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倾听在课堂中的道德意蕴及其实现策略

2019-12-09 02:00余孟孟
中国德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课桌关怀道德

摘    要:目前,课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师“失聪”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教学道德性缺失的集中体现。基于对课堂中教师“失聪”现象的分析,发现倾听在课堂教学中有丰富的道德意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明确教师倾听的重要意义,探析教师倾听在课堂中的实现策略,以期为中小学教师对课堂倾听环节的把握,提供有效借鉴。

关 键 词:教师倾听;道德意蕴;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余孟孟,《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主任

当前,在对传统课堂教学诸多弊端反思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从而发现了倾听的价值并将其置于重要位置。据日本学者佐藤学观察,席卷全球课堂的“宁静的革命”正在发生,它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点,其核心就是倾听,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应是相互倾听的关系。在这种理念引导下,人们围绕教师倾听已经作了不少研究,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这些成果却鲜有从课堂的道德性方面探讨教师倾听的,也对教师倾听的道德意蕴认识不足。其实,在课堂中,倾听与道德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教师倾听就没有课堂的道德性。

一、教师“失聪”:课堂道德性缺失的集中体现

“道德是课堂上空飘扬的旗帜……真正的善或善的理念,比知识和真理还要珍贵”[1]。然而,目前很多课堂上却呈现出了道德缺失、不道德、反道德的特点。有人对这种课堂作了这样的描述:“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默默无语;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不良表现冷嘲热讽,滥用语言暴力”[2]。可以看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倾听意识淡漠,在课堂中常常处于“失聪”状态。

已有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失聪”现象的研究,虽然分类和表述各有不同,但主要表现为如下四种类型:一是选择倾听,是指教师从自身需要出发,有意识地选择倾听部分学生的言说,特别是那些语言表达流畅、与正确答案符合或接近的学生的言说,以保证教学进度顺利进行。二是中断倾听,是指当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不够清晰或不符合教师期待的声音时,教师以强制性命令或者冷漠的态度中止学生的表达。三是虚假倾听,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虽然呈现出倾听的姿态,但是并未真正将学生的言说“听进去”,对自己的言行没有任何影响,也对学生的言说没有实质性的回应。四是错误倾听,是指教师从自己的固有观念出发,对于学生言说的内涵和实质未能准确把握。

教师“失聪”的各种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着课堂教学的道德性。选择倾听意味着学生在遭遇不同的对待,有些学生被倾听的需求可以满足,而另一些学生被倾听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教师通过自己的倾听行为潜在地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损害了课堂中的平等精神。中断倾听暴露了教师“强权主义”的施教风格,限制了学生在教育场域中的思想自由。虚假倾听表现出的表面姿态很容易被学生所识破,表演出来的关怀是学生难以接受的。错误倾听不仅暴露出教师的倾听能力问题,还暴露出教师固执己见、偏听偏信、缺乏开放性的一面。

由此可见,教师“失聪”和课堂中的不平等、冷漠、控制、固执、虚伪、拒绝等联系在一起,即和不道德、反道德联系在一起。教师“失聪”是课堂教学道德性缺失的集中体现。

二、教师倾听:课堂教学的道德意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師倾听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它主要表现为:平等的精神、尊重的品格、关怀的态度。

(一)平等的精神

教师倾听学生,一方面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把自己和学生平等对待。在课堂中,学生应该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需求,学生和教师同样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课堂中除了教师的声音之外,还应该有学生的声音,但是如果学生的声音只是流于形式,只是教师为了显示课堂民主的一种手段,那么师生之间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以,学生的声音需要被教师真正倾听到,并得到回应。另一方面,教师倾听学生意味着对学生的无差别倾听,平等对待学生。真正的教师倾听在学生之间是不会厚此薄彼的,不仅会对“好的发言”内容给予积极肯定,而且会对“差的发言”内容给予尊重和引导。总之,所有学生的课堂发言都应得到尊重、信赖和积极的期待。

(二)尊重的品格

教师倾听学生,意味着学生被尊重和重视,有利于自尊和自信的建立。“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和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或欲望。”[3]这种被尊重的需要和欲望常常表现为被倾听的需要。学生被教师倾听的重要前提是教师把学生“当回事”,认识到学生表达的权利不可侵犯、表达的姿态值得尊重、表达的内容值得重视。在课堂上,经常被教师倾听的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自信的情感,会使自己觉得在班级中有归属感。有教育研究者发现:经常被倾听的学生在学校生病或受伤,会毫不犹豫地、自信地向老师求助;相反,同样的情况发生,不被倾听的孩子往往表现出退缩、惊慌,不敢寻求帮助。

(三)关怀的态度

教师倾听学生是对学生关怀的一种集中体现。关怀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在意和上心,是一种爱的情感和表现形式。母亲最易于对子女产生关怀的情感。而教师也“常把学生称为孩子,意味着‘教师—母亲在职业身份同构性上的一种集体无意识”[4]。所以,教师对学生很容易产生关怀的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在整个课堂当中。然而,关怀并不仅是用语言去询问、劝导、安慰,更体现为一种真诚的倾听。有时候,教师什么都不用说,只要真诚地倾听学生,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因为“一旦倾听发生,倾听者便已经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对方的世界之中,此时倾听者根本无力制止其关怀对方的冲动和欲求”[5]。

三、教师倾听在课堂中的实现策略

如上所述,教师倾听对于课堂道德性的建设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那么,教师倾听在课堂中如何实现呢?我们从课堂物理空间设置、课堂规范制定、教师角色重塑三个方面出发,对课堂中教师倾听的实现策略作如下探讨。

(一)设置有利于教师倾听的课堂物理空间

传统课堂物理空间的设置,常常是“课桌椅面向黑板和讲台排成行列,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讲解,教师提问学生作答”[6]。在这种课堂空间里,学生肩并肩,眼睛统一朝向讲台和黑板的方向。这种空间设置,便于“教师俯视与监督全班学生,调节课堂气氛并控制学生的行为”[7],但却非常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也不利于学生彼此之间的倾听。

课堂物理空间的设置主要是处理三种关系,即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包括讲台与黑板、黑板与课桌、课桌与课桌、课桌与椅子等;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学生与讲台、学生与课桌、学生与学习资料、教师与课桌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同时,物与物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课堂物理空间的设置要有利于教师倾听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倾听,首先就要在物与物的关系上着手。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变黑板和讲台的核心位置,改变传统的课桌椅大小、形状以及摆放方式。其实,“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多种样态的教室空间改革与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比如小组合作教学中的椭圆型课桌、梯形课桌、六边形课桌等”[8],这些新的多样化的课桌形式不仅方便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更方便了教师走进小组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和心声。

(二)制定教师倾听的相关课堂规范

传统的课堂规范,主要保障的是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掌握,要求学生对教师单方面的倾听,而对于教师倾听学生却几乎没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北京某中学就有一些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规范。针对教师的课堂规范有:教学活动有明确的目标,重点、难点要突出;每节课要有课堂小结,按时下课;语言要和蔼亲切,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要讲普通话。针对学生的课堂规范有: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要先举手,教师点名后才能发言,不要随意插话打断教师上课,发言完毕后即自动坐下。上课时不能搞小动作、说闲话,不得吃东西等。

从目前来看,还很少有学校把教师倾听学生的要求纳入课堂规范中,但是已经有一些教师开始注意到倾听的重要价值并在课堂中设置了关于倾听的规范。比如,有位教师就在课堂中给学生设定了这样一些倾听规范:倾听他人发言,不做、不想无关的事;相互交流要有礼貌,轻言细语,不影响他人;个人在集体中发言,声音响亮;别人发表意见时不插嘴,等说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时不重复他人说法,表达自己的见解;伙伴之间学会示范、合作、求助、评价,虚心接受他人不同见解,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还有研究者概括出了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倾听的三种方法[9]:一是明确倾听任务,比如听优点、听缺点、听异同;二是细化倾听要求,即对学生倾听的内容进行具体化、明确化;三是开展倾听讨论,组织学生对听到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倾听规范,教师首先要做到,否则便无法对学生的倾听效果进行反馈;要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教师也要首先能够掌握,否则也无法真正教给学生。因此,将教师倾听作为课堂常规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重塑教师倾听者角色

在传统课堂当中,教师的角色常常被定位为言说者、表演者、输出者,而学生相应地被定位为倾听者、观看者、接受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认为是一种无力、被动的容器,等待教师灌输。在这种角色设定中,教师与学生是前者输出、后者接收,前者言说、后者倾听的单向关系。

其实,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不仅是启发学生的大师,同时也是倾听学生的典范。孔子的教育活动大部分都是在与弟子的对话当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和倾听弟子,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启发。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教育上以其“产婆术”闻名,其实“产婆术”更多的是一种倾听艺术。它不是直接把答案和观点告诉对方,而是先通过倾听了解对方观点中的漏洞和矛盾,从而有针对性地发问,让对方逐渐陷入思想困境,最终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作为倾听者的角色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影响深远。

教师作为倾听者的角色一旦确立,就应该在课堂中保持一种倾听状态,主要包括倾听意识和倾听行为。所谓倾听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各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人或者观点的一种主观意愿,其实质是一种开放的心态”。[10]那么,教师的倾听意识就是教师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始终有倾听学生的意愿、需求、态度和倾向。所谓倾听行为,就是在倾听意识驱动下的具有强烈倾听意涵的外在行为方式。倾听行为不只关乎耳朵,还包括目光注视、身体前倾等。就是说,真正高效的倾听是借助于倾听者的多感官行为来实现的,包括视觉、触觉、方向感觉等。“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理智投入的态度的时候,它并不局限于耳朵或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我们由此会拥有倾听的眼睛、倾听的身体。”[11]那么,教师的倾听行为就是一种全身心的生命参与行为。

总之,教师倾听具有非常丰富的道德意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的道德品质。然而,我们强调教师倾听,并不是一味要求教师单向倾听,而是以教师倾听为抓手和范例,使课堂成为一种相互倾听着的课堂,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倾听习惯、形成倾听素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道德,课堂上空的一面旗帜[J].课程教育研究,2012(1):79.

[2]宋晔.呼唤有温度的道德课堂[J].中国德育,2017(14):9-10.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

[4]高晓文,于伟.教师情感劳动初探[J].教育研究,2018(3):94-102.

[5]周杰.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J].全球教育展望,2014(9):51-58.

[6]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7]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

[8]熊和平,王硕.教室空间的建构及其对課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7(Z2):25-30.

[9]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25-130.

[10]宋立华.解释学视域下教师的倾听意识及其萌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6-8.

[11]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3-134.

责任编辑︱张楚然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xueshu@163.com

猜你喜欢
课桌关怀道德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课桌上的小闹钟
换课桌
选课桌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多角度想问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