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极易出现于糖尿病、肥胖、饮酒、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人群中的疾病,具有非常复杂的发病机制,可因血液动力学、血液及血管的异常导致大脑动脉发生堵塞和狭窄。患者一般在睡眠或安静休息时突然起病,往往表现有耳鸣、眩晕、头痛、半身不遂、恶心呕吐、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多种现象,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快速出现昏迷不醒的问题,对于患者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极大,故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早期运动训练也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1,2]。本次主要研究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上应用早期运动训练、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本次选取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至我院接受诊疗,入选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或CT等)被证实;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中相关的诊断标准相符[3]。剔除标准:不愿参与和配合研究;长时间服用促智药物、精神病药物、镇静剂等;具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脑肿瘤、脑外伤、脑出血和其他脑部病变史;研究药物过敏者。依照住院日期的单双号将82例患者均匀分成测验组与参照组,其中,测验组:男、女比例24:17;年龄(43.5~78.5)岁,平均(64.57±5.25)岁;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各10例、11例、7例、13例。参照组:男、女比例25:16;年龄43.5~78.5岁,平均(64.53±5.29)岁;基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各9例、11例、10例、10例。2组患者在基础疾病、年龄与性别构成等基线资料上对比,区别不显著(P>0.05)。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其常规治疗,给予其将降糖、降压、营养神经、循环改善、调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凝聚等措施进行常规治疗。参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早期运动训练,待患儿发病72h内,且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和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依据神经促通技术对患者进行训练,主要对其进行肢体体位摆放、肢体平衡运动、肢体移动运动、肢体关节训练及床上桥式运动等训练,每日训练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并每日至少训练3d,最多训练6d,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若患者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及时停止调整。测试组在常规治疗和早期运动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丁苯酞软胶囊(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联合治疗,每次给予患者0.2g口服治疗,每日早中晚各一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7d为1疗效。
1.3 观察指标①对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IL-10含量予以评价,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②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予以评价,分别借助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予以测评,其满分各为100分、42分,其中,Barthel指数涵盖10项内容(如进食、如厕、洗澡、穿衣、行走、修饰等),NIHSS评分涵盖11项内容(如上、下肢运动、视野、语言、面瘫、凝视、感觉、意识水平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各自得分均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若差异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IL-10含量2组治疗前的TNF-α、IL-10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验组治疗后的TNF-α含量显著低于参照组,IL-10含量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2组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验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急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为老年人,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逐渐加剧,该疾病的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临床极为重视该疾病的治疗干预。有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导致缺血后脑损伤的一个关键病理过程为炎症瀑布反应,适当地对炎症反应进行调控,可使得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组织损伤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4]。
表1 对比2 清TNF-α、IL-10含量(±S)Tab 1 the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erum TNF-α, IL - 10 content±S)
组别 例数 TNF-α(Pg/mL) IL-10(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41 50.13±9.42 31.62±5.87 15.28±4.11 39.47±6.89测验组 41 50.24±9.63 22.25±5.54 15.37±4.24 52.68±7.05 t值 — 0.02 3.06 0.04 3.65 P值 — >0.05 <0.05 >0.05 <0.05
在脑缺血后炎症反应中,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极大,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等,其中,TNF-α是一种能够对应急蛋白分泌进行刺激的致炎性细胞因子,其主要通过Thl细胞产生,可对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增加,对其他细胞黏附分子和前炎性细胞因子等的表达予以诱导,使炎症级联“瀑布样”反应得到放大,在急性脑梗死后,TNF-α会显著表达,从而使得脑组织炎症损伤加重,持续恶化患者的神经功能[5]。而IL-10是一种能够对炎性反应进行抑制的细胞因子,主要通过Th2细胞产生,通过激活ERK、STAT3、P13k/Akt等有关信号通路,使得核转录刺激因子NF-JcB等的表达加强,随后对炎性因子[如TNF-a、白介素-8(interleukin 8,IL-8)、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等]的表达多种机制产生抑制,以此起到抗炎作用[6]。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早期运动训练可对其的血清TNF-α、IL-10含量进行观察,可使得其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这主要是因为早期运动训练具有一定的调节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早期运动训练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机体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观察,可通过运动训练对其脑缺血周边的微环境进行观察,使得其神经再生和血管再生得到促进,并对其的细胞凋亡进程进行抑制,从而使得其炎症反应得到改善,通过对患者的血清IL-10含量提升,对其的血清TNF-α进行抑制,促进其康复进程[7,8]。虽然给予患者早期运动训练可一定程度上对其血清炎症因子进行改善,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而需要联合其他方式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增强,更好地改善其血清炎症因子,对其神经损伤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改善。
朱祖建[9]在研究中表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运动训练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可使IL-10含量得到有效增加,促进TNF-α显著表达的抑制,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提升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本次研究中,相比参照组,测验组治疗后的TNF-α含量、NIHSS评分显著更低,IL-10含量、Barthel指数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运动训练、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应用的效果突出。许向荣[10]在研究表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运动训练,可对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患者日常行为能力的提升,或许是与细胞凋亡抑制、神经和血管再生促进、脑缺血周边区微环改善等有关。尹楠等人[11]在研究中表明,丁苯酞软胶囊能够对脑梗死面积进行缩小,促进脑水肿的减轻,使得脑代谢得到改善,对神经细胞凋亡产生抑制,具有良好的抗脑缺血损伤的效果,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多个病理过程进行阻断。丁苯酞软胶囊主要成分为丁苯酞,这一成分属于人工合成的消旋体,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其具有良好地改善中枢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据有关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可由多个病理作用导致发病。将丁苯酞软胶囊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其可发挥其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对患者缺血脑区的血流量和微循环进行改善,从而使得患者的梗死面积变少,对其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抑制,并可发挥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氧自由基的作用,对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改善。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将丁苯酞软胶囊与早期运动训练联合运用,可对IL-10的表达进行显著促进,使TNF-α的表达得到显著降低,使得Thl/Th2间的平衡得到重建,促进轻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减轻,以此对大脑进行保护。
因而,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上,早期运动训练、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应用的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