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庐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人民主体;制度保障
2017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七个坚持”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七方面内涵,其中第二个坚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规定,反映了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探究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有效路径。
一、理论层面: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要做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重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不仅从经济上满足人民的需求,更要重视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一切为了人民,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党执政的价值目标,以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呼声、心愿、利益及获得感为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价值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建设,以“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实现价值目标的价值手段。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切实提升对人民的各种社会保障,满足民众的物质、精神需求,尊重人民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实现治理与安全的现代化,让人民有幸福感、获得感,成为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
二、制度层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思想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提供了经济制度保障。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丰富人民利益实现形式的重要手段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障人民利益、实现人民的经济主体地位的根本形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则是拓展人民利益的实现途径,发挥人民主体性的重要手段。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的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充分调动社会闲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和完善市场。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分配方式,从而扩大了人民利益的来源。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同时发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所有制关系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分配方式的积极作用,从而既满足人民对利益的需求,丰富了利益的来源,又不至于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使人民的经济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以实现。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途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要体现在发展成果的分配上,要保证人民切实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成果确实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内在地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容。就覆盖面而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的“人民”,指的不是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就内容而言,发展成果的共享不应该局限在单一的物质层面,还应该注重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层面让人民公平合理地共享;就实现途径而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际上是共建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就推进进程而言,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共享发展策略。
三、实践层面: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经济发展“稳中求进”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稳”是“进”的前提,在“稳”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性调整和各项改革,有助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习总书记强调,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下滑,这是“稳中求进”的一种状态,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要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经济增长换档降速,是为了更好地稳定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求得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
供给侧结構性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三)精准脱贫攻坚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于脱贫攻坚已经取得的成绩,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一是强调要确保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脱贫,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二是强调瞄准精准脱贫的难点即特定贫困群众和深度贫困地区,对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三是强调注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