外部安全而忽视内部安全,又修正了内部安全重于外部安全、以内保外的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维护对象上既重视国土等“物”的安全,又重视国民这一“人”的安全,而且强调国民安全的核心地位、主体地位,从而体现出其在国家安全维护对象、手段和目的上蕴含着丰富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思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01).
[2]靳利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安全思想特质的当代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32-36.
[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60.
[4]林宏宇.新国家安全四大内核[J].人民论坛,2014(16):21-23.
[5]张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唯物辩证特征[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5(6):15-17.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