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
摘 要:近年来,MOOC及其衍生品正以迅猛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传统课堂。笔者以高校作曲理论课堂的转变为分析对象,剖析了MOOC对传统高校课堂的冲击及冲击带来的影响。新课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挖掘了教师的潜能;同时,为了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单位需要更多地为教师创造专业及技术领域的深造机会,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快完善版权保护。只有这样,现代化教学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关键词:教学改革;MOOC;高校;音乐课堂
注:本文系2015年中南民族大学教研项目“新时期民族院校本科作曲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行业正在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传统的课堂可能会被智能终端取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微妙的转变;学校的高墙被推倒;知识和信息像洪水般涌向每一个人。引发这场“海啸”的正是MOOC及其衍生品。
MOOC第一次在中文文献中被提及是在2012年3月。《中国远程教育》中《探索MOOC教学方法在MLearning中的运用》和《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两篇文章,对大洋彼岸的这一新型授课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解读。但只是经历了短短七年,这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就开始被普遍运用在中国各个专业领域的教育实践中。
音乐理论课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至少有十年时间使用钢琴和五线谱黑板进行授课。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学生及课程改革的需要,課程的授课方式进行了多次重要调整,由“传统课堂”转为“网络辅助教学课堂”,直至现在的“线上线下交互式课堂”。在笔者看来,这些就是MOOC及其衍生品。视频课、线上线下教学,就是“MOOC+”传统课堂。
一、授课模式比较
让我们对三种课堂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
“传统课堂”只需要学生听课、做笔记、完成课后作业、参加期末考试;新型课堂则需要教师与学生做线上互动,需要学生完成线上任务。这在笔者看来,就是MOOC的衍生品,App中的视频就是由任课教师完成的在线课程(即MOOC)。新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教学的微妙改变。
第一,师生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的师生关系存在距离感。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新课堂使师生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如图2所示,新型课堂使师生间亲密度、交流频率大幅度提升,距离感渐渐缩小。但课堂的变化也带给教师更大的压力。随着课程开放,学生的需求增加,难免造成教师知识储备透支。所以,新课堂使学生和老师互为师生。
第二,教育格局。“传统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解答和培优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而新课堂创造了师生间的交互平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不仅可以花很少的时间无限次地跟着视频预习和复习,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跟老师互动。只要视频足够精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抗拒学好每一节课。
第三,学习环境。“曾经在教室中饱受诟病的智能手机将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新宠。”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夸张,但事实证明这一天已经到来。由图3可知,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习环境的变化。新课堂代替了“传统课堂”,智能终端成为他们学习的必需品,而物理课堂也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第四,评价体系。“传统课堂”往往一张考卷定终身。新课堂加入了师生交流平台,App对每位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都进行了精确的记录,这为“过程考核”创造了条件。考卷的任务是考核学生是否完成了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过程考核”的考核指标则引导学生做姊妹学科间的串联,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塑造。
二、教师的新任务
课堂形式的变化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与承担“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相比,新课堂中的教师被赋予了更多角色。他将不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导演、编剧、演员、剪辑师……他的任务至少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新型课堂要求教师拥有自己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课程以网络为载体,这意味着它面对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同行。所以视频课程必须兼顾“学术性”“实用性”“普遍性”“境遇性”。如此看来,教师对自己教授学科领域内知识的积累和实时更新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二,教学手段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从十几年前开展教师“粉笔字”书写比赛,到几年前“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盛行,这说明科技的发展使教师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以作曲技术理论相关课程的授课为例,教师需要掌握的专业软件包括:Sibelius、Adobe Audition、Logic等。应用类软件需要在Office套装里挑选几样。了解这些软件的人都知道,学习软件尤其是专业软件,并不比练习粉笔字更轻松。同时,没有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照着书读。教师需要将视听资源、传统文献、学术前沿、流行音乐动态糅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课堂。那么,教学资料的查找、选取及讲授,考验的就是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除了软件操作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新一代年轻人与五年前的同龄人相比有非常大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尝试和摸索新的方法来带新“徒弟”。
第三,保持教学精神。与“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一样重要的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精神”。正如“工匠精神”改变了制造业,“教学精神”也将对教师队伍进行彻底洗牌。只有真正有能力从事教学、对自己的工作有高要求的人,才能充满热情地创造有意义的课堂。
三、课程面临的挑战
通过冷静的分析可以发现,处于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型期的高校教师们,面临严峻的挑战。行业间的竞争、管理层的疏漏甚至自身发展的停滞,都有可能使自己的授课方式被其他教学方式取代。这些挑战包括但绝不仅限于下面几项:
第一,课程评估体系。新式课堂更加依赖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社区。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在网络课堂管理以及数据管理方面存在空白,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教学管理。新式课堂包含物理课堂和网络课堂两个部分。现有的App系统在管理两种课堂方面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App应用相对繁琐,软件升级势在必行。
第三,版权保护。教师制作出来的视频是否受到版权法保护?有没有人保护?教师是否可以在课程传播的过程中获取资金收益?这些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第四,行业竞争。新型课堂使学生们对专业设置、各个院校的办学能力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教师的视频公开课将成为高校间的竞争砝码。课程将加剧行业间的竞争,同时也将产生残酷的优胜劣汰。
四、启示与建议
新式课堂既有利于大学品牌形象的树立,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平等的学习机会,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知识更新提出了新要求,挖掘了教师的学习潜能,促进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然而,新课堂仍未到达成熟期,它的再进化需要科学性管理制度的支持和保护。建议教学单位更多地为教师创造专业及教学技术领域的深造机会;教育行业联合起来,完善网络课程的版权保护。只有这样,现代化课堂教学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美国MOOC多样化运营机制探析:Coursera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7(3):27-37.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26-46,79-80.
[3]王文礼.MOOCs对非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与机遇[J].比较教育研究,2017(12):49-58.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