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泽
摘 要:道路问题是关乎事业成败的核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着中国建设发展之路。70年来,经历了曲折艰辛,应对了风险挑战,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回望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开辟、发展的历史征程留给我们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财富。立足现实,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交汇口,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需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改革开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演进;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01-03
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们取得的最伟大成就,莫过于独立自主地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披荆斩棘,绘就了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恢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新时代,必须找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看清世界发展的时代趋势,契合人民向往的最新需要,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新的内涵。
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已有部分研究,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分期或阶段划分方式而言,虽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总体而言认为毛泽东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者,邓小平同志是开辟者,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历史时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推进和拓展[2-6]。李君如则用五次重大历史考验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即1976年后何去何从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考验;1997年后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考验;世纪之交,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的考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来自国内的和国外的、自然的和经济社会的一系列风险的考验[7]。这些研究对我们以历史的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演进历程的文献较少,缺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贡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演进历程中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演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百业待兴、贫穷落后的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从党的思想路线上破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纪之交,国际国内风云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克服种种困难,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大刀阔斧改革经济体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向前推进;21世纪初,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凝聚共识,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新内容,带领站起来的中国人大踏步地走向“富起來、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彰显强大生机和独特魅力。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第一阶段,即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确立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为新政权的稳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如何在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逐渐从学习照搬苏联模式走向“以苏为鉴”。《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这一时期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实际入手,理清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同时,全方位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我们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和基础保障。尽管1957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出现偏差,但毛泽东同志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做了直接的历史铺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标志,虽然目前还存在争议,但不可辩驳的一点是,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决定性一步,大会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命题:“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9]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经典表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0]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了系统阐述,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系统方略,使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达到完整的形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
认清中国国情,立足基本国情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演进历程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无论是正面经验还是反面教训,我们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看到国内情况发生的很多“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这是党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保持清醒头脑的睿智表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新时代,面对无比广阔的世界舞台,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摸清基本国情,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脱离现实;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四)坚持改革开放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路就是改革开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用两个“关键一招”指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意义。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是改革的初心不能改,二是改革的决心不能减,三是改革的方向不能错。改革的初心不改,从根本上是要继续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的决心不减,就是“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改革的方向不错,就是“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应从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角度出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改革引向深入。在对外开放方面,面对当前逆全球化势力抬头,部分国家强调“本国优先”、单边主义的形势,应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继续坚持不断推动全面开放局面的形成,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相信在中国与世界交融发展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不断展现其强大的哲学逻辑和伟大的文明内涵。
三、结语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有道不改、志不移的自信和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不改、志不移的深沉自信,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伟大历史征程,扎根于中国人民生活面貌提升的现实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不改、志不移的坚定决心,源自于中国共产黨的坚强领导,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交汇口,我们深刻汲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将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稳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任志江,孙明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历史启示[J].人民论坛,2015(11).
[3]李捷.新中国60年历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
[4]郎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创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22-27.
[5]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6]王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与历史性经验生成[J].学术论坛,2012(8).
[7]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J].党的文献,2012(6).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
[12]李君如.“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新内容[J].理论视野,2018(7).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