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卫
【摘要】学校“和谐育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实践。构建学校“和谐育德”有效途径,能深入落实学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校教育 和谐育德 有效途径
学校“和谐育德”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应坚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知、感悟、激情明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良好品德的内化与优秀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一、学校“和谐育德”的内涵解读
从学校“和谐育德”的论述中看出,学校“和谐育德”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生命性。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实施的学校教育,是对“人”生命的尊重,体现出教育的务实而非务虚。让学生在成长中循序渐进地接受教育,既是遵循教育的规律育人,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体现出教育的生命性。
2.教育的针对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其认知和行为也呈现出差异性。尤其是小学六年的学习时光,学生从六岁的孩童到十二三岁的少年,年龄跨度大,认知水平和行为体现在小学阶段性差异性很大。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开展教育活动,避免教育的“拔苗助长”,规避教育的“功利性”和“娱乐性”。
3.教育的个体性。学校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等教育共性开展教育工作。但根据学校规模、类别、地域性等实际情况,学校教育也应体现出它的个体性,以及学校教育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教育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使学校教育从学校、学生实际出发,更加扎实有效,彰显出学校教育鲜明的个性特点。
4.教育的成长性。“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当然学校教育也有其阶段性。每一个阶段的学校教育都是为下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夯实基础,起到辅助作用。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为学生今后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教育的未来性。学校教育不能只关注现在,驻足当下。学校教育应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开展好学校教育活动,体现出教育的未来性。学校教育要为学生未来优秀品质的内化与形成夯实基础,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促使学生成长为未来高素质的公民,在回报和贡献社会中完成高质量的人生旅程。
二、学校“和谐育德”的现实意义
学校“和谐育德”顺应社会发展,在“立德树人”中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个“质量”落实在学校教育,落实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就是在追求教育公平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育人质量。这也是学校“和谐育德”的内涵所在。
2.人文思想的有力体现。人文,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观念。强调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思想以其注重对“人”的关怀被人们所推崇。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具有人文思想,充满人文关怀实施学校教育。学校“和谐育德”关注每一位孩子在活动的道德情感体验,在育德的过程中时时充满对孩子的关怀和呵护,具有教育人性的光辉。
3.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等众多内容与学校“和谐育德”有着直接关系。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关注学生作为成长中“德”的确定与“综合能力”的共同发展。学校“和谐育德”着力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把学生的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在了实处。
4.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树立“和谐育德”的教育思想,不仅是针对班主任队伍,而是针对所有教师。它既能饱满教师的教育思想,也能促使教师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中实施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5.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放任型、溺爱型、强迫型、拔苗助长型等极端化的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倡导“和谐育德”,能改变家长的育人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在充满人文关怀中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6.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扎实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以德为先、以人为本”,以“人”的根本而育人,这也是学校“和谐育德”的内涵及其核心教育价值的体现。所以,倡导学校“和谐育德”是“立德树人”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必将落实好“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学校“和谐育德”的有效途径
建构有效途径深入实施学校“和谐育德”,才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建构校园和谐文化。校园和谐文化是建立在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校园和谐人际关系,构筑校园和谐育人氛围。在校园文化的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构建校园和谐文化,让校园“和谐文化”从外在走向内涵,从内涵走进师生的心灵,使学校教育工作深刻而富有生命力。
2.营造和谐班级文化。和谐的班级文化是在尊重与关爱中构建其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育人环境,让教师的爱落实在每一个细小的教育行为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春风化雨中去感受“爱”。这种爱能形成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带着温暖去体验,感悟班级教育活动,在温暖幸福中成长。
3.开展和谐丰富的教育活动。学校和谐教育活动的开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深刻的教育。第二,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应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受教育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与幸福,在品尝一点一滴的快乐与幸福中成长。
4.构筑和谐育人的大环境。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应延伸于家庭与社会。其一,把“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各种形式渗透于每一位家长的心田,让家长树立先进教育观,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去影响孩子。第二,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积极地传递到社会,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社会大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5.增强学科育人文化。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德育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不只是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的教育。学科育人文化,就是要把对学生的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融入到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中,融入到学科教育的兴趣活动中,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不仅学到系统的学科知识,也能学会励志、文明、修养、尊重、信任等做人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6.增强学校教育的未来性。学校教育的未来性,是指学校教育对学生一生成长的影响力。学校教育不能只驻足于当下,其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具有前瞻性,其影响力应是长久的,甚至是终身的。学校教育活动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分层、分阶段、分内容地开展,体现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和谐育德”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而实践,能让学校的教育活动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彰显教育生命的活力。构建学校“和谐育德”良好途径,能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学校“和谐育德”顺应着时代发展,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