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制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涉及如何认识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如何设计政治制度、如何评价政治制度、如何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如何完善我国政治制度等重要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政治制度;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36-03
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准确把握这些论述的科学内涵,对于坚定政治制度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制度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
(一)全球性制度危机下中国制度的优势日益明显
从国际上来看,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不同制度的选择。近年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治安恶化、经济乏力、政坛恶斗、恐怖袭击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国家制度能力的滞后,制度变革落后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并不局限于某些国家或地区,而是表现为一种全球性的危机,制度危机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在全球性制度危机的背景下,坚持走自己道路的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和势头迅速崛起。中国以不同于西方的道路成功崛起,在实践上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发展的道路,在理论上也需要将政治发展经验予以总结提炼,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提供成功范例。
(二)民族复兴道路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十分严峻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对中国制度的质疑和否定从未停止,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从来未中断过。近年来,西方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全方位地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攻击党的领导,否定我国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利用我国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蛊惑人心,对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政治發展道路问题不能含糊,要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对西方的意识形态的挑战给予有力回击。
(三)坚定政治制度自信与自信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政治制度自信,就是人们对以政治制度为载体的政治指导思想、政治道路、政治实践、政治路线纲领政策、政治领导等有高度认同和信任,它是政治自信的内核。对于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得以成长和巩固的精神基础与政治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1]但是,与坚定政治制度自信的要求相比,否定、质疑这个政治制度的声音却不时出现,种种不自信的表现依然存在。比如,有人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幻想用西方制度改造中国。有人将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政治制度的缺陷,认为是制度不好导致这些问题,因为某些具体制度不完善而否定根本制度的合理性,进而对整个国家制度体系丧失信心。还有人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效甚微,对改革的成就视而不见。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是源于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不深刻,特别是看不到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看不到这一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导致理论上的不清醒,政治上的不坚定。理论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基,因此,必须在理论上做出新概括,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先进性进行充分阐释,澄清人们思想上的误区,为坚定政治制度自信夯实理论底气。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制度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制度地位:“关键环节”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它是社会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显著标志。
对于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1]“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1]这些重要论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重要方面,在国家制度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因此其反作用常常表现为决定性作用。
正是由于政治制度的关键地位,所以,以政治制度为依托的政治发展道路就至关重要,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1]“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1]“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2]。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例子有很多,教训也很深刻。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政治制度自信。
(二)政治制度设计:“三个有机统一”
对政治制度的思考贯彻人类发展始终,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智者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其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合理的政治制度。如何设计一套合理的政治制度,是关系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虽然设计和发展政治制度,是一种有意识的政治活动,是每个国家的人民的自主选择,但是人民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而是根据本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等客观因素做出选择。只有这样,选择和设计的政治制度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获得人民的高度认同。
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1]“三个有机统一”强调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坚持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中设计政治制度,有利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思考政治制度的设计问题。
寻找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对此,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都以失败而告终。近代以来我们尝试过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中国行不通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制度无法对接中国历史传统、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人民将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政治制度都尝试过了,发现这些制度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之后做出的正确的必然选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1]所以,立足本国国情是设计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出發点。
(三)政治制度评价:“八个能否”
政治制度的评价标准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制度的构建源于西方,长期以来,对于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话语权也被西方主导,西方的普选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等一直以来被作为评价政治制度的通用标准。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西方某些学者更是预言历史的终结即将到来,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会支撑多久。当前,仍有不少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作为标准来评判中国的政治制度,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评价标准,必然导致对我国政治制度的不客观的评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3]对于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八个能否”的判断标准,即“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1]。
“八个能否”的评价标准具有鲜明特色。一方面,在内容上具体而不抽象。八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领导层的权力交接、政治整合、民意表达、政治参与、政治决策、人才吸纳、依法治国、权力的制约监督多个维度,详细规定了政治制度评价的具体标准。另一方面,在功能上坚持民主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把民主和效率两者结合起来评价国家的政治制度。这种民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是否有效,同样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虽然采取了普选制、多党制的民主形式,但是是没有效率的或者是低效的。无效的制度不是好的制度,也有悖于现代政治文明。所以,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把民主和有效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制度,在政治制度的评价上,也必须把两者统筹兼顾,才能针对不同的政治制度进行科学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提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标准,打破了西方关于政治制度评价标准的垄断地位,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自信和理论担当。
(四)政治制度优势:“四个能够有效”
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使中国能够集中一切智慧、力量和资源,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一切成就的取得证明了这个制度的明显优势。对于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能够有效”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即“能够有效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能够有效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1]。
“四个能够有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政治制度的透彻把握,是对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的深刻总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们有效应对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奇迹。在这场快速、剧烈、复杂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避免了许多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所经历的严重社会政治动荡,保持了社会长期和谐稳定。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
(五)政治制度完善:“把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1]这一论述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方面,要坚持既有的制度体系,而不是另起炉灶。要坚持根本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原则,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能力、人民民主的水平以及依法治国的质量是支撑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三个支撑点,缺一不可。另一方面,要完善既有的制度体系,而不能封闭僵化。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完善的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总体优势已经凸显出来,但是在具体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通过对体制、机制的完善来激发制度活力,扩大制度优势,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健全制度体系。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制度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奠定理论基础
政治制度自信既取决于实践的印证,又依赖于理论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制度的重要论述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围绕政治制度的重要地位、设计、评价等重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色、优势进行了充分阐释,特别是对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与先进性进行了科学论证。其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富有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消除思想困惑,厘清错误认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为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话语权是国家形象的表达,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能缺少引领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把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可见,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影响一个国家话语权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发展和治理的势头都不错,但在世界上国家形象屡屡遭到刻意的丑化,究其原因,缺乏话语权是很关键的因素。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是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主导声音,特别是在民主政治领域,一直没有突破西方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制度的重要论述,既增强了国人对这一制度的认同与支持,又增强了世界对这一制度的了解,有利于破除人们对西方制度的推崇,是把我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重要体现,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方案
人类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永恒目标,但是对民主的理解不一样,实现民主的途径也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山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他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似乎印证了“历史终结论”的观点。但是,如今国际政治的现实发展证明了的“历史终结论”的严重偏差。西方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获得所謂胜利,而且不论是在欧美,还是在其他地区,特别是中东、北非地区移植民主带来的中东乱局等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世界对西方民主的质疑与反思。相比之下,中国的民主模式给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面对中国的民主模式所创造的辉煌成就,福山2009年对自己先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制度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政治智慧和制度能力的理论总结,是对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制度否定、质疑的有力回应,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日报,2017-10-28.
[4]李彬,李海波.人间正道是沧桑——读《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J].红旗文稿,2014(14):36-38.
收稿日期:2019-05-20
作者简介:姚薇(1982-),女,湖北枝江人,政治学与管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从事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