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整合”的课例研究

2019-12-10 10:05陈芳华钟麒生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整合小学数学

陈芳华 钟麒生

【摘   要】课例研究是教师快速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系统整合”的系列化课例研究,可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研究范式:从整理学生“不会”的错例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在前后教材的关联处分析错误原因,确定“系统整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板块。通过序列化的课例研究实践,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由来和发展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整合

课例研究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实际教学中,便于教师操作的范式却非常少,学校教研组进行的课例研究常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引导教研组进行课例研究呢?例如对二年级上册“时间的认识”的课例研究,教研组从学生“不会”的“问题”出发,“系统整合”相关知识,进行了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系列化课例研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整理错例类型,寻找研究切口

教研组确定研究“时间的认识”后,一直在思考课例研究的切入点问题。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那么能否从学生的错例切入呢?基于这样的考虑,教研组进行了学生错例的收集与整理,将历年学生有关时间的错例归结为三类。

[年级 错误类型 典型错例 一年级 不会看不是整时的时间 不会看快到几时和几时多一点 二年级 不会看“几分” 将8:05误解为8:01 误解靠近整点的时刻 将8:55误解为9:55 三年級 不会算时间 1.从7:45到8:20,经过了(25)分钟

2.一列火车( 13:35 )从甲站出发,经过1小时45分,于14:10到达乙站 ]

整理出学生的典型错误之后,教研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分析学生“不会”的原因,并在寻找前后教材关联的基础上,“系统整合”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的教学内容。

[错误类型 访谈学生,寻找“问题” “系统整合”,分析错误原因 不会看“几分”,将8:05误解为8:01 生:为什么分针指着1,却要读成5分?

生:读整点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为什么到读几分时就不是这样了呢? 一方面,一上教材呈现的钟面都只有大格,没有小格,导致一开始学生头脑中建立的钟面模型就是不完整的、静止的;另一方面,学生受整时认读“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负迁移影响,认为分针指着1,就是1分 误解靠近整点的时刻,将8:55误解为

9:55 生:怎样读时间,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

生:为什么时针已经指向9,却要读成8:55? 一上的学习中,学生建立的钟面模型是静态的,并且形成了“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静态读时刻模式,造成学生后续靠近整点时刻的解读障碍 不会算

时间 生:这个时间不会算,不是大的减小的吗? 一上、二上没有将钟面与时间轴建立联系,三上时间计算尽管有时间轴的介入,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理解时间计算的算理,只会模仿计算 ]

分析原因后,教研组认为在时间的教学中,必须打破课时划分,重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重设教学目标,构建完整模型

教学目标明确就意味着研究方向明确。如何依据学生问题重设教学目标,是课例改进的关键点。从错例分析出发,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是重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学生问题 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目标 为什么分针指着1,却要读成5分? 建立完整钟面模型 一上:借助有大小格、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初步认识较完整的钟面结构

二上:借助阅读绘本,利用时间条强化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会5分5分地数分钟

三上: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尝试画钟面模型和时间轴 为什么时针已经指向9,却要读成8:55? 建立动态钟面模型 一上:借助课件动态钟面,结合电子钟表讲述小明的一天,引出24个整点时刻,通过观察、比较,学会看整点时刻的方法,体会一天中两个7时的不同

二上:借助从8:00—10:00的动态钟面观察,比较8:55与9:55的区别,学会看时间,掌握1时=60分

三上:会在脑中想象时针和分针从某一时刻走到下一时刻的运动情况 怎么算时间? 借助直观图,数格子算时间 一上:借助钟面图,尝试解读几时缺一点和几时过一点

二上:借助动态钟面引入时间轴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与操作中积累计量时间的经验,学会认读、记录几时几分

三上:借助直观模型,并利用数格子的办法计算经过时间,并适当提炼计算时间的方法 ]

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板块,并以对应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整理出相应的课例研究内容。

[课时内容 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 一上

“认识整时” 借助有大小格、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初步认识较完整的钟面结构 一、借完整钟面(缺秒针),引出学习问题

师:这是钟面,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看到钟面上有两根针,这两根针有什么用?

生:我看到有12个数,这些数有什么用?

生:我还看到有一些小的线,这些线有什么用?

生:怎么看时间?

依据学生问题,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初步认识较完整钟面 借助课件动态钟面,结合电子钟表讲述小明的一天,引出24个整点时刻,通过观察、比较,学会看整点时刻的方法,体会一天中两个7时的不同 二、借动态钟面和电子钟,学会认读整时

1.教师出示课件(动态的钟面和电子钟放一起)

边演示边讲解,并贴出12个整点时刻:现在是凌晨0:00,小明还在睡觉,点击分针1分1分走动,电子钟随即1分1分跳动至1:00。现在是凌晨1:00,小明还在睡觉……

2.比较观察,这些整点时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总结看整时的方法 借助钟面图,尝试解读几时缺一点和几时过一点 三、借动态钟面和电子钟,尝试认读接近整时的时刻

借助动态钟面和电子钟配合课件,练习看几时缺一点,几时,几时过一点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二上

“认识时间” 借助阅读绘本,利用时间条强化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会5分5分地数分钟 一、借时间认读,引出学习问题

1.出示,现在是几时几分?

生:8:01,生8:05

师:认为是8:01的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明明分针指着1,为什么你读成了5分?

2.借助时间条,强化分针走1小格是1分。

 

3.借“静态轨迹”观察,学会“时间怎么读?”

    借助从8:00—10:00的动态钟面观察,比较8:55与9:55的区别,学会看时间,掌握1时=60分 二、借“动态轨迹”对比,明确“分与时关系”

出示8:55钟面

生:8:55

生:9:55

观察动态钟面,比较明确60分=1时

[缺5格][缺5格] 借助动态钟面引入时间轴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与操作中积累计量时间的经验,学会认读、记录几时几分 三、借“时间轴”构“无限计量”,积累时间计量经验

读一读,找一找,把所读的钟面时刻与黑板上时间轴上的点建立联系 三上

“时间计算”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画钟面模型和时间轴 一、读时刻找“时间点”,引出学习问题

(出示8:40的钟面)读出下面钟面时刻,并在时间轴上标出相应的时间点

生:将8:00—9:00之间均分成10等分

生:将8:00—9:00之间均分成12等分

引出问题:时间轴上的一大格分成几等分比较合适?学生讨论解决 会利用脑中的动态钟面和时间轴,想象时针和分针从某一时刻走到下一時刻的运动轨迹 二、利用动态钟面和时间轴,想运动轨迹

1.根据时刻画出时针和分针,想一想:再过20分钟时针和分针会到哪里?是几时几分?再拨一拨验证猜想

8:10   8:20   8:40   8:50

2.根据时刻画出时针和分针,想一想:20分钟前时针和分针会到哪里?是几时几分?再拨一拨验证猜想

8:50  8:40   8:20   8:10

3.想一想:从前一时刻到后一时刻经过多长时间?分针和时针是怎么走的?再拨一拨验证猜想

借助直观模型,并利用数格子的办法计算经过时间,并适当提炼计算时间的方法 三、借助钟面和时间轴,数格子算时间

将三个课例的研究整合在一起,达到了“系统整合”的目标。

三、反思实践过程,归纳研究范式

对系列课例研究的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可以提炼出基于“系统整合”的序列化课例研究的范式:从学生的错例入手,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切入点;借助知识的“系统整合”,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改进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研究策略;通过序列化的课例实践,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由来和发展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其基本操作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参考文献:

[1]易克萨维耶·罗日叶.整合教学法:教学中的能力和学业获得的整合[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林文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3]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松井纪子.时钟的书[M].金海英,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314000)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整合小学数学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