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一部反战题材的文艺作品《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风靡全国,讲的是二战期间身居比利时的中国女性钱秀玲夫人从德国秘密警察枪口下营救了100多名比利时人的真实故事,书一出版,顿时传遍大江南北。2015年6月2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同到访的比利时国王菲利普会晤时,向菲利普国王赠送了该书。珍爱和平、坚守正义的中国女人的善良聪慧,在更大范围内广为传诵,千古流芳。
战争时期惊险曲折的往事业已翻篇;和平年代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和竞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还是在欧洲比利时,一位跻身于科学殿堂的中国女人,以其特有的风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她就是本文报道的主人公——比利时籍华人、鲁汶天主教大学博士、三晋才女阎守和女士。她的善良聪慧同当年的钱秀玲夫人一样,广受广大中外人士赞誉、叹服。
阎守和
1938年4月下旬的一天,在全国抗战力量的聚集地武汉,一对来自山西的夫妇,在一家医院里欢欢喜喜地迎接一对“龙凤胎”的顺利降生。父母为小宝贝取好了名字:哥哥叫阎守胜,妹妹叫阎守和。“争取胜利”“保卫和平”不仅是孩子父母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目标。
“龙凤胎”的父亲叫阎宗临,母亲叫梁佩云,都是留学欧洲回归不久的爱国知识分子。
阎守和博士的中文著作
阎宗临原名已燃,出生于1904年,是山西省五台县人。1924年毕业于崞县中学,受到乔松岩老师的鼓励和资助,独自到北平求学。在兼任《国风报》副刊校对时,认识了山西盂县人高长虹。高长虹当时是文学社团“狂飙社”的负责人,主编文学刊物《狂飙周刊》,与鲁迅有密切交往。阎宗临于是认识了鲁迅,常到鲁迅家里去,探讨问题,交流心得,聆听鲁迅教诲。有一次,阎宗临就青年读书问题请教鲁迅。鲁迅说:“我读中国书时,总觉得沉静下去,与实际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这番话对于阎宗临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他下定决心走出国门去读外国书。1925年12月,阎宗临得到山西同乡景梅九先生的帮助,赴法国勤工俭学。1933年获瑞士伏利堡大学硕士学位,应聘担任该校中国文化讲师。1936年,获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杜赫德及其著作研究》深得导师和学友赞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已在欧洲居住12年之久的阎宗临,毅然放弃心爱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携带新婚妻子梁佩云,回国同祖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阎宗临回国后担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太原被日军攻陷前夕,阎宗临护送已怀孕的妻子来到武汉。孩子降生时,阎宗临正在“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工作。这个机构归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厅长为郭沫若。学员都是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流亡青年,结业后分配去从事抗日救亡工作。阎宗临是教授,为他们讲授近代史《鸦片战争前后》和《巴黎和会的情况》两个专题。待遇等同上校,月薪120元。
阎守和的母亲梁佩云出生于1909年,是山西省清徐县人。其父梁晓峰是清末进士,擅长书画,做过京官和知县;民国年间,曾在山西法政学校任教。1934年,梁佩云正就读北平农业大学园艺系,经人介绍,认识了阎宗临。他们一见钟情,结为伉俪,一道赴欧洲勤工俭学。她在瑞士留学,毕业于伏利堡学前教育专科学校。抗战全面爆发后,随丈夫一起回国。回国后,她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讲师。后来,她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辞掉工作,担负起相夫教子的家庭重担。
1938年6月底,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一期结业。阎守和随家人转赴抗战文化名城桂林。父亲任广西大学世界历史教授,并参加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工作,同时还在广西建设研究会文化部兼任研究员。在桂林的头几年,是阎宗临一家生活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阎宗临在教学之余,夜以继日从事学术研究,在《建设研究》上发表了许多关于欧洲文化史的研究文章。这些文章曾被编成两本书:《近代欧洲文化之研究》和《欧洲文化史论要》。
1944年,日寇入侵广西,6岁的阎守和跟随父母辗转于平乐、荔浦、蒙山、昭平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日子。父亲在炮火纷飞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曾在昭平中学任教一年有余。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才举家返回桂林。1946年8月,阎宗临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阎守和又随父母在廣州生活了4年。她很快适应了广州的生活环境,并且学会了一口地道的粤语。可以说,她是闻着战争的气息度过童年的。但她仍然不缺父爱母爱,就在这样充满书香的家庭里,在大人的精心呵护下渐渐成长起来。
解放后,阎宗临接受山西大学副校长赵宗复的邀请,于1950年8月回山西任教。阎守和于是随父母回到故乡,开始自己的读书生涯。
在女儿心目中,父亲永远是一座光辉的灯塔和丰碑。阎守和热爱父亲,崇敬父亲。父亲放眼世界、追求真理的胸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严谨治学、深入研究的态度,对于阎守和影响至大。她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阎宗临20R纪20年代曾到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得到瑞士伏利堡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并获聘在该校任教。1937年,我的父母辞去了瑞士的工作,回国投身抗战。这使我很小就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只有国强民富,才能抵抗侵略的道理。逃难的生活使我很小就明白,只有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什么人也抢不去。父亲酷爱中国文学,记忆力惊人,他教我们背诗经、唐诗宋词、古文,甚至整段的《西厢记》《红楼梦》。他在瑞士教授中西交通史,回国后教西洋上古史、中古史。古希腊、罗马的神,拜占庭的传说,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故事,充满了我的童年。所以,从文化的角度说,我对东西方的文化都很喜欢。……”
如果说当年阎宗临走出国门去研究西方文化,是受鲁迅教诲影响的话,那么阎守和喜欢绚丽多彩的西方文化并勇敢地到欧洲闯荡,更多的则是受父母亲的熏陶和影响。
1957年,阎守和毕业于太原进山中学,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攻读生物系微生物生化专业。
就读北大,是她人生经历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所令无数学子向往的名校里,她读了6年本科,又读了4年研究生。她珍惜青春大好时光,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刻苦钻研,毫不懈怠,门门功课都取得好成绩,为日后工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使阎守和终生感到幸运和难忘的是,她在北大期间得到著名的生物化学专家张龙翔教授的赏识和悉心指导。张龙翔教授生于1916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重视基础理论和科学实验。他主编的《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高校生化实验教学。张教授的敬业、独创精神和待人诚挚、恳切的崇高涵养,使阎守和和所有学生都深受其益。特别是张先生提倡开拓钻研、注重前沿科学的发展,更使阎守和深受启迪,明确了奋斗的方向。
1967年,阎守和分配到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纤维酶的研究工作。1978年,转到新成立的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工作,从事新型饮料和保健饮料的研究。其间,她曾被请到吉林省集安县同当地的研究人员一起,研究开发“人参糖浆”“参芪茶”等保健饮料。为了测定糖浆中人参的含量,她从当地一间中学的试验室里借到了一支试管、一个量筒和一个小天平,利用人参皂甙在振荡时会产生泡沫的特性,测量不同稀释度糖浆产生的泡沫高度,与不同浓度的人参提取液产生的泡沫高度,进行反复试验和比较,求得人参糖浆中人参的含量。回到上海以后,她又用比较高级的仪器设备,精心做了泡沫高度——人参含量——紫外吸收值相互关系的实验,验证并校正了在吉林集安试验的结果。这些工作,使“人参糖浆”“参芪茶”和“清音茶”的品质有了科学的依据和说明,从而打开了市场,受到顾客的欢迎。她为此得到吉林省科学奖。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向恩师汇报自己的工作,也为了向恩师进一步求教,阎守和将自己研究开发的新产品送给张龙翔教授试用。这是她自北大毕业后第一次拜会恩师。师生见面,十分高兴。张教授仔细地询问阎守和毕业后的情况。阎守和仿佛再一次面临老师的考核,但这一次她一点也不紧张,她充满自信,详详细细地将自己在吉林和上海的研究工作汇报了一番。她说到在集安用十分简单的设备和手段,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时,张教授深受感动,连声赞叹:“好啊!好啊!有创造性!”感叹之余,张教授说:“找机会我送你到国外去看看,你一定会有更大的长进。”又说:“希望你能在应用科学方面有新的创新。”关于阎守和的去向,张龙翔教授首先想到的是比利时的鲁汶天主教大学。这所欧洲著名的高校始建于1425年,历史悠久,是北大的“大哥哥”;同时有一个由生物化学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德.迪夫(C.de Duve)教授领导的著名的实验室;并且与北京大学有良好的关系。不久,张教授果然为自己的得意门生阎守和联系一个赴欧研究的法语名额,并亲自给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市食品工业研究所写信推荐。阎守和出国终于获得所在单位和主管单位的批准。她原来学的是英语,为了出国需要,于是突击补习法语。经过两个多月努力,考试时沉着应对,超常发挥,得了72分,顺利地通过了语言关,获得了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进修奖学金。
1984年11月,在距离父亲赴欧约60年之后,阎守和也告别了祖国和家人,飘洋过海,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进入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营养及生物化学实验室研究并攻读。1988年获比利时国家博士学位,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至今。从此,欧洲科学殿堂里又增添了一个身材娇小而天资聪慧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女人。
阎守和潜心研究的第一个专题是中国茶。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茶文化”。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就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16世纪前后,中国茶通过印度和非洲传人了欧洲,深受当地人的欢迎,从而成为日常饮料中的上品。阎守和在出国前对茶就有专门的研究,曾在上海《茶报》上发表《SACADA途径检测茶的品质》《SACADA途径的原理》《SACADA途径的使用方法》《在SACADA途径中用NIRS法检测茶的品质》等数篇论文。1984年曾编著《速溶茶生物化学》,199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谈家祯教授为本书作序。在比利时,营养与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导师凡·贝尔(Vanbelle)教授非常欣赏阎守和对茶的研究,自己对中国茶也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科学的也就是國际的,不必分东方西方”,希望她以中国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阎守和当然非常乐意这样做。她必须做的就是:以茶为题材,研究感官审评——化学分析——NIR(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处理的关系,目的是把茶的品质变成可以测定的量,并证明其可靠性。
阎守和从中国得到了62个国家进出口标准茶样,这给她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使自己的研究结果准确无误,她还从安徽、云南找来大约70个茶样,包括春、夏、秋三季的茶,每个季节的茶又分别取样,包括芽、第一叶、第二叶……一直到第五叶。不同季节的茶,品质是不同的:春茶比夏茶好,夏茶比秋茶好。芽叶的品质也是有区别的:芽比第一叶好,第一叶比第二叶好……这是任何品尝师(评审师)都公认的。阎守和对各类茶样逐一反复进行研究,不仅分析出这些茶样所包含的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木质素等),而且分析每个茶样给出的NIR光谱,然后进行主因素分析(PCA)。她得到的第一主因素,与品尝师(评审师)给出的等级参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这就是说,阎守和的研究结果,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科学、正确的。这项研究成果首先发表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化学分析学报》上。阎的合作者、长于数据处理的梵.埃斯彭(P.Van Espen)教授说:“中国茶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全部通过DPP程序并得出合乎逻辑的结果的唯一食品。”
阎守和博士的题词
阎守和(右)与进山中学校友张燕林
1988年8月,阎守和的博士论文《用化学和近红外光谱法研究中国茶的品质》成功地通过了答辩。她以自己的实力,仅用了3年半时间,便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博士学位。1989年,阎守和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议,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她的讲演很成功,受到许多专家的肯定和赞赏。但也有个别与会人员表示怀疑,一个德国学者挑剔地提问:“你所依据的材料出自何处?”阎守和答:“绝大部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又问:“中国茶种植的面积这么大,为什么出口这么少?”答:“这是品种的缘故。中国产茶的省份多属亚热带,种的是小叶茶品种,产量很低。”那位德国学者再也无话可说。在1990年第三届和1991年第四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议上,阎守和与世界上17位科学家一起被列入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常务委员。
对于茶,阎守和博士还是情有独钟,因为无论是看见茶还是提起茶,都会想到遥远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中国是阎守和的祖国,也是茶的祖国。她特意从中国带去了50多粒茶树种籽,播种在比利时住所的院子里。现在茶树已一天天长大。她曾说:“将来我死了,就把我的骨灰埋在茶树下。每年茶树开花时,就是我回来看大家了。”
阎守和潜心研究的第二个专题是啤酒。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啤酒原料和产品分析的NIR光谱检测法,一是低度啤酒的研制新方法。因为涉及工业专利和商业秘密,她不便介绍。
阎守和自1990年以后,又从事新的研究专题:用NIR和放射呼吸仪检测人的乳腺癌与非癌组织。与她合作的有3所大学、4位教授和一个病理检测研究站,而她是此项研究工作的发起人与核心人物。此项研究工作基本上包括3个部分:经典近红外光谱学,近代近红外光谱学,放射生化法。已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专著《用近红外光谱法和放射呼吸仪检测人的乳腺癌》业已在英国伦敦出版发行。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特别是女性)的健康意义至大。它能够比病理学家早许多时间发现癌变,从而使乳腺癌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大大增加存活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无疑是人类健康的福音。
阎守和先后在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了科研专著《速溶茶生物化学》(中文版)、《近红外光谱鉴别乳腺癌研究》(英文版);还出版了文学作品《雨丝阑珊处》《培养爱子成长的苦乐年华》。她还曾参与英国2002版5卷本《光谱学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由于婚姻离异,在儿子出国以前,阎守和在欧洲一直是孤身一人。为了科学研究事业,她尝遍了酸甜苦辣,付出了许许多多。有时难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前途渺渺待追索,谁与我,共斟酌?”不过,我们也由此看到,在阎守和博士娇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多么强大的精神——刚毅和坚韧!
阎守和博士的前夫也是北大学子,毕业后一起分配在上海工作。他们生育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征。朱征在上幼儿园时因有些毛病遭到歧视,状态越来越差。夫妻俩心里焦急,但因工作繁重,一时想不出良策来解决。于是送回江苏泰兴老家生活,指望环境改变会使儿子情况好转。哪知泰兴的教育与上海相差较大,朱征的功课越来越差,五、六年级都是上了两年。不仅周围的人瞧不起他,个人的自信心也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朱征还经常跟一些不上学的捣蛋孩子混在一起,私自从家里拿钱去“孝敬”他们。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朱征,回上海后当然找不到事做,只能呆在家中。想起儿子的未来,阎守和不寒而栗。如不采取“非常”措施,儿子就有可能一步步地游蕩、堕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她如果回来亲自教管他,就必需放弃自己在欧洲的科研事业。对外孙十分疼爱的姥姥最后拍板决定,让阎守和把儿子接到欧洲去,换一个环境来培养、教育他。于是经过阎守和的精心安排,朱征在16岁那年,只身一人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铁路,经莫斯科、柏林来到比利时。在布鲁塞尔,母子见面时激动之状不可言喻。儿子一个人第一次出远门,能平安地来到比利时,这也是能力啊!谁说他什么都不行?当母亲的对重塑爱子充满了自信。
要让儿子上学,头一个难关就是经费。阎守和自己每月的奖学金只有400美元,远远不够儿子上学的费用。为了儿子,她除了完成实验室工作以外,周末到中国餐馆去打工。既劳心又劳力,真把她累得够呛。但为了儿子,她还是咬牙坚持。
阎守和博士第一步先送儿子去学语言课。同时,给儿子布置家庭作业:每天用中、英、法三种文字写一篇日记。连续3个月获得好成绩,就带他出去旅游,以此作为奖励。两年之后,朱征不负母望,终于获得了语言学校中、高级班的结业证书。经过实践锻炼,朱征除了掌握中、英、法文以外,还通晓荷兰、西班牙和德国语言。
阎守和博士培养儿子的第二步,是送他去读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文学和哲学系。让儿子和自己同校,为的是更好地照看儿子。很幸运,她遇到了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的、心肠特别好的M教授。他把朱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指导、呵护。可惜朱征最后因平均成绩差1.58分,而未能拿到鲁汶大学的毕业文凭。在M教授的建议下,朱征转到比利时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改学旅游企业管理专业。
为了让儿子能保持比较轻松的心态,争取好的学习成绩,阎守和博士决定让儿子吃“偏饭”——让他为自己请一位家教,而由母亲来承担一切费用(每小时10美元)。朱征请来年龄比自己小的F硕士。两个年轻人本来在踢足球时就已经认识,现在成为师生关系,朱征一点儿也不感到有什么压力,相处得十分融洽。小老师很了解朱征的情况,特别是了解他的心理需求,于是特别注重帮助朱征树立自信心和向上的勇气。他对朱征说:“朱!你很聪明,你守球门守得那么棒,怎么会是傻瓜?”他把学校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加以归纳分类,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帮助朱征复习、巩固;并且反复让朱征进行模拟训练,教他在日后考试中如何沉着应对,正常发挥。经过一个暑期的补习,朱征学习果然大有进步。开学后,商品学课、计算机课、统计学课等的成绩均大幅度提升,原来不及格的课程在补考时竟全部过关。大学第4年,朱征毕业考试的成绩达到良好,终于获得了恩诺国立高等经济学院的毕业文凭。接着,获得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鲁汶大学体育运动中心接待员。
朱征工作很称职,很努力,于2001年、2002年两次被鲁汶大学体育学院评为最优秀接待员。昔日连初中都毕业不了的“调皮鬼”,如今怀揣高校文凭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他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特意为母亲买了一条金项链。而后每月领到工资,都会主动拿出1/4交给母亲;他每年都陪同母亲外出旅游一次,母子俩的足迹留在法国、希腊、土耳其、埃及……
看到儿子身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延续、发扬,阎守和博士至感欣慰,她说:“在欧洲闯荡,除了在科研上有些作为以外,最令我自豪的是,经过10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世界上所有母亲都想做、却很少能做到的事——我重新塑造了我的儿子!”
喜欢作诗的阎守和博士为此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感受:
漫漫母亲拼搏路,处处儿子成败关。
中外奋斗,上下求索。
尝遍世间苦辣辛酸,阅尽人间悲欢离合。
母子拼搏、历难、闯关写给谁看。
南柯梦里求知音,人间情场找慰藉。
远在天涯,近在身边。
笔者由于长期从事侨务和涉侨工作,认识了阎守和博士的胞弟、曾任山西大学教授和山西省侨联常委的阎守扶先生,获赠《阎宗临史学文集》一书;认识了阎守和在进山中学的校友张燕林等人,从而了解她在太原上学时的一些趣事;进而结识了阎守和博士。在山西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我当面对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并有幸接待她莅临寒舍做客,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
自信、健谈、思维敏捷、表达流畅,这是我与阎守和博士交谈得到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及她从事的科研工作,她更是兴趣浓郁,口若悬河。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对自己科研成果的珍惜,无不溢于言表。再与她深谈,就会发现她身上还具有一些文艺家的气质:言辞不乏形象生动,叙述研究过程,仿佛在讲述有趣的故事,眉飞色舞,竞能引人入胜。其间,还穿插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含意深刻,韵味悠长。
随着互相了解的深入,阎守和博士对故国的眷念和对家乡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阎守和博士不管身居何处,耳边总经常响起父亲那熟悉的声音:“爱国先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爱家乡先从了解家乡做起。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还懂得恭敬桑梓,社会主义的史学工作者不更应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吗?”“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是阎守和父亲阎宗临先生终生向子女们言传身教的箴言,也是他留给子女们的一笔“遗产”——这是比任何物质财富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提起山西,阎守和博士的亲切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她认为,山西虽然比南方沿海省份较为封闭、落后,但大有资源可供开发,历史上也大有经验可供借鉴。父亲在世时,曾说过一段话:“山西虽是内陆地区,但并不绝对闭塞:第一个去巴基斯坦、印度,取道海上返回中国的是晋时临汾人法显,著有《佛国记》;我国第一部欧洲游记,是清初平阳人樊守义的《身见录》。这些史迹,都值得研究啊!”对于父亲的看法,阎守和是深为赞同的。山西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最发达最富裕的省份之一。现在只要政策对头,局势稳定,万众一心,不懈努力,完全是可以重铸辉煌,再次崛起的。
从1992年起,阎守和博士就加入了比利时国籍。从法律上讲,她是比利时人,持比利时护照。但是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为了中国和山西的今天和明天,阎守和博士和父辈一样,是乐于奉献、不遗余力的。她经常来中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足迹遍布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煤化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她是山西大學的客座教授,山西大学又是她父亲后半生执教的学校,所以她对于事关山西大学发展的事情,自然是格外操心。为了促成山西大学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她奔波了两年,如今终于有了可喜的结果。
我曾经问她:“你知道《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里的主人公钱秀玲夫人吗?”她说:“当然知道!我们都亲切地叫她‘钱姑妈。不仅是我们华侨华人的骄傲,也是许许多多比利时人的骄傲!”
我又问她:“在欧洲这么多年,作为中国人,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她说: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作为在海外的中国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值得自豪的;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精神品格,这是值得自豪的;我们热爱和平,坚持正义,尽力推动中外友好,这也是值得自豪的;现在祖国日益昌盛强大,我们可以昂首挺胸做人,这更是值得自豪的!
应我的请求,阎守和博士吟诵了一首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郁金香1观荷兰花展有感》,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所有的郁金香都一起问我:
你喜欢我们中的那一个?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爱大自然创造的特色,
我爱你们每一个,
因为我有你们全部的品格。
你们的父母——根茎和叶,
用阳光、空气和水,
建造你们的特色。
我的父母,我的祖国,
用心血和汗水,
塑造了我的品格。
纯洁的心,诚挚的爱,
勤奋地学习、工作,
不停地奋斗、前进,
这勇气谁给我?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
阎守和博士,这个跻身于欧洲科学殿堂的三晋才女,她的胸膛里跳动的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作者林卫国与阎守和博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