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武威市凉州医院 心内科,甘肃 武威 733000)
心肌梗死发病率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1]。同时,心肌梗死经规范治疗后出院康复期间,受不良生活习惯及膳食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发生率较高,整体预后不佳,故应给予有效护理干预[2-3]。延续性护理为重要干预模式,可避免院外康复治疗期间护理干预发生脱节,确保患者出院后仍可获得专业护理及指导等,对促使疾病良好转归具有重要意义[4-5]。本研究选取我院心肌梗死患者92例,探讨延续性护理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心肌梗死患者92例(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依据建档顺序分为研究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53~79岁,平均(65.96±4.09)岁。研究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56~77岁,平均(66.03±3.93)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均衡可比(P>0.05)。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病情观察、遵医嘱用药、生活护理等,出院时常规给予出院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延续性护理,挑选经验丰富护理人员成立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通过电话或上门访视等形式开展延续性护理,内容包括:(1)膳食指导,向患者详细讲解科学、合理膳食结构对促使疾病良好转归的积极意义,叮嘱其日常饮食以鱼类、蔬菜、水果、五谷等食物为主,尽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取量;(2)用药指导,详细告知患者所用药物名称及服用方法、注意事项、药理作用、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反应等,讲解遵医嘱规范用药对保证疾病整体治疗疗效的重要性;(3)生活指导,定时叮嘱患者戒烟戒酒,并鼓励、协助患者适度参加有氧运动训练,并参照患者病情、机体状况选取合理训练项目及制定运动量;(4)心理干预,随访期间密切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尽量满足其心理生理需求,针对其抑郁、焦虑等情绪予以针对性疏导,讲解保持良好、乐观情绪状态对促使疾病良好转归的积极意义,同时可指导患者通过钓鱼、养花、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1)心绞痛发作情况。(2)护理工作满意度,自拟评估表,共10分,≥9分为非常满意,7~8分为满意,不足7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干预前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较干预前减少,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心绞痛发作情况()
表1 心绞痛发作情况()
研究组不满意3例、满意14例、非常满意29例,对照组不满意10例、满意16例、非常满意20例,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3.48 %高于对照组78.26 %(P<0.05)。
心肌梗死治疗较复杂,且出院后康复更是一个长期规律性治疗及护理过程,但多数患者均是住院期间在护理人员干预前提下,在饮食、用药、作息等方面具有良好自律性,但出院后则缺乏良好自我管理能力,以致心绞痛反复发作,不利于预后转归[6-7]。因此,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对保证患者预后极为重要[8]。传统护理认为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仅局限于院内,而延续性护理则将院内专业护理服务延伸至院外,采取一系列行动设计保证患者自医院至家庭均可获取连续性照护,利于确保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身心状态得到有效调节,并不断强化其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遵医意识[9-10]。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且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延续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长,利于加深患者对护理工作认可程度。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延续性护理利于心肌梗死病情恢复及稳定,可实现院内及出院后护理服务的无缝连接,保证患者出院后也可接受与院内同等的专业护理服务。同时,通过延续性护理,可使患者充分掌握所用药物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意识到规律用药、积极合理运动、健康膳食对促使疾病良好转归的重要意义,且能发挥家庭照顾者职能,不仅能为患者提供一定护理服务,还有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况,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综上所述,采取延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干预,可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且护理工作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