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与时代感在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中的体现研究

2019-12-09 01:54李晓莹
大观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时代感民族歌剧民族性

李晓莹

摘 要:中华数千年历史演化中形成了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延安时期萌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断得到发展的民族歌剧就是这些艺术表演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每种事物在其演变过程中都离不开对其民族性与时代感的研究,民族歌剧也是一样。文章从历史演变角度出发对民族歌剧的民族性与时代感进行了研究讨论,发掘“民族性“与”时代感“在民族歌剧中如何在当今社会更好地体现。

关键词:民族歌剧;民族性;时代感

一、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

中国歌剧古已有之,但在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格存在,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特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伴随着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中国艺术事业也随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传统歌剧吸收了西方歌剧、话剧等表演经验,又不断地改进自己原有的缺点,在吸收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在本土化的不断实践中形成了专属于自己的亮点。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由王昆的“土嗓子”到郭兰英的“戏歌唱法”,再到万山红的美声唱法,形成以彭丽媛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声乐唱法。艺术工作者多年的探究使得中国民族歌剧形成了以民族唱法为中心,追求演唱与表演的平衡,并且充分融合写意与写实的显著特点,它内有的独特历史价值和内在的美学品格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留下了深刻影响,并且对现代艺术有着长远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歌剧艺术表演特点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社会,艺术表演形式鱼龙混杂,市场艺术成品质量参差不齐,娱乐心理大众化,这些因素全都督促着艺术工作者不断地创新歌剧表演形式,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而又不失民族性的歌剧种类。现在的歌剧要想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就必须要贴近群众现实,塑造出人民心目中认可的人物,让这些人物拥有灵魂,不仅有血有肉,而且要深入人心,要符合历史发展要求,表现时代前进方向。中国的歌剧要依附于时代背景,也要体现出时代发展规律,紧靠民族性与时代感。《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一部历史性巨著,从此作品开始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完成了对自己独特美学风格的塑造,它奠定了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领导人发布了一系列发展艺术的方针,至此,中国歌剧表演日趋成熟并且达到了辉煌。在对于自成体系的独特艺术表演理论体系的探索中,艺术工作者不仅广泛吸收中外优秀歌剧表演经验,而且在沿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轨迹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专属于自己的表演艺术理论框架,打下了中国传统歌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民族歌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它也代表了一个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背景,是专属于一个时期的文化。民族歌剧的形成与每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有关,人们独特的审美形态和文化心理形成了每个时期独特的歌剧表演艺术文化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歌剧表演就不断地随着各个时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这种演变之下中国歌剧表演一步步走向完备与成熟,由一成不变走向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于歌剧表演艺术形式本土化的实践使其自身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联系,因此中国歌剧表演有着浓郁的中国气息和艺术风格。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艺术特征

(一)民族性在歌剧中的应用

民族性,即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时代性,即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时间特性,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自歌剧诞生以来,对于民族性与时代感在歌剧表演中的体现是广大艺术者的不懈追求,在此过程中,艺术工作者做出了长期的研究与追寻。至今,中国的民歌表演在发展历程中,自身民族性在文化演变中得到了良好体现,并且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大众审美心理是一致的,从内到外,从人物到心理都被打上了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所以民族歌剧不仅有当时社会的影响还有鲜明的时代感。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受苏联影响较深,到了60年代中期,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已经非常明显。它不仅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且还具有一种红色文化的体现,比如《刘胡兰的故事》《黄继光的故事》《江姐》,正是一批批红色经典之作。

民族性是一个纵线的观念,它贯穿于中国各个时代的艺术历程中。作为艺术的中流砥柱、艺术工作者的靈感源泉,群众性的艺术创作对于民族歌剧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中国的民族歌剧一方面吸收了西方歌剧的优点,认真观摩汲取营养,对其进行改良升华;另一方面又充分地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从民间吸收精华,对民族歌剧进行中西方友好融合。此种做法使得我国的民族歌剧不仅可以贯彻优良传统,充满民族性,同时又可以紧跟时代进行改良,不失时代感,成为人民观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白毛女》的初次亮相,《小二黑结婚》的大火,《刘胡兰》表演的成功,《窦娥冤》《红珊瑚》等等一次次表演水平的提升与积累,最后直到《江姐》表演艺术的顶峰形成,中国歌剧充分地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和优越的时代感。

(二)时代性的歌剧特点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代发展方向改变,人们的艺术审美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艺术工作者不能只单一地从中国传统歌剧中找灵感,要放远眼光,从与我国交好的国家中汲取艺术营养。艺术表演者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入基层体验生活,积累艺术表演经验,为塑造角色打下坚固基础。传统的歌剧表演对人民群众生活观察较少,处于较高层次的高雅文化,人民群众接受程度低,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新时代的民族歌剧较好地弥补了这几个缺点,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作品大多数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如《小二黑结婚》,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农村结婚时候的场景,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样的改变顺应着时代发展潮流而且又没有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深刻地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感。

从中国歌剧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歌剧的发展并不顺利。社会飞快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日新月异,中国歌剧表演有一些发展机遇,但是也受到了许多的阻力。虽然歌剧艺术家们在不断探索歌剧的新形势、新内容,但是由于观念的差异、时代的急速变化以及对歌剧探索形式的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根本性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中国歌剧的发展还是面临着重重困难,影响其正常发展。现在的歌剧艺术表演虽然相较于之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与提高,但是它的发展还是处于一种步履艰难的状态。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的转型当然也是不能缺少。艺术工作者要把握好当今艺术流行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要着眼于传统歌剧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手抓民族性,一手抓时代感,从原来的表演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为将来的歌剧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每個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的人们有每个时代人们的艺术审美意识,但是一个时代的事物又总能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评价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相似点和共通点。所以说,艺术审美形态除受文化、经济、政治等客观因素影响之外,最终还是以“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体现出来,这便形成了专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现象。当今社会,万事万物都处在急剧变化之中,但是无论外界的东西如何改变,我们本民族的特征、内涵、底蕴都还是深深熔铸在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因此,民族性在歌剧艺术的发展之中处于灵魂地位,而它的核心——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不竭动力。

四、演唱与表演统一结合的歌剧艺术

中国的歌剧艺术经由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还是需要进行民族精神的灌输和重塑,更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演绎自己的文化。对待这些本土化的外来文化,一定要使它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新观念新思想。中国歌剧表演者要学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优点加以弘扬,对缺点进行弥补。不仅要重视自己本土文化的灵活运用创新,也要对西方歌剧的优秀内容进行转化、改造,形成中国当代新的歌剧表演艺术理论形式,彰显出中国歌剧的融会贯通,以及表演形式和内容的继承和创新,从而体现出专属于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感。尤其是表演艺术中的形神创造 ,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和创作的理想境界。中国音乐相较于西方音乐,在腔调和声韵上有着异常丰富的表现力,在民族歌剧的表演中,演唱者要通过自己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旋律运动时音色、音势以及节奏的变化来刻画人物角色的情感世界。在这里,“情”也在具备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时传达作曲家的主观情趣,经由表演者二度创作时的以情带音、以音传情,完成音乐表演中的丰富情感体现。

五、结语

中国作曲家们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将西方音乐和歌剧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艺术舞台演出着中国自己的故事。在艺术美学形态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欣赏歌剧艺术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做好传播和宣传,同时加强艺术作品的打磨十分必要。要从大局出发,为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着想,对自身的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以及语言等方面如何更好地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两者的交融平衡做出历史性思考,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等方面加大作品创新力度,在各方面都做出探究和研讨。中国歌剧艺术必须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感的双重属性。

参考文献:

[1]于文杰.谈民族歌剧的艺术表现[D].云南艺术学院,2018.

[2]黄华丽.从民族声乐表演到民族歌剧表演话语体系建构散议[J].人民音乐,2019(2):44-46.

[3]郭建民,郭溢洋.歌唱家杨洪基歌剧表演艺术的理论阐释[J].当代音乐,2018(3):1-6.

[4]刘海燕.民族歌剧表演的艺术表现力要素探析[J].北方音乐,2017(17):29-31.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时代感民族歌剧民族性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以鲜明的时代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与时俱进 创新载体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活动实效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