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陈娟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社会大众对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已转变成城市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要素。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主要目的在于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及空间体验,如何建立起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如何利用现有水体资源、开发潜在资源,营造兼具功能性、美观性的滨水景观风貌,无不是广大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唯有倡导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可持续设计,追求城市滨水区景观环境的和谐发展,构建滨水区景观与周边自然空间、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方可在赢得人们观感认同的同时,经受自然的考验,进一步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本关于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理论著作,对现代滨水景观的研究范围、设计要素、美学意境、生态理念、海绵城市理论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精选了国内外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加以分析。现结合该书,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进行探索研究。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介绍了滨海景观(滨海景观视角下海岸相关内容、滨海景观的范围界定等)、滨河景观(滨水景观视角下河流基本知识、影响滨河景观规划设计的河流要素等)、滨湖景观(滨湖景观定义与分类、湖泊及滨湖景观面临的问题)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导则,介绍了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要点(活动多样性、场地可达性)、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绿色基础设施、低成本原则)等相关内容。第三部分案例解析,介绍了梦泽湖水生态系统规划设计(项目缘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湖北咸宁城市防洪排涝建设方案(项目背景研究、项目总体设计等)等相关内容。该书强调尊重滨水景观的地域性和使用人群的差异性,意在提供较为全面的且具有普适性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要点、热点与理念,以期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能够因地制宜地寻找设计切入点,解决当下人们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供从事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学习。
结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而言,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指的是以水为主题,对环境的一系列功能、精神价值、生态意义等开展的营建性活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整座城市的形象、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生活质量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聯系。人类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首先,在与社会的联系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休闲旅游、户外活动等的发展力度,社会大众对开放空间的消费不断上升。由于滨水区景观与水源相临近,人类又有亲水的天性,使得滨水区景观成为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次,在与经济的联系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路交通运输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此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开发利用。再次,在与文化的联系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加大了对国家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精神层面的需求,城市滨水区景观开发利用即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体现。最后,在与环境的联系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各国大力发展工业的影响,城市滨水区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形势,近年来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各国政府、民众不断提高了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步将原来的工业园区转移至城市远郊,并加大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开发力度。
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设计人员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从而设计出的景观也有差异。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开发力度,并收获了一定的开发成效,然而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治理方式过于简单。一些城市对其滨水区景观设计仅限于河道清理修缮、绿化种植等方面,而没有切实对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城市服务功能等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设计内容人文性不足。一些城市对其滨水区景观所开展的设计太过于追求人工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景观的功能性,但也让滨水区与城市之间、滨水区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变得不再那么密切。再次,设计形式趋于雷同。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普遍表现出地域特色的不足,实际设计中通常是相互借鉴、模仿,进而造成不同城市滨水区景观趋于雷同。
正如《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所提到,滨水区是城市中至关重要的生态空间,是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需求的生活空间。开展好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工作,不仅可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还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开展好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工作,通常应秉承下述几项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城市滨水区在城市中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一环,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换言之,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座城市的景观效果呈现。由此要求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应注重建立起与城市公共空间、交通系统等相关城市要素的协调关系。同时,景观综合性也是城市滨水区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因为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并不是各项景观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是对景观的可观性、系统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便需要建立起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相互间的紧密联系,依托空间上的衔接,营造出既满足综合性又有独特魅力的空间环境。二是特色性原则。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应注重打造个性鲜明、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特色性原则,就是应注重彰显当地文化,结合城市实际情况、景观受众群体等开展具体设计。《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我们分享了大量典型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这些滨水区规划设计无不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在规划设计中依托与该地区经济、文化等相契合的设计方案,以实现对地方独有文化内涵、景观风貌等的有效展现。三是循序渐进原则。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受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为此应当秉承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也可以从不同方位、层面着手,既是宏观层面的整体规划设计,又是微观层面的水体景观艺术设计等。
鉴于现阶段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秉承综合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基于对《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的通览,在开展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中应结合城市滨水区实情,展现城市特色,加强城市滨水区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有效结合,推进历史景观与现有景观的有机融合。第一,结合城市滨水区实情,展现城市特色。在开展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中,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注重融入地方景观特色,在尽可能不改变原有滨水区水道及面积、满足人们多元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自然景观与城市特色的协调关系。与此同时,保护滨水自然形态是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其中植物景观是城市滨水区必不可少的景观。为此,应结合城市滨水区特征,营造富有层次、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城市滨水区景观是服务城市居民的,因而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渗透地方特色资源及各式各样的地域文化,这样不仅可实现对城市形象的良好塑造,还可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比如,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沿线可设立景观标志,宣传推广地域文化,提升人们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认知水平。综上所述,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城市历史、环境的深入研究,推進对城市历史文化、自然地理资源等的优化整合,切实打造富有城市特色的滨水区景观风貌。第二,加强城市滨水区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有效结合。在保证城市滨水区景观实用性的基础上,应加强实现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多元功能。比如,一些城市滨水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密集,而相关景观设施、休闲娱乐场所则相对不足,传统的水运码头等历史文化遗迹已不复存在,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城市滨水区开发中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为此,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应加强城市滨水区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有效结合,加大对滨水区文物的保护力度,推进滨水区文物的联合管理,依托现场呈现及感受滨水区空间设计,融入现代城市元素,提升滨水区景观活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城市滨水区空间,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第三,推进历史景观与现有景观的有机融合。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艺术设计中,应提高对滨水区周边历史景观、现有景观价值的认识。应当立足于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层面,全面考虑城市滨水区的历史传统及文化特征,采用继承、发展的方式,打造多元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同时,应秉承综合性原则,依托滨水区景观设计推进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有机融合。在继承城市历史文脉特色过程中,一方面应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将历史遗址作为建筑元素,另一方面还应将文化遗址作为历史载体,提升人们的认同度及感知力,将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成为人类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处的城市休闲场所。
总而言之,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注重发挥生态效益,做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实现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
作者简介:
刘涛(1979—),男,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陈娟娟(1981—),女,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