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凤翔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调查与研究①

2019-12-10 03:20颜金珊贺晓娟万智焱梁怡欣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水区凤翔互动性

颜金珊 贺晓娟 万智焱 梁怡欣

(海南大学林学院 海南海口570228)

湿地公园的兴起为旅游和科研活动提供了特殊的保护型区域[1],并因其本身具有环境保护属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到支持作用[2]。发达国家对于湿地公园研究十分重视[3],早在2005年,Turner[4]就提出,湿地公园为动植物提供较为良好的栖息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人对游憩活动场所的需求,实现一种和谐的共生理念。相对而言,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研究就比较滞后[3],虽然国内近年来通过对湿地公园互动规划的研究与探索,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结合利用做出了突破[5],但国内湿地公园的规划当前仍然存在文化缺位、主题突出性差、景观同质性强等情况[6],使得人与景观的互动只停留在表面。湿地公园景观应重视人与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互动景观更好地引入城市公共空间,充分关注人的心理需求,使人与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科技景观等更好地交融互动,提高游客在湿地公园中的体验活动和参与积极性[7-8]。

本文以“自然性”、“以人为本”、“交互性”作为出发点,将凤翔湿地公园使用者的行为活动、感官体验、真实评价和场所功能与特征,如地质、水文、气候、植物以及场所人文挖掘等作为主要调研内容,考察公园互动性景观如何呈现。其中自然性的深刻含义为:在满足场地特有因素,如地质因素、气候和水文因素以及植物因素的条件下,设计师应通过各种设计手法让自然成为互动性之间的主角,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并发生一系列活动;“以人为本”强调重视湿地公园使用主体——“人”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感,以及舒适感的满足;交互性设计作为人与自然互动性设计中的核心要点,要求从知觉、行为、情感交互3个方面去考虑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性[9]。以湿地公园的景观互动性为切入点,对海南省海口凤翔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总结,收集整理公园内互动性景观的使用反馈,提炼人与自然互动性的景观营造手法,并提出互动性景观设计优化建议,可以为城市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海口凤翔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美舍河治理的5个生态修复示范段之一,对于推进美舍河行洪排涝和海口“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海口市申报和评定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起着关键作用[10-11]。在运用场地原有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凤翔湿地公园营建了草坪区、儿童区、梯田区、河道滨水区等丰富且多层次的空间,将自然美、生态美引入城市,调动游人视、听、嗅、触等多感官的参与体验。

1.2 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一部分内容为使用者的背景调查,包括客源(周边居民、岛内游客或者岛外游客)、年龄结构、职业背景等;另一部分内容为使用者对于凤翔湿地公园的使用评价,尤其以市民对公园的整体满意度、互动性体验为主要内容。行为观察主要是对公园主要功能区内使用者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按不同时间段、不同年龄群体及公园内不同场所特征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其中的关联性,探寻不同年龄群体与景观互动的不同方式及公园最受欢迎区域的场所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与场所自然景观互动的体现

公园因地制宜设置了入口草坪区、儿童娱乐区、空中栈道区、梯田净化湿地区和滨水河道区等,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游人的多样行为需求。

2.1.1 入口草坪区

采用大比例的空间尺度,用野生草带模糊、粗放性的处理场所边界,展示了自然中的开放、原始和天然。草坪区视野开阔,微风习习,儿童尽情地追逐、玩耍、嬉戏,成人则驻足聊天,亦或亲子活动放风筝、打球、健身等,更有甚者赤足感受草坪的柔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多感官的体验自然元素,是一个各年龄段群体偏爱、自然度高、人与自然互动性强的场所。见图1、2。

图1 入口草坪区儿童活动

图2 入口草坪区开阔的草坪

2.1.2 空中栈道

白色简约的空中栈道结合地势高差,将游人从城市道路空间引入公园内部,游人步入其中,既能高空俯视场所景观元素的线条感,又能触手可及沿线绿植的冠层区,近距离观察不同植物的叶脉纹理,感知菩提和榕树叶片随风摆动发出的声响效果,给人带来更多关于热带风情的想象,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交响曲。见图3、4。

图3 空中栈道

图4 空中栈道儿童互动

2.1.3 梯田区

占地14 000m2的8级人工梯田净化湿地位于公园东南侧的坡地上,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梯田人工湿地,具有生物净化,降解污染物的生态作用,处理后的污水、雨水,都成为美舍河的景观补水。火山岩围成的石笼搭建高低不等的梯段台地,内部种植有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粉美人蕉(Canna glauca)、纸莎草(Cyperus papyru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等水生植物。游人穿过绿化隔离区眼前豁然开朗,拾级而下,既能结合标示牌上的微信扫码了解不同植被净化水体的生态功能,达到科普教育意义,参与到捕鱼等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中(图5-A、5-B),又能观赏到常绿乔木层下高低错落、色彩缤纷、肌理不同的花海群体景观(图6-A、6-B),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印象深刻。

图5-A 梯田区捕鱼活动

图5-B 梯田区捕鱼活动

图6-A 梯田区景观

图6-B 梯田区景观

2.1.4 儿童区

临近入口区,蜿蜒起伏的橙色“山丘”在周围绿树掩映下十分突出(图7),配上沙池成为可塑性高的儿童活动区,吸引低龄儿童玩耍。周边自然野花野草围合,儿童在沙池中切身体会自然元素(图8),自由发挥着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7 儿童区鸟瞰

2.1.5 河道滨水区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沿着河道打造了浅滩和树岛,重建河流周边的湿地和灰色堤岸,恢复红树林生境[10]。浅滩上种植的芦苇对鸟类特别是白鹭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树岛上种植有红树苗木、槟榔(Areca catechu)等(图9),目前已有鸟儿栖息[12]。河岸边隔段放置坐凳(图10),满足游客驻足休憩、聊天的需求,欣赏开阔的水面、水鸟涉禽之景,倾听鸟虫蝉鸣的自然声响,又能体察他人垂钓、慢跑的休闲健康活动方式,水清岸绿、白鹭归巢、群鱼畅游,人与自然、人与人间和谐共处,充满野趣,重现了美舍河记忆中原有的闲适模样。

图8 儿童区活动

图9 河道滨水区红树林生境

图10-A 河道滨水区

图10-B 河道滨水区

凤翔湿地公园各主要功能区在人与自然景观互动性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入口草坪区、河道滨水区等采用大量的开阔比例尺度,视域广,使人体味自然中的开放、原始,促使产生一系列多样的自然性互动行为。高于河岸滨水区的8级梯田区,利用高低层次的变化,游客在不同尺度空间中穿梭,或郁闭或开敞,或高或低,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并能吸引其他区域的人群,促进人群之间看与被看的互动交流。栈道区用接近植物冠层的高度提供人与自然植物近距离的体验机会,而且起伏的栈道与地面的微地形呼应,立面使君子等植物垂直绿化作为过渡,形成高低错落的多变空间层次,为游客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选择。另外,在各功能区的景观体验中都注重挖掘游人多重感官的体验,使城市景观更为感知化[13],强化人与自然元素的知觉交互。见表1、图11。

图11 凤翔湿地公园感官体验统计图

表1 凤翔湿地公园感官体验统计表

2.2 人与地方文脉景观互动的欠缺

人与地方文脉景观主要体现为具有较为密集的文化语言、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起到文化宣传作用的空间,主要以文化图腾、文化景观、文化建筑等方式呈现[14]。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中植物景观多为人工配置的园林景观树种,采用椰子(Cocos nucifera)、水黄皮 (Pongamiapinnata)、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秋茄树(Kandelia candel)等本土植被作为基调树种,但乡土树种的种类和使用量还不够丰富,热带风情体现不够突出;公共梯田挡土墙、石笼、入口处的公共厕所及在建的湿地博物馆虽有地方材料——火山岩的应用,但特色不鲜明。整个公园对于本土文化元素及特征的提炼和融入明显不够,地域文化氛围的渲染有所缺失,难以深入到景观与游客之间的情感交互层,不能带来很强的场所归属感,公园的互动性体验大打折扣。2.3 基础设施不完善对景观互动的负面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我们发现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中基础设施的设置对于游客环境满意度的评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图12)。

正如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阐释的,人们在进行室外游憩活动时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领域意识,领域的大小与游憩行为息息相关,因而在游憩设施、铺装,空间形态、大小尺度的安排上都应对环境的尺度需求及人的状态进行布置[15]。“以人为本”原则下凤翔湿地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基本的休憩、观景、散步休闲等功能,但安全性、便捷性、交往性、舒适性等仍有待提高。其中,对照明、厕所、座椅等基础设施表示不满意的游客占受访游客的21.17%。夜晚梯田区的照明较弱,给夜间游客的正常通行及与自然的互动带来了巨大的干扰;儿童沙坑区缺少防虫蛇等安全设计;园区内安全岗亭的设置、安全巡逻过少。其次,公园梯田区和河道滨水区部分区域存在断头路的现象,整个园区缺少健身器械、公厕、小卖部、饮水机等基础便民设施。遮阴避雨的休憩建筑空间也存在过少的问题,人群间的交流变得局限,舒适性得不到保证。见图13~15。

图13 夜晚照明较弱

图14 儿童区缺少遮阴、防虫蛇设计

图15 梯田区断头路现象

配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作为最基础因素,分别从游客心理体验、游客与自然的互动体验、人群交往方式等方面直接影响到整个园区的互动效果。见图16。

3 建议

互动性景观营造是时代变迁以及使用者行为得到重视的产物,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针对“五感”、“植物配置”、“地方文脉”得出了互动性景观策略,但关于湿地公园中人与自然、基础设施的完备对于互动性景观的影响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以影响互动性景观营造的因素作为突破口,通过对凤翔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全面的调研与分析,总结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地方文脉的挖掘、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互动性景观营造的影响,为未来的互动性景观理论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城市与景观的和谐共生。

针对上文提及的凤翔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优化意见:

(1) 营造多个自然的趣味性空间,适当引入芳香植物,进一步丰富“自然性”的含义,强化嗅觉,完善多感官的体验,营造舒适的私密性强的休闲环境,并配合海口的气候特点延展游客夜间的游园活动。

图16 基础设施建设对互动效果影响

(2) 凝练提取本土文化特征,进行文脉主题的重新塑造。发掘海口市历史文化底蕴,梳理脉络,进而探寻海口人与美舍河的乡愁记忆,串联南洋文化、海南本土文化,让海口文化的“根”和灵魂得以延续,优化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定期举办文化手工坊、湿地植物解说员等主题活动,引入更加丰富的参与性体验,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基地,既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伦理智慧,又能在自然的美感中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使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16]。

(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保证人基本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交往性的需求。如园区的照明设计,使夜晚园区灯光满足行人的基本需求且不对动植物的生境造成过多干扰;并在重要节点处设计综合性服务站,有小卖部、公厕、凉亭等,遮阳避雨,方便游人,给人群的互动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

致谢感谢此次调研实践活动中吴庆书教授的悉心指导及经费上的支持,小组成员刘飞麟、孙辉同学对本论文调研做出的贡献,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水区凤翔互动性
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研究
沙水区的特色活动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凤翔探索“提醒制”
长春伊通河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物”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