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建议通过创设操作情境体验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展趣味游戏体验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教学活动体验新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入探究活动体验学习,强化学书的主体意识;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用数学”,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等途径,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29-02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教学,生硬地为学生讲解、灌输知识要点,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忆、接收这些知识点,没有真正地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没有深入地反思,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学习,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验、感受、内化数学新知,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智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一、创设操作情境体验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考量的。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巧妙地创设一种体验学习的情境,给学生創造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好的认识,在课堂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体验情境。首先,教师提供橡皮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地动手操作、探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识到圆柱体的上下底面都是圆形,而且完全相同。另外,也有学生先用橡皮泥制作成了一个长方形,然后将这个长方形慢慢地卷起来,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圆柱体。至此,学生初步发现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体的高。这样,学生得出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求法。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圆柱体体积的求法。学生就在这样的趣味情境中主动操作、探究,进而对圆柱体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
二、开展趣味游戏体验学习,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游戏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数学知识内容本身就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适时地引入一些趣味游戏,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新知、探究新知。
例如,在教学“倍数”中有关“2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伊始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字老师都能立即告诉你们这一数字是不是2的倍数。”在教师说完后,有学生给出数字“298”,教师立即回答是“2的倍数”。学生带着质疑的心态计算验证,发现确实是2的倍数。此时,马上有学生说出另一个数字“9827832”,教师也立即回答是“2的倍数”。学生非常惊讶,同时也满脸疑问:这么大的一个数字,老师怎么能够迅速地给出结果呢?带着疑问,学生主动地展开探究,通过计算验证得知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随后,师生又进行了几轮这样的游戏,并且让学生惊讶的是每一次老师都能快速地给出准确的答案。这时,有学生思考;是不是2的倍数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而此时,教师引出有关“2的倍数”的知识内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其中,积极探寻其中的奥秘,想要变得和老师一样能够快速地得出结果。随后,师生进入了探寻这些数据背后存在的共同特征的过程。
三、组织教学活动体验新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学,用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新知,并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后,在课堂中组织教学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首先教师给出活动内容:“有4个相同的长方体盒子,长4厘米、宽2厘米、高6厘米,现将这4个长方体盒子包装在一起,请你帮忙设计一个包装方案,并求出最后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之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这时,有学生试着将这四个长方体叠放在一起,发现构成了一个新的长方体,而其包装纸的大小恰好是这一新长方体的表面积。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结果,找到这一新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依据在课上探究出的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求出最后的结果。在这样的活动引导下,学生发现有多种包装方案,并且发现将每个长方体的最大面靠在一起,这样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引入探究活动体验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在一味地讲解内容,解答问题,学生没有亲历知识体验学习的机会,也体验不到数学的魅力,他们只是机械、短暂地记住了某些内容,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数学奥秘的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大小关系时,并没有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分析,教师提供了多张不同长度的小纸条,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这一探究情境中。这时,有一位学生从中任意地选取了三张小纸条,想要将其拼成一个三角形,但意外的是无论怎么摆放这三张小纸条都不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于是,学生意识到三角形的三条边应该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并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该生将这三张小纸条的长度记录下来,然后又找了多组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能够拼成三角形的数据,也有不能够拼成三角形的数据。最后观察思考、分析这些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学生就这样主动地探究、思考,对三角形三条边的知识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很好地加深了记忆。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用数学”,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实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道学生非常熟悉的数学问题:小明拿着100元钱去超市买水果,其中苹果3.3元每斤,香蕉2.6元每斤,小明买了2斤苹果和3斤香蕉,他应该怎么付钱呢?售货员会找回多少钱呢?学生对这种问题非常熟悉,于是都非常主动地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发现,这一问题可以利用课堂上所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于是,学生试着根据题中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3.3×2=6.6(元)、2.6×3=7.8(元),最后计算得出一共花费了6.6+7.8=14.4(元)。如果小明递给售货员100元,那么售货员应找回100-14.4=85.6(元)。学生在完成这一问题后,很好地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打破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促使学生进行体验学习,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魅力数学课堂。
作者简介:汤干飞(1976— ),女,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2016~2017年度被评为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