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简称保晋公司)经清廷农工商部奏准立案。山西著名票号商、争矿运动的主要领袖渠本翘出任保晋公司的第一任总理。总公司设在太原海子边,阳泉为本号,平定设分公司。由于平定的6个矿厂离太原总公司太远,不便管理,民国5年(1916年)7月,山西督军府书记官崔廷献接任第三任总理,8月,将总公司从太原迁至阳泉站西石卜咀村东庄沟口东盖保晋院就近经营。
保晋公司历经风风雨雨,在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当局将保晋公司衍化为阳泉矿务局,下属有4爪矿、1个铁厂。1950年1月7日,成立阳泉矿务局和改制后的阳泉铁厂,均属中央直属企业。
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到民国26年(1937年),是阳泉煤矿的保晋时期。保晋公司是山西近代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山西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典型。公司的创立宗旨是开拓本省利源,采掘各种矿物,以兴地利而裕民生。为此目的,公司从创办之日起,便拟定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章程,且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及经营中屡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几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保晋公司,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到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阳泉经营了30余年,经历了4个历史时期。
一、创办时期,倍受煎熬终成正果(1906~1916)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刘懋赏、冯济川等爱国绅商着眼于“赎回矿权自办”的目的,禀请山西巡抚恩薏棠创办保晋公司。“保晋”即保护山西矿产资源之意。山西籍京官赵国良等拟具体章程,推举渠本翘为总理。保晋总公司设在太原海子边,并在平定、寿阳、大同、晋城、石家庄、保定、北京等地设分公司或分销处。该公司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开阳泉以至山西全省近代煤炭工业之先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保晉公司呈请农工商部奏准立案,但迟迟未获批复。同年12月17日,由清廷外务部出面调停,山西商务局与福公司签订《赎回开矿制铁转运合同》,收回矿权。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三(1908年7月1日)保晋公司呈奉农工商部批准奏明在案,颁发关防,正式成立。宣统二年(1910年),渠本翘赴京供职,刘笃敬继任总理,直至民国5年(1916年)。
保晋公司历次修订的章程中都明文规定:“只收华股,不收洋股,附股者如有将股票售予洋人与外人,经本公司查知,或经他人转告,立将所人之股注销不认。”此为保晋公司立企之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并州时报》载:山西绅商集公私股2863600元。平定大小村庄、商贾纷纷入股支持,先后有784户,人5767股,每股5元,共28835元。保晋公司的酝酿创办是在1906年的山西争矿运动后期。开办资金15万两,是山西当局从地亩捐项下拔发的。十二月,保晋公司和英商福公司正式订立了收回矿权的合同,议定赎款为纹银275万两,1908年1月先交一半,其余分三期交清,争矿运动宣告结束。
1920年保晋铁厂建设中的第一座高炉
农工商部请颁山西保晋矿务总公司关防具奏奉旨咨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保晋公司的初期运作,官方两次拨付的20万两白银已快用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保晋公司和官方议定,决定在山西地区发行股票300万两,作为开矿资金来源,股份分官、民两种,民股又分绅、商、学、社4种,每股纹银5两,共60万股。议定大县3万两,中县1.5万两,小县1.2万两。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等地是主要摊派地区,但大都不愿认购。认股比较积极热心的只是少数有钱的开明士绅、官吏和富商。因此集股没有按计划完成。当时收到的民股共1349123两,官股共50695两,外省股179175两,总共实收1624002两,已报但还没有实到的共85601两,其中以祁县的209855两,平遥的117135两为最多。
第一次集股没有按计划完成,除交还英福公司赎款外,所剩无几,资金困难使保晋公司营业不能顺利扩展和立足。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又第二次发行股票。上次认购股2000两的,须再续购500股,上次认购200—300股的也得再认购一次。对个别不愿自动认购的小官吏、督学、教员、绅商,则以官方名义硬行摊派。总之利用一切手段,按家当厚薄,人人认股,人人有股。这次集股虽不清楚详细数目,但使保晋公司站稳了脚跟。
保晋公司组织机构比较健全。主权机构是股东大会,每年开会一次。领导机关是董事会,分主任和监事两种职务,由13人到20人组成,每3年改选一次,董事会每月15日开一次。执行是公司的正副总理。总理下面有总务、会计、工程、营业四个课,课下面是各矿。矿由坑主任负总责。下面再设测绘、电机、杂务、米面和领事,最下层是管理窑上的领岔(即把头)。
保晋公司创办初期,在阳泉各矿厂采用机器生产,逐步由机器替代人工,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使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如1907年保晋公司年产量为2215吨,到1916年保晋公司总部由太原迁至阳泉时的年产量已增加到69072吨,是1907年产量的31.2倍;到1922年8月至1923年7月一年的产量达到了410953吨,分别是1907年和1916年的86倍和5.9倍。
二、扩充时期,多种经营开辟新的天地(1916~1924)
民国5年(1916年)。刘笃敬因年老卸任,崔廷献接任总理,随即动手建矿和扩充,总共资金是280万两白银。8月,保晋公司总部由太原海子边迁到阳泉火车站附近的石卜咀村东庄沟口东,修建办公房舍,各矿坑主任也改为厂长,并从上到下撤减了不必要的机构。当时,其在省内设有平定分公司、大同分公司、寿阳分公司、晋城分公司等四大分公司,隶属各公司的矿区遍布全省南北各府州县。在省外则有北京、保定、天津、石家庄等多家销售分公司,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市。公司以开采煤铁为主,同时还开采花岗岩、石英石、云母、硫磺、砂石等多种矿产。保晋公司在阳泉接收了同济、固本两个公司,在寿阳接收了寿荣公司,在晋城接收了晋益公司。先后在阳泉开办了6个矿,以桃河为界,桃河南岸为一、二两个矿;桃河北岸为三、四、五、六矿,这样保晋公司就慢慢扩大了。1917年11月,又在阳泉开办了炼铁厂。对各矿的管理和效率也大大提升,对突发事件已能得到及时处理。
特别是公司总部迁至阳泉后,就近管理,添置机器,开办工程,增加产量,竭力整顿,公司营业蒸蒸日上。民国11年(1922年)10月,崔廷献调任河东道尹,常旭春任总经理。之后,保晋公司因田亩款继续拨还,资金较为充裕,工程力事扩充,销路逐渐推广,营业日见起色。
保晋时期在平定开设的6个煤矿共有窑工2000余人,到民国13年(1924年),石卜咀虎尾沟的2座竖井因连接其他公司矿井,又因水患严重而停办。民国22年(1933年)以后,保晋公司第五、六矿厂(平潭垴煤矿、汉河沟煤矿)因效益不佳等原因相继关闭。一、二、三、四矿厂依然生产。
保晋公司上层决策者雄心勃勃,计划将原有的矿井进行关、停、并、改,在提升、运输、排水等关键环节上更多地采用机械化,并招收一批青年矿工,提高同周边矿厂、公司的竞争力。第四矿厂(先生沟煤矿)在民国23年(1934)提升使用110马力的蒸汽绞车,井下使用80马力无极绳蒸汽绞车,日提升能力提高到1100吨左右。大巷局部使用照明,属于保晋公司的“现代化高产矿井”。
当时保晋公司采煤方法是机器与手工并用,运输是卷扬机和辘轳相结合。从条件和设备上比较三、四矿厂较好,五、六矿厂较差。总得来说采煤旧方法比新方法用得多,机器装备方面都已有了锅炉、抽水机、发电机等。
保晋公司在扩充时期,产煤最好的年份是1924年和1933年,平均年产量为13万吨左右。当时只采块煤,大块的重120余斤,小块的在20斤以上。碎煤不要,完全填在坑道里,每年不下20万吨。保晋公司煤的销路很广,甚至销到美国的旧金山和日本的东京,不过运费太大,不能大批运往国外。国内主要销往济南、天津、上海、汉口、沈阳等地。
阳泉的无烟煤储量多,质量好,但不能大量生产和供应。主要原因是运费太昂贵,在当时军阀统治的中国,各地统治者各有一套,煤的运费也各地不一,阳泉煤运价最高,比井陉煤每吨每公里6.2厘超出3倍多,达每吨每公里2.5分。当时正太铁路山西运段处在山西督军阎锡山统治下,一方面为了增加高额收入,另一方面也为了打击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对阳泉煤矿一直沿用法帝国主义统治正太铁路时所规定的大条价办法,使保晋公司在此重压下,兴旺不起来。如阳泉煤运到上海,每吨成本不到五毛,可是加上运费、捐税就变成了每吨十八元。实际上,阳泉煤在上海每吨最多卖十七元左右,因此,卖一吨就贴赔一元,所以保晋公司营业一直不好。另外,欠英福公司的赎矿款逼得很紧,直到1922年左右才勉强还清。这次还债,使保晋公司元气大伤,营业一直不景气,差不多年年赔钱。
三、呆滞时期,多变环境难以维计(1925~1930)
正当保晋公司的亏损得到弥补,营业有所起色时,国内军阀混战,使保晋公司接连遭受沉重打击,从而结束了它短暂的繁荣,出现了呆滞局面。民国16年(1927年),铁路因战乱连续中断,销路闭塞,保晋公司阳泉各矿厂陷于停产状态,加之捐税繁多,公司所作的努力无济于事,亏损连连,财务又重新出现赤字。
民国11年(1922年)10月,保晋公司第三任总理崔廷献调任河东道尹,1923年1月,董事会推举董事常旭春代理。7月,常旭春出任“保晋公司”总经理,他是这个公司任期最长的总经理,也是最后一任总经理。他刚到任时,保晋公司正处在扩展阶段的后期,总的情况还是好的。建井工程进展顺利,煤炭销路畅通,经济效益显著。常旭春在任期间,擢升从英国威尔士大学学习采矿回国的白象锦为大同分公司经理,在大同进行重大人事改革,精简机构,取消把头,招聘人才,变推荐为考试,从而改善了经营,终于使大同分公司走出了困境。这次改革使保晋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所抬头。
民国13年(1924年)底,公司除将创办以来所有亏损全数补清外,尚有盈余。但好景不长,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争使铁路运输经常中断,铁路联运被迫取消,铁路运费重新高昂起来,保晋公司阳泉各矿厂生产的煤炭堆积如山,无法销售。同时,暂免了的出口税和井口税又被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常旭春只好采取丢“卒”保“车”的办法,除必須进行的建设工程继续进行外,其余的一律停业。民国14年(1925年),正当保晋公司的全部亏损得到弥补、营业有所起色的时候,国内封建军阀挑起的战争,使保晋公司接连遭受沉重打击,从而结束了它短暂的繁荣,出现了呆滞。
四、危机时期,外敌入侵浩劫掠夺(1931~1937)
九一八事变后,保晋公司市场日渐缩小,销路接连闭塞,亏损大幅增加。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阳泉,经营30年之久的保晋公司被日军劫夺。
民国16年(1927年),北伐战争波及北方,铁路运输中断,保晋公司阳泉各矿厂陷于停产状态,矿工失业,职员坐食,亏损剧增。为了应付危机,常旭春向山西省银行订立垫款合同,贷款120万元。1928年,军事稍为稳定,然而车皮却多被军队频繁调动占用。车辆短缺,销路闭塞,捐税繁多,使保晋公司仍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尽管保晋公司进行了苦苦的挣扎,将存煤运至太原、榆次等地销售,但价格低下,得不偿失。
民国19年(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保晋公司的营业再次受挫。这一阶段,公司的财务又重新出现赤字。1931年,中原大战之后,山西钞票票价巨跌,保晋公司到了危急阶段。常旭春指示协理白象锦抓住时机,让大同分公司预售煤炭10万余吨,收到现洋30余万元,另借现洋10余万元,才把借贷山西省银行的欠款全部还清,解除了保晋公司经济危困的燃眉之急。金融缓和之后,保晋公司又着手安排了一些矿井建设。
民国21年(1932年),常旭春进一步对矿厂管理实行改革。这次改革主要针对公司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习气及把头等问题。改革的内容是精简机构,撤换不称职矿厂长,在大部分矿厂取消封建把头制等等。为了革除弊端,录用高素质的人才,改单纯推荐为考试择优。公司规定:“凡有荐职员者,必须用函件通知公司,先行登记;遇有急需人才时,由公司定期召集,分别考试,如能合格,再行录用。”据《1936年保晋公司职员明细表》所载:“总公司经理、协理、总稽核、总工程师以及各矿厂长都是大学毕业生,且多数为矿业专业毕业生;总公司机关和各矿厂的职员143人中,有大学毕业生32人。”实践证明,素质人才对激励机制、促进公司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保晋公司生产经营出现了暂时的辉煌。1936年,保晋公司决定以盈余开始发放股息。
民国26年(1937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向华北长驱直入。侵华战争使保晋公司的主观努力付之东流。市场继续缩小,销路继续堵塞,亏损又迅速增加。保晋公司被日军强占后,常旭春回乡避难,后因生活所迫,返太原以卖字为生。1938年前后,常旭春曾偕常国彪等人住在太原皇华馆家中,还一度坚持经营未被日军发现的小煤矿。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蹄,最终还是踏碎了晋商重整雄风的美梦。常旭春留下百万元的巨额债务愤然出走,保晋公司被迫停产歇业。
保晋公司作为晋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工业革命实践,开启了阳泉的城市文明之光,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确立和中国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阳泉是一座“生也矿产,兴也矿产”的城市。正是由于保晋公司的工业革命实践,才使阳泉完成了由“车站”到“城镇”、由手工业向近代工业、由近代向现代发展的三个历史性跨跃。并为中国共产党在阳泉创建第一座人民城市,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工业基础。晋商曾经造就了无数的城市文明,而阳泉才是它最后的成就之地。
一、阳煤集团,龙头国企领军国内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为阳泉矿务局,成立于1950年1月,现为山西省属五大煤炭集团之一。源于保晋公司在阳泉组建的一、二、三、四矿厂。目前,集团拥有阳泉煤业、山西三维、太化股份和阳煤化工四个上市公司在内的502个子公司,总资产1001亿元,职工17.6万人,位列全国500强企业第179位、全国煤炭工业100强第10位。阳煤集团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晋东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批19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之一。
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阳泉站。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阳泉的煤铁资源遭到疯狂的掠夺和破坏,客观地成为敌人长期统治山西、控制华北的军事战略要地。保晋公司的资本家除个别人没有来得及逃跑外,负责人在半个月前都跑光了。济生矿、汉河沟、石卜咀、平顺矿、晋祥厚、庆泰窑等私人煤窑也相继停业生产。
阳泉站沦陷后,日军开始了军事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掠夺。民国27年(1938年)2月12日,日军正式劫收阳泉煤矿,它把原有的保晋公司和建昌公司合并,组成了“山西军管理第四工场”。民国31年(1942年)4月1日,日军在山西又成立了一个“山西产业株式会社”,“山西军管理第四工场”划归“山西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第四工场改名为“山西煤矿股份有限公司阳泉采煤所”。其组织机构在原保晋公司各矿的基础上,分设一、二、三、四、五个分所。在日军、汉奸、把头、特务的压迫下,窑工和阳泉人民过着非人的亡国奴生活。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重新统治了山西部分地区,并以公有的名义接收了阳泉站附近的所有煤矿和阳泉铁厂。阎锡山将日军“采煤所”换了个招牌,改称“阳泉矿厂”,本部设在阳泉上站,统管各煤矿,下设四股四窑,有股长、矿师、总监员、大包头、小包头等名目。民国35年(1946年)1月,阎锡山在阳泉站设立山西省第二专员公署,下辖平定、昔阳、和顺、辽县、榆社、寿阳、盂县7县,成为晋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民国36年(1947年)5月2日18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第二、三、四纵队与太行二分区部队,一举解放了阳泉站,将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了一片。为了夺取和巩固华北,利用阳泉煤铁资源支援解放戰争,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将阳泉站及铁厂、平潭垴、平潭街、小阳泉1平方公里内、计1万多人从平定县划出,建设为新型工业城市。5月4日,中共冀晋区党委和行署,冀晋二地委和专署正式组建了阳泉建市后的首届中共阳泉市委和阳泉市人民政府。由于煤矿受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破坏,使大小84座煤窑全部停产,矿产设备损坏严重。民国37年(1948年)3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局部进攻转为全面进攻,石家庄、德州及晋中大部分地区相继解放,阳泉煤矿才开始恢复生产。
阳泉市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指示,为了保护国家煤炭资源,改变数百年来破坏性的无计划的小窑开采,代之以正规的有计划开采,对私营小煤窑采取了收买或调换等办法,把它们集中在矿区的东北方向,其余地方统一由国家开采,为阳泉大规模开采创造了条件。
民国37年(1948年)初,国营阳泉煤业公司成立,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好地进行恢复工作,经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同意,6月26日成立了中共阳泉煤业公司委员会及工会。民国38年(1949年)初,阳泉煤业公司与井陉煤业公司合并组成井阳矿务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生产发展和需要,井阳矿务局又分家。1950年1月7日,按照国家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矿管理总局决定,成立了阳泉矿务局,走上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阳煤集团是国家首批确认的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之一,机关驻阳泉市北大街5号。矿区位于太行山中段西麓,沁水煤田东北部,地跨阳泉、昔阳、和顺、左权与寿阳诸市、县,总面积1299.8平方公里,含煤16层,单一无烟煤地质储量122亿吨,可采100年以上。1990年,有5个矿,11对生产矿井,总设计能力1185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1390万吨/年,实际生产原煤1623.38吨。此外,还有3个自营基建工程处、机修厂、企业处、多营公司和医院等。全局共有职]175347人,拥有固定资产19.57亿元,净值13亿元,年工业总产值4.25亿元。自1950年成立至1990年,40年间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0.4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7.3亿元,累计生产原煤3.38亿吨,上交利税11亿元。
二、阳钢集团,开现代化冶铁先河
1907年3月,在太原海子边成立了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简称保晋公司),阳泉为本号。1916年7月,阎锡山的书记官崔廷献出任保晋公司第三任总理,8月,将总部迁至阳泉。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铁价暴涨,保晋公司决策人认为条件成熟,酝酿创办铁厂。1917年1月,聘请在英国南威尔士攻读冶金专业的留学生赵铮(又名赵铁卿)为制铁部长。11月,改称保晋公司阳泉铁厂(简称保晋铁厂),投资70万元大洋,勘定在距阳泉火车站一里许的桃河北岸平潭垴村南端的一个叫银蹄湾的地方,购买半山半坡地120亩及附近沙滩,开始了艰难的建厂运作。后来,因世界大战结束,高炉建成后未能投产。直至1925年,阎锡山为了扩军备战,以省政府的名义拨款4万元试炼费,急令高炉生产。终于在1926年8月1日,炼出第一炉铁水3吨多,铸成大鼎一尊铭文以示纪念:“岁在丙寅,河山共庆。保晋闳基,规模玉成。德炉吐金,紫焰祥呈。瞻顾初创,竭蹶艰辛。时逢祚衰,国弱民贫。三晋贤哲,实业图兴。崔公廷献,砥柱干城。首倡冶炼,一脉传薪。选址勘矿,任贤用能。磋琢参研,革故鼎新。凡兹九年,宏业始成。为志首炉,铸以宝鼎。狮脑巍巍兮,物华灿然;桃水汤汤兮,气象万千。德业泱泱兮,如日中天;铸以宝鼎兮,铭以永年。中华民国壹拾五年谷旦”。保晋铁厂的投产,开创了我省现代化冶铁的先河,推动了我国民族冶金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阳(汉阳铁厂:1890年由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1893年建成,1894年投产,1926年初倒闭)、本溪(本溪铁厂:1905年12月创建)、阳泉三足鼎立的冶铁态势,在中国近代冶金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阳钢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工矿企业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5月1日,成立了赤色工会。1927年2月7日,成立了党支部(史称中共阳泉支部)。1937年10月,阳钢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山西军管理第三工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群众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1947年5月2日18时阳泉解放建市,境域也只包括阳泉火车站周围的铁厂,占地平潭垴、平潭街、小阳泉三个村庄约1平方公里。阳钢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阳泉的经济发展,也加速了阳泉市政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围厂而建,才使阳钢地处于市中心的地理位置。
阳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解放的第一座铁厂。在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党领导工人生产自救,制造军需品支援解放战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同时,翻身当家做主的工人,人拉肩扛、翻山越岭,横跨七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沁县、武乡、屯留),将2号高炉移到晋东南上党老区,建立了解放区的第一座钢城。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黄敬先后来阳泉铁厂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此时的阳泉铁厂直属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局。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阳钢为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应有的贡献。曾向国内输送了大量的各类人才,为国外培养过大量留学生。以生石灰代替石灰石炼铁、汽化冷却工艺、无炉衬高炉的新技术开发利用,开创了我国冶炼新工艺的单项之始。20世纪60年代的阳钢,拥有12座高炉、总容积860立方米,3座炼钢转炉、2号简易焦炉5组、石灰竖窑8座,烧结锅4只,铁路专用线2747米、762机车两台、载重汽车104辆。动力设备总能力为27943KW,职工人数最多時达12000人。70年代以来,阳钢生产的三项主要产品铸造生铁、高炉锰铁、高炉碳素锰铁全部荣获“国家冶金部优质产品”称号,锰硅合金获“山西省优质产品”和省“两会一节”精品展金奖,高炉锰铁被省经贸委推荐为“世界级名优产品”称号,铸造生铁被国内外客商誉为“人参铁”。阳钢的产品销往13个省、市、自治区的132个单位。同时,还远销苏联、东西欧、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受到国内外用户的好评。
阳钢在1998年时候,以拥有固定资产24078万元,1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4座,2座2700KVA硅钙矿热炉,2座硅锰矿热炉,3台离心球墨铸铁机而成为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全国铁合金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从1949年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由577.46万元,增长到20994万元。累计为国家生产生铁387.02万吨,锰铁131.67万吨,钢13.90万吨,锰硅合金1.60万吨,硅铁0.07万吨,耐火砖11.50万吨,矿渣砖3.40亿块。
一位诗人说过,阳钢的历史是:“一七建厂,二七建党,三七沦陷,四七解放归中央,五七下放回省厅,六七亏损求生存,七七艰难运作有好转,八七升级达规划,九七减亏图发展……”但是,到了1999年,由于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资金严重短缺,无法周转,终于在5月11日被迫全面停产整顿。紧接着,全员下岗,组织生产自救,操作破产。2004年1月2日,阳钢宣告破产。12月31日,阳钢破产终结。
总之,从“保艾”到“保晋”,从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争矿运动到晋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革命的伟大实践,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正以能源重化工基地卓越而出群的风姿,展现于世界面前。彪炳千秋的争矿运动和保晋公司虽然早已成为过去,然而我们坚信:“爱国爱乡、实业图强、荣辱担当、拼博向上”的保晋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必将作为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薪火传承,砥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