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细菌“感染”后的中医抗争史

2019-12-10 06:25李全平
文史月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史学西医抗菌

李全平

医疗史近年来已成为史学园圃中的一个崭新领域。这里所谓“医疗史”是就史学而言,同医学专史有一定区别。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医疗史这一领域愈亦蕴发出强劲的学术潜力,特别是中医药作为凝结了中华民族哲学、科技、文化、民俗等诸多要素的历史结晶,所包含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日益跃出医学范畴进入史学视野,成为医疗史的关注焦点。皮国立的《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中华书局,2019年),就是立足史学书写中国医学的一部力作。

皮国立现任教于台湾中原大学,多年治中国医疗史,尤对近代中医史研耕最精,所著《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三联书店,2008年),早已蜚聲医疗史界。初看《中医抗菌史》不免生疑:中医本来不谈细菌,又何来历史研究?而这正是本书的要义所在。中医从《汤液》《内经》到《伤寒》,经几千年演化逐步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历唐宋元明,更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知识体系日渐丰富,并深度嵌入到底层社会的方方面面。到了近代,当中医迎头碰上以“科学”面貌站据的西医后,两种医学的交锋碰撞一时激起了千层叠浪,遂从概念上产生了“中医”和“西医”。

中西医论争是一个老议题,但熟谙中医典籍理本的皮国立从中医应对细菌学入手,直接抓住了中西医学知识体系冲突的根结所在,也切准了中医几千年延至近代出现的现代化转型之肇端。作者认为,近代中西医的博弈起自晚清,争端主要在解剖与生理学上,是为第一阶段。但在民国后,西医逐渐完成医学翻译名词的统一工作且在细菌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民国政府在卫生政策上全面向西医靠拢,在教育政策上处处限制中医,近代中医面临被“废医”的生死考验,是为争论的第二个阶段。《中医抗菌史》的主轴就是书写后一阶段的医疗史,阐释了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及细菌学理论逐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中医如何运用原有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构建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理念和药物可以发挥效用的空间,展现了中医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变革与创新,从史学角度提出了对中医发展的学术洞察。

今天的中医药面临着较好发展机遇,但以史为鉴,我们仍处于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医唯有守正创新、顺势而为,永不僵化,才能在世界医学形态的急骤变化中有所作为,此为近代中国医疗历史的重大启示。

猜你喜欢
史学西医抗菌
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两手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新、旧史学的更替
洪昭光:中西医将相和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