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妹
【摘 要】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把“文明”放在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小学德育目标为: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族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等。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因此,对于小学生养成教育而言,就是要让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孩子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现状及原因
据我校日前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调查问卷显示,我校约七成的学生文明礼仪意识薄弱,很多学生认为讲文明、守礼仪是一种束缚,是多此一举的事。我们通过仔细调查得知,学生不文明行为是以下原因导致的:1.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比较薄弱。2.现代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二、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养成策略
1.课程育人——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寓礼仪教育于课程教学中。德育课程是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培养学生品德为根本任务的课程。结合校本课程《小学生礼仪知识手册》,落实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学科课程中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充分挖掘渗透于各门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如语文课可注重利用课程中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因素,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礼仪渗透教育。
2.文化育人——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营造礼仪教育的文化氛围。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使校园处处发挥育人的功能。引领师生文明礼仪的行为方式,陶冶师生情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环境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的环境中,为广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及文明礼仪的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3.活动育人——以教育活动为途经,丰富礼仪教育的活动形式。活动是中小学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经,更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校指导下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自己感动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这样的活动形式比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显然效果要好。
4.实践育人——以实践活动为拓展,获得礼仪教育的道德体验。实践育人是学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通过积极挖掘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广大师生的文明素质。
5.管理育人——以教育制度为保障,彰显礼仪教育的德性。“制度与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种制度都有一种道德价值观在起作用,每一种制度都有自己的德性”。借助德育课、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学习身边的文明行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守则》对小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在《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学生的校规,多用独立性语言,少用否定性语言,借助校规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文明礼仪的道德引领。
6.协同育人——以整合家庭社区资源为辅助,形成礼仪教育的教育合力。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为此,学校必须积极正确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文明礼仪、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利用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和协同育人,使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得以扎实有效的开展,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使整个校园精神面貌好,文明风气盛,让文明礼仪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蔡践.礼仪大全[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2]李莉.实用礼儀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江乐.德育从细节入手[J].小学德育,2009(01).
[4]金正坤.商务礼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5]胡金木,王云.校规的制度德性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