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姗
摘 要:高职学生校外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学生校外实习还存在实习企业热情不高、学生的主动性不强、校外实习趋于形式化、校外实习师资队伍有待提高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创新校外实习模式,还可以从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习机制、创新校外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校外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四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职学生 校外实习 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实践性课程,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校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重要过渡。2005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该决定还规定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维护好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包括保护安全、支付合理报酬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则更加明确了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具体优惠措施,即减免税收、政府购买服务等。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校外实习已经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很多支持,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外实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校外实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1.实习企业热情不高
学生校外实习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对于学校来说,校外实习有利于落实上级提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说,接受学生实习却获得不了实质性的利益,很多校外实习企业都是靠校领导个人关系维持,一旦关系破裂,校外实习基地也随之而去。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会导致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学校、企业各自为政,不利于产教融合。企业之所以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根源在于投入与产出不对等。企业接受学生实习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学校付给企业的实习经费有限,根本满足不了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期间管理和运转的需要。再加上学生由于操作经验不足带来的设备损耗、实习时间短带来的管理混乱、学生的安全问题难以保证、企业相关技术需要保密等一系列问题都会让企业宁愿独善其身。虽然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校外实习企业许多支持,但是这些政策在具体操作中很难落地生根,相关优惠的获取也是困难重重。
2.学生的主动性不强
学生是校外实习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校外实习对于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但现实中学生对于校外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校外实习只是短期实习,仅仅是为了完成课程任务应付了事。从主客观原因来看,学生参加校外实习积极性不高是有迹可循的。从主观原因来看,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兴趣,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认为校外实习对今后的工作用处不大。从客观原因来看,学校教育一直崇尚理论,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一旦难以进行操作,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其次,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学习资源的获取比较困难和有限,校内教师有教学任务,不能全程跟踪、及时指导,而校外导师一般由企业技术人员兼任,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网上的学习资源又过于杂乱、针对性较差,使得学生无从下手。此外,学生在企业实习往往被安排在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的岗位上,企业只需支付较低的薪资就能完成生产任务,学生变相的变为免费劳动力,学生在工作中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对实习的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
3.校外实习趋于形式化
校外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实践技能,实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但是学校和企业为了管理方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会违背初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校外实习大多是批量进行的,大规模的实习团队跟学校里的大班授课形式无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实习只能以参观实习的方式进行,真正能上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尤其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由于学生缺乏操作经验,容易造成设备损耗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即使给学生操作机会,也是浅尝辄止,达不到实习应有的效果。第二,实习时间短使得企业很难给实习学生提供轮岗机会,只能安排在固定的岗位。虽然国务院颁布的文件里规定高职学生实习的时间不低于半年,但是为了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实习时间也是一再压缩。短时间内的轮岗不仅会打乱企业的管理,学生也不能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第三,缺少对实习环节的监督和管控容易引发学生自由散漫、消极怠工等现象。校外企业与学校相比,没有针对学生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没有制度性约束,校内教师往往只负责和企业接洽,不会全程跟踪,容易导致学生校外实习“走过场”现象。
4.校外实习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校外实习指导团队。首先,学生校外实习一般会安排校内外导师进行指导,但是校内实习指导教师都由任课教师兼任,因此不能长时间留在企业指导学生实习,而校外指导教师一般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缺乏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将学生在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教学并且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还存在短板。其次,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较少。尽管近年来职业院校在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是偏低。校内导师重理论轻实践,校外导师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由于校企合作不深入,校内外导师各自分割,界限分明,缺乏相应的交流,校外实习完全依赖企业导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业接受学生校外实习的积极性。
二、校外实习模式探索
校外实习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除了由企业、学校、学生等外因导致,校外实习模式这一内因也不容忽视。以往的校外实习往往都安排在大中型企业,实习模式单一,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前往企业,参观为主,动手为辅,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学校和企业也自然做了很多无用功。尤其是近年来高职持续扩招对校外实习模式也发出了挑战。一方面,再大的企业也无法容纳太多的实习生,另一方面,学校能给予的师资力量也有限。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目前,高职院校对校外实习模式已经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1.从人数安排上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高职院校以往的实习大部分都集中实习,也就是学生由实习指导教师统一带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再邀请一些企业高层对学生进行企业介绍,偶尔会让个别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这样的实习模式虽然方便企业和学校管理,但实习效果却收效甚微。对于文科专业尚可,但是对于技术性、操作性强的理工科专业并不适用。而分散实习就能解决学生人数多带来的管理困难、企业场地有限等问题。分散实习就是将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多个相似的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大小来安排实习人数,并由企业工程师、操作员、学校教师共同指导教学。但分散实习的缺点在于实习场地较多、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使得教师很难管理,恰恰集中实习能够弥补这些问题,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模式实习。
2.从时间安排上考虑:分批分段实习
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时间都是学校统一规定的,即学生去企业的时间是同步的,这在实际操作上势必会带来一些困难。往往和学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实习企业不多,企业一下子不可能容纳所有人,即使分派到好几个企业,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安排人员。因此,可以采用分批、分阶段实习的方式,将校外实习时间拉长,把寒暑假纳入实习范围内,以缓解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压力。
3.从学习内容最大化考虑:轮换式实习
过去的校外实习是学生在某个企业实习,学生实习结束拿到相应的学分就结束了,导致学生在某个企业所学到的东西有限,不能全面了解相应行业的发展状况。而采用轮换式学习,寻求与多个企业的合作,學生在某个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换到另一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大致发展状况,不仅可以拓宽见识面,而且可以明晰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4.从利益最大化考虑: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实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情况下,将高职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不失为好的举措。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是能够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企业能够防止所培养的人才流失,选拔到更合适企业发展的人才,学校能够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提升就业率,而学生也能尽早地适应社会,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
三、校外实习的建议与思考
1.深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企业热情不高很大部分原因是校企合作不深入,导致企业的很多利益都无法落实。因此,为了激发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热情,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正视企业合理的利益诉求。从政府层面来说,不仅要给予企业相关的奖励与补助,还要简化办事流程,使得优惠政策得以高效的落实。从学校层面来说,由于学校和企业是直接的利益关联者,因此学校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可做的更多。包括校外实习期间能力突出者可以直接被企业留用、企业可以享有学校教育教学事务中一定的话语权、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优先转让给合作企业、开放学校资源给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使用、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培训等。甚至学校可以和企业联合办学,学校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产权,从根本上实现产权之间的融合。这样,企业就会拥有主人翁的意识,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等教育环节中,也更加积极接受学生校外实习。而对于企业来说,接受学生实习也许短期内企业产生不了过多的效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学校也给企业提供了许多资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管理者应该审时度势,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
2.完善校外实习机制
校外实习要想走上规范化道路,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第一,学校和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专门负责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包括校外实习制度和具体管理办法的建立。学校应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责和义务,并且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长效合作机制。同时,也要保障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基本权益,提高实习生的实习待遇。第二,应该针对学生校外实习开展实习动员和岗前培训。要明确学生校外实习的目的、内容、形式、组织纪律和考核办法,同时也让学生提前了解实习企业的文化。针对企业的设备使用及安全维护等问题,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岗前培训,做好校外实习的充分准备工作。第三,建立校外实习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监控。为了防止校外实习走过场,对于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所应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质量监控,要经常开展实习交流会,倾听学生想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要建立起校外实习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和实习指导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召开实习表彰和总结大会,表扬先进和查漏补缺。
3.创新校外实习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的校外实习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校外实习模式。首先,借助互联网,创建校外实习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存储量大的优势来开辟校外实习的新领地。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习的内容上传相关教育资源,制作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平台随时给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留言,教师开辟答疑专栏,发布学生共性的问题并予以解答,而学生个性的问题则通过后台直接解答;为了方便实习指导教师随时监控学生的实习,学生需每天登陆实习平台,上传个人的实习成果或实习心得,由指导教师在线打分评价和给出指导意见,用网络化管理来代替原来的纸质化管理。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将部分理论课放在企业中进行教学,压缩校内理论教学时间,延长实习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相关知识;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但是学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时要选择体系架构完整、制度完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此外,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采取集中实习、分散实习、轮换实习等方式,对学生的管理实行放管结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实习企业和实习岗位,而对自我认知不足,职业规划模糊的学生则予以安排实习,无论是何种实习方式,都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环节的监督。
4.加强校外实习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校外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补充双师型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后备军,但是存在理论储备充足,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因此,可以将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校外实习同步进行,这样能满足学生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的双重需要。第二,保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校外实习指导团队。学生校外实习期间,校外实习指导团队应全程跟踪,解决学生思想上、生活上的问题,在督促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多一点的人文关怀。第三,学校和企业互相提供培训机会。学校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理论知识培训和教育教学培训,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第四,加强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的考评。从评价对象上来说,可以让校内外导师互评并且引入学生评价;从评价方式上来说,应该强化过程评价而非一味追求结果评价。
四、结语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如火如荼的今天,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实习模式的创新程度以及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选拔到合适的后备人才。学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优质的校外实习基地,跟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要始终奉行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共同维护好校外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王伟,黄弘.“互联网+实习工作坊”模式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的影响及发展展望[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
[2]任蜀焱,刘饶川,姚宗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杨洋,韦小英,白先放,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模式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4]易洪雷,薛元,张彩云,等.基于校企合作联盟模式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