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蓓
摘 要:《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我校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也是学习一些后序课程之前必须掌握的支撑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重要专业课程,同时往往也是许多同学没能学好的课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等终端的普及,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也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笔者基于泛雅平台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探索。
关键词:泛雅 C语言程序设计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P3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7(b)-0209-02
1 C语言教学的现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序设计的初步知识和学会编写简单程序,形成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提高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同时也为一些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但是,在笔者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差距都很大。这一方面与学生本身的理论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现场的学习接受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学的方式有关。每一届学生教下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由于教师要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上课时的限制,每位学生学到的内容有限,掌握的内容更有限。对于学习接受力相对薄弱的同学来说,入门都是问题,更无法深入到后面章节的学习;而对于学习接受力强的同学,当堂课的知识很快就掌握了,这时课上的知识容量对他们来说就嫌少,涉及的学习深度也不足。学习接受力中等的同学,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学习的内容仅限于老师教的,所以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可见,传统的课堂无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有新的手段来改善教学方式。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丰富,混合式教学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就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一种教学方式,线上和线下都是教学的必备活动,目的是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的优势,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深度。
混合式教学目前没有同统一的模式,但是它将重构传统的课堂教学,让教师在思考“自己如何教”的同时,更要关注到“如何促进学生的学”。
3 泛雅平台简述
泛雅平台是超星公司基于泛雅模式开发的一个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师生可以浏览下载该平台上的已有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该平台上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并应用,借助该平台实施教学监控、组织、管理及评价。学生既可以在电脑端,也可以通过移动端的学习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师生可以通过上课签到、在线作业、测验、答疑、讨论等,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满足师生更好地教与学的需求。
针对C语言教学的现状,泛雅平台可以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一个载体。通过利用泛雅平台,实现《C语言程序设计》的混合式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顺着不同的学习路径来进行学习,让各个层次的学习者各取所需。
4 基于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总体设计
4.1 平台上教学内容的总体安排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如果安排统一的学习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分为两大部分:(1)必学内容,该部分针对全体学生,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学会一些简单的程序编写,对程序设计有个初步的认识。(2)选学部分,该部分是针对学习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习,见表1。
4.2 混合式教学实施的总体步骤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进行混合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分成三大步骤:课前预习初探、课中学习提升、课后巩固内化。
4.2.1 课前预习初探
课前教师主要做两个工作:(1)布置好在线的预习内容,如观看微视频或阅读在线材料,对本课需要知道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要求学生在预习完后完成相应的检测,这样教师可以通过检测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2)提出本堂课需要解决的一个简单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程度。
学生课前的任务也是两个:(1)在手机或电脑端,在线预习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预习习题。(2)尝试运用预习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4.2.2 课中学习提升
课中教师的工作首先是:(1)针对课前的预习给学生提供反馈,针对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给以讲解和解决。(2)层层深入,构建相应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习评价,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
学生课中的任务是参与学习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知识的学习深度。
4.2.3 课后巩固内化
课后教师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学生答疑交流。
学生的任务是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或技能,总结后内化,如有不懂的可以线上或线下与老师、同學交流。
5 基于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案例
下面是以项目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的任务一while循环为内容的设计案例。
本案例的题目是while循环,计划2课时完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的知识与技能,这部分内容将为后续学习其他循环结构语句打下基础。具体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三个知识点:知识点一:while循环的一般形式、知识点二:while循环的执行过程、知识点三:循环控制变量三要素。根据大纲的要求,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知道循环体、循环条件。②熟悉while語句的执行过程,能说出具体语句执行的过程。③学会用while语句编写简单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确定算法,编写程序
(3)情感与价值观: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中,教学的重点是while语句的执行过程和循环结构的三要素,教学难点是应用while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平台上,除了一些已做好的题库外,我主要放了微课、课前课后的理论检测题、课件以及发布的课后作业包括讨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学情,本堂课我首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完成在线学习微课,课前的预习检测。预习检测的题目主要是知识点一和知识点二中涉及的一些概念性的、相对简单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预习检测做完,平台会自动评分,并给出答案,让学生和老师都能了解初步掌握的情况。教师在课前通过泛雅平台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课中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安排在线下的,偶尔穿插一些线上的活动。
首先让学生登录到电脑泛雅平台完成签到,这样就省去了每次上课考勤的麻烦。对于上节课的预习检测,我是配合知识点由学生来讲评,老师做总结。然后,创设情境,引出本课任务。
线上的学习虽然有了初步的印象,但重点内容还需要强化,所以对于本次课的教学重点:while语句的执行过程,我通过相关练习和线下课堂上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用while语句编写简单程序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光靠线上的简单学习,很多学生还是入不了门的。所以在课中,我主要是通过线下教师的由浅入深地启发引导,再配合一些难度由小到大的练习来化解难点。在课堂中,我在提出一些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在线的抢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利用线下的学生的当堂小结以及教师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课后的理论检测和课堂知识的应用,我也是放在线上的。理论检测由系统评分,学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和评价。课堂知识的应用,相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要稍微动下脑筋,学生花的时间可能要长一些,所以放在线上,不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我要求他们做完后,上传到讨论区,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在平台上发起话题,方便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和学生间的互相学习。
6 结语
通过实践,我发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相对原来单纯传统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教学效率上也节约了不少时间。对于教和学都能及时反馈交流,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郑晓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M].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本,2018.
[2] 赵书红.基于超星泛雅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12):101-104.
[3] 丁晶,李彦.基于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7(24):29.
[4] 李文全,徐素萍.C语言程序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30):176-177,183.
[5] 王勇智,范钦.“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