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生华语词语理解对比研究
——以“出”“拿”“甜”“要”“字”为例

2019-12-09 03:12:10张鹏程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书面语偏误华语

张鹏程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

本文旨在探讨在“华文教学”(华裔)与“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非华裔)同步进行的情况下,就读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华裔、非华裔生对于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形异义词语(以下称“马中同形异义词”)的理解度。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我们发现二者对同一词语的理解并非完全一致,甚至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总体而言,非华裔出现偏误的情况高于华裔生。然而,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针对我们所考察的词语,仍出现华裔偏误情况高于非华裔生的案例。

简单而言,在马中同形异义词的理解度上,大部分华裔生拥有民族语者的非绝对优势;反之,大部分非华裔生则有二语学习者的非绝对劣势,二者将依据不同词语,出现“差异显著”或“差异不显著”。未来,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和执教者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或许不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同形异义词,周有光针对“异义词”与“同形词”,分别提出“异义词”为形同、音同、义不同;“同形词”为形同、音不同、义不同的说法。[1]相较于科研成果异彩纷呈的“日中”或“韩中”同形异义词语,关于“马中同形异义词”的其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不仅如此,它在“数量”上相较于“马中同义异形词”同样不成正比。[2]

郭熙总结汉语与马、新词语差异表现时,列举了16个词语,建议将这类词语划分为:名称相同所指不同(如生果、药房)和名称与所指相同但色彩与用法不同(如遣送、一小撮)两类。他认为前者即词形相同,义项选用不同的词语,是同形词义项选择上的差异;反之,后者实际上可被归纳为同义词。[3]潘碧丝对 “小姐”(Miss)、“老师”(Mr/Miss)等9个称谓语进行了探讨,认为马来西亚华人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但却因为社会结构、价值观等制约,使马来西亚与中国的社会通称出现明显差异。[4]

黄婉桦把这类词语归纳为:一是词形相同意义完全不同;二是词形相同意义部分不同;三是词性相同色彩不同。它是指“马来西亚华语中与汉语构词语素及语素排序完全相同,但语义却存在某程度差异的词语”[5]。叶中扬对马来西亚华语“名词”多样性进行考察,表示一个名词往往具备一个或多个义项,然而马来西亚华语中的一些名词除了拥有与汉语名词相同的义项外,另有一个或多个义项,他将这类名词归类为“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同形多义’的词语”。[6]

教学方面,张鹏程通过研究15个“马中同形异义词”,建议老师可依情况采取“必须纠正”“依情况纠正”(在课堂上学习汉语、说汉语的情况下,必须予以纠正)与“无须纠正”的教学模式,从“对待马来西亚华语”与“对待马来西亚学生”两方面出发,酌情处理一些“无伤大雅”、在马来西亚普及使用的词语。[7]

本文“马中同形异义词”采用张鹏程之界定,指在马来西亚华语中,汉语发音与汉字字形完全相同(同音同形),但语义却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的词语。该同形异义词主要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词的义位增多(词义增多);二是词的义位减少(词义减少);三是词的使用方法改变,出现词义不同状况,与使用者不存在任何关系,即使察觉到了,也会在用词时刻意区分,用其他词代替(词义转移或不同)。[8]

一、 研究方法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称《现汉》)为主,《全球华语词典》(以下称《全球》)为辅[9-10],结合前人研究、马来西亚华裔优势(意思不明),从HSK词表选出5组在马来西亚使用范围广、出现频率高的马中同形异义词,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80名华文小学学生(华裔、非华裔各40人)进行1对1面访。被调者分别来自7所被马来西亚教育局评选为“高表现小学”的华文小学,整体学业水平偏高,所收集的书面、口语语料较为可靠。考察工作于2018年7月20日展开,2019年4月20日结束,为期275天。此外,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相关新闻标题与内容将作为案例以突显偏误情况。首先,挑选带有强烈口语倾向的马中同形异义词案例,其次才会考虑案例发布年份。以下考察每一词语均先列出《现汉》中的义项,列举该词语在《全球》的义项,举例报纸中的案例、注明出处,分析调查结果。

把调查对象设定为华裔与非华裔原因有二:一是,要有效地在马来西亚进行华语教学与传播,我们或许不该把目标局限于留华学生、马来西亚谙华语大专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而是应该了解马来西亚人整体语言(包括华语、汉方言、其他语言)生活动态;二是,华语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对马来西亚华裔,其对象更应该包括那些不谙华语的华裔、谙华语的非华裔。笔者进入华文小学校园实地考察发现,就读华文小学的非华裔呈日益增长的趋势。

为提高准确性,我们对被调者进行了严谨挑选。本文40名华裔被调者皆符合以下条件:其一,属华文小学四、五、六年级;其二,未曾到过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其三,华文考试成绩为A且在班级排名前十。然而,寻找与华裔被调者相同条件的非华裔被调者存在一定难度,故将非华裔被调者条件确定为:其一,属华文小学四、五、六年级;其二,未曾到过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其三,来自非华裔原生家庭(非华裔领养小孩、父母会/不会说华语皆可接受);其四,华文考试成绩为A、B或C,且在班级排名前二十。共有40名非华裔符合此条件,即:华文考试成绩A(4人,10%)、B(22人,55%)、C(14人,35%);班上总成绩排名前十有14人(35%)、第十一至二十名26人(65%)。

二、 基本状况

我们对被调者关于“你说得最流利的语言是什么”进行了调查。华裔方面,34人(85%)选择华语(包括汉方言);6人(15%)选择英语;非华裔方面,20人(50%)选择马来语;13人(32.5%)选择淡/泰米尔语;7人(17.5%)选择英语。此外,通过对被调者进行“你的父母会说华语(包括汉方言)吗?”的调查,发现华文成绩较为优异的被调者(尤其是“非华裔”)与其父母是否会说华语关系不大。在14名父母会说华语的非华裔中,8人(57.14%)选择“我们从来不用华语沟通”,4人(28.57%)选择“学校以外,我们只用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或其它语言沟通”,仅有2人(14.29%)选择“我们只在特定场合、特定情况下,我们才会用华语沟通”。

在80名被调者中,分别有31名华裔、12名非华裔进行了校外华语补习。其中,26名华裔(83.87%)认为校外华语补习对学习华语有帮助,仅有5名非华裔(41.67%)认同此观点。针对“你觉得校外补习老师、学校老师,哪位老师教华语更好一些?”单选题,分别有22名华裔(70.97%)、8名非华裔(66.67%)认为,校外华语补习老师华语教得比学校老师更好。

调查发现“你喜欢华语吗”“你觉得华语难学吗”“你喜欢中国吗”这三道问题并不一定是对等关系。以非华裔为例,选择“非常喜欢”“喜欢”华语的被调者,在“华语难学吗”或选择“没感觉”“难”“非常难”;选择“非常喜欢”“喜欢”中国的被调者,也有可能选择“非常不喜欢”或“不喜欢”华语,如表1所示。

表1 非华裔被调者对中国与华语之态度调查表

纵然,这40名非华裔不一定对华语“有感觉”,甚至“非常不喜欢”华语,但他们却能游刃有余地使用华语与我们交谈。面访过程发现本文所调查的40名非华裔,与黄建通认为的“非华裔学生觉得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华语将成为一门热门语言,因此他们想到中国继续深造”[11]有较大差异。31名非华裔(77.5%)表示自己只关注当前课业,从未想过出国深造;17名非华裔(42.5%)甚至觉得考获小学评估考试(UPSR)并获得该文凭后,即可出社会工作。

调查发现,非华裔学生在课堂、华语补习班之外,并没一个说华语的语言环境,他们较少阅读书籍报刊、收看华语电视节目、收听华语广播节目等。这与其父母是否谙华语并无任何关系。就算邻里为华裔,双方使用的沟通语也多为马来语、英语,家中一般也仅会使用自己最流利的语言交谈。以印裔、锡克裔学生为例,他们平常与家人交谈并不一定使用自己的民族语(淡米尔语、旁遮普语),而是使用英语。这种现象尤以本次调查的3名锡克裔被调者最明显。

三、 案例分析

本次调查将以老师读一至两遍,学生依据语感,对本文所研究词语用法或解释进行判断,凭第一直觉回答“对”或“错”后,不允许再作修改,并继续回答:“你认为上述X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吗?”“你平常说话时,会这样说吗?”“你平常写作时,会这样用吗?”

(一)出

“出”(chū),《现汉》解释为:①动词,从里面到外面:~来。②来到:~席。③动词,超出:~轨。④动词,往外拿:~钱。⑤动词,出产:~煤。⑥动词,发生:~问题。除了这些义项,马来西亚华语“出”也常作数词用于量词之后,义同“多”。针对此现象,黄华迎认为是“受闽南方言影响。”[12]

我们通过“你觉得以下‘出’的用法是否正确?”的问答题,即“一岁出的宝宝,只长了前面8颗牙齿,算很正常”,对80名被调者进行了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80名被调者中,21名华裔(26.25%)与34名非华裔(42.5%)认为,上述“出”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34名华裔(42.5%)与27名非华裔(33.7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例:“我12点出才会到学校”“老伯等了7年出才拿到蓝登记”等)以“出”代替“多”;反之,书面语方面,仅有5名华裔(6.25%)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会依据情况以“出”代替“多”。

表2 上述“出”的用法是否符合华语规范及其用作“口语”或“书面语”情况表

此外,针对“出”作为(口语)动词,我们意外发现,被调者对“出”的动词属性掌握出现了偏误。

(1)你的车子停太出了。

(2)林奶奶把花盆放太出大马路,造成邻里交通不便。

对于例(1),35名非华裔(43.75%)、27名华裔(33.75%)认为不存在偏误情况。对于例(2),36名非华裔(45%)、19名华裔(23.75%)认为不存在偏误情况。

例(1)想表达的是“车子没有停在车位上”,例(2)“出”义同“靠近”“接近”。无论例(1)或例(2)都不符合汉语语法结构标准。这属语法研究范畴,仅提出此现象供参考,不赘述。

(二)拿(动)

拿(ná),《现汉》有十个义项。其中,作为名词的义项,包括:①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东西):~刀动杖。②用强力取;捉:~下敌人的碉堡。③掌握:~权。④刁难;要挟:~一把。《全球》解释为:动词,申请;领取。适用范围比普通话大。例,他特地~了一天假期。【使用地区】港澳、新马。针对此现象,黄华迎表示“‘拿’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口语适用范围比普通话大。”[12]

(3)拉马沙米指出,林冠英面对的两项控状含有政治目的,行政议员们给予林冠英充分的信任,并认为林冠英无过错,所以林冠英需要辞职或拿假的问题不存在。(《南洋商报》要闻“槟行政议会一致通过·林冠英无需辞职或拿假”,2016年7月4日)

以下为“你觉得‘拿’的用法是否正确”的问答题,即“向老板拿假去看医生”的调查结果:80名被调者中,14名华裔(17.5%)与29名非华裔(36.25%)认为上述“拿”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35名华裔(43.75%)与33名非华裔(41.2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以“拿”(如:拿假、拿奖、拿成绩、拿薪水、拿号码)取代“领取”“申请”等。部分被调者表示,“拿”在态度与成效上,比后者显得干脆、有效;书面语方面,仅有8名华裔(10%)与7名非华裔(8.75%)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会使用上述“拿”的义位。显然,大部分被调者都了解上述“拿”的用法存在偏误,但仍普遍使用于平常交际中,如表3所示。

表3 上述“拿”是否符合华语规范及其用作“口语”或“书面语”情况表

(三)甜

“甜”(tián),《现汉》解释为:形容词,①像糖和蜜的味道(跟“苦”相对):这西瓜真~。②乖巧,讨人喜欢:小姑娘长得很~。③舒适、愉快:他睡得真~。④<方> 味淡:尝尝咸~。《全球》解释为:形容词,指食物滋味鲜美。强调滋味出自食物本身而不是依靠作料。例,这碗鸡汤真~,冻鸡肯定熬不出这样的味道。【使用地区】新马。陈琪针对新加坡华语“甜”同形异义情况解析:“口语,受闽南方言影响”。[13]

(4)汤甜,料新鲜,怎么煮都好吃,这是老板杨清和向来注重的细节。汤底最重要,每天需装满一大冰袋的猪骨加上沙葛熬煮多个钟头。为了健康,他少放味精,主张所煮原汁原味。(《中国报》美食走廊“甘甜汤底配新鮮鱼虾蟹真“粥”到”,2014年10月11日)

以下为“你觉得‘甜’的用法是否正确”的问答题,即“面粉糕的汤以大量江鱼仔熬煮而成,所以特别甜。”的调查结果:口语方面,38名华裔(47.5%)与29名非华裔(36.25%)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以“甜”来形容食物“滋味鲜美”。部分被调者表示,这般义位尤其适合用于形容汤头、咖喱、海鲜(鱼虾蟹)的“滋味鲜美”,但并不表示该食物一定味甜,更多是强调该食物佐料少、原汁原味;书面语方面,仅有1名华裔(2.5%)与5名非华裔(6.25%)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会使用上述“甜”的义位。显然,大部分被调者都了解上述“甜”的用法存在偏误,但仍普遍使用于日常交际中,如表4所示。

表4 上述“甜”是否符合华语规范及其用作“口语”或“书面语”情况表

(四)要

“要”(yào),《现汉》解释为:动词,①希望得到;希望保持:这本书我还~呢!②因为希望得到或收回而有所表示;索取:~账。③请求:她~我替她写信。④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他~学游泳。虽然《现汉》中“要”仍可解释为“希望得到”,然而在马来西亚华语中“要”却另有三个用于口语、使用频率颇高的义位,即:动词,单纯指会,愿意,希望、想,但并不含“希望得到”“需要”等意思,常与“才”同时出现,例如:你先答应不生气,我才要说出来!

(5)关志庭透露,因为他怀疑被告没有说出实情,因此才要检查被告的身体,看看后者是否在说实话。(《中国报》法庭“狼网友杀美少女·关志庭:独处时说出真相 被告亲口承认弃尸”,2017年3月6日)

(6)他否认公正党实权领袖拿督斯里安华因巫统与伊党结合两党势力助选才要在竞选期最后阶段到选区为他造势。他澄清,安华原定行程已要到该选区助选造势,行程也定在7月31日之后,因他目前身在外国,还未返马。(《东方日报》中马“双溪坎迪斯补选·否认行动党没助选 林吉祥林冠英將站台”,2017年3月6日)

(7)如今我们做出这项决定,他们才要当英雄,好像为人民斗爭似的。正如我所说,我可以接受任何人的批评,除了马华领袖。(《东方日报》国内“任何人可批评AES·陆兆福:唯独马华不能”,2018年8月20日)

例(5)中“要”用作“会”,例(6)中“要”用作“愿意”,例(7)中“要”用作“希望”“想”。

以下为“你觉得以下‘要’的用法是否正确”的问答题,即:“你先答应我你不生气,我才要说出来。”“爸爸乐于助人,从来不要别人酬谢。”“没有一位家长会要自己的小孩步入歧途。”的调查(综合)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80名被调者中,32名华裔(40%)与40名非华裔(50%)认为上述“要”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口语方面,80名被调者均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以“要”取代“愿意”“希望”等。“你先答应我你不生气,我才要说出来。”中的“要”义同“愿意”“会”,“爸爸乐于助人,从来不要别人酬谢。”中“要”义同“要求”,“没有一位家长会要自己的小孩步入歧途。”中的“要”义同“希望”“想”。书面语方面,13名华裔(16.25%)与31名非华裔(40%)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会使用上述“要”的义位。显然,相较于非华裔,华裔虽然了解上述“要”的用法存在偏误,却仍会使用于日常交际中;而非华裔对上述“要”的用法出现偏误并无察觉,口语、书面语皆如常使用,如表5所示。

表5 上述“要”是否符合华语规范及其用作“口语”或“书面语”情况表

(五)字

“字”(zì),《现汉》解释为:名词,①文字:汉~。②子音:咬~儿。③字体:篆~。④书法作品:~画。⑤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全球》解释为:名词,俗称五分钟为一个字。因钟表的盘面上有数字1-12,分针每走一个数字时为5分钟,走一圈为1小时,故称。源自粤方言。例,7点3个~ㄧ11点11个~。【使用地区】港澳、新马。“字”为典型的马来西亚口语案例,鲜少用于书面语。

以下为“你觉得以下‘字’的用法是否正确?”的问答题,即“现在是十点三个字。”的调查结果:

“现在是十点三个字”,即“现在是十点十五分”。口语方面,31名华裔(38.75%)与11名非华裔(10%)表示,自己平常说话时,会依据情况、对象使用上述“字”的义位。调查发现,40名华裔被调者都清楚知道分针指向数字(刻度)5为“一个字”、10为“两个字”并以此类推;反观,大部分非华裔却摸不透这般原理。简单点说,即非华裔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字”并不包括上述义位;书面语方面,80名被调者均表示,自己平常写作时,会以“X分钟”来取代 “字”上述的义位,如表6所示。

表6 上述“字”是否符合华语规范及其用作“口语”或“书面语”统计分析

四、 余论

目前,我们已经对18个马中同形异义词中的“口语词语”(出、到、懂、放、公司、猫、美、拿、甜、要、字、底、倒、登记、杀、夜、本事、串)进行了测量分析。根据SPSS独立样本(总)T检定的Sig.(2-tailed)值显示,“你认为上述X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吗?”“你平常说话时,会这样说吗?”“你平常写作时,会这样用吗?”均小于0.05,显示华裔、非华裔生对相关词语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简明说,即:相较于华裔,更多非华裔生认为这类词语“符合华语规范”(对应“你认为上述X的用法,符合华语规范吗?”)、“可用作口语”(对应“你平常说话时,会这样说吗?”)与“可用作书面语”(对应“你平常写作时,会这样用吗?”)。

然而,上述分析只适合用于说明总体情况,而这种笼统式分析常会让人忽略其中细节,以致“非华裔生不如华裔生”这种流于表面的结论由此出现。针对特定词语,华裔生更有可能出现偏误率高于非华裔生的情况。当然,这不排除华裔生受汉方言等因素影响,出现“完全察觉不出偏误”甚至“明知故犯”的心态。由此,我们在对这类现象作出总结时,应在华裔生前加上“非”绝对优势,以说明“是优势,但非绝对优势”;非华裔生前加上“非”绝对劣势,以说明“是劣势,但非绝对劣势”,二者因人而异,与种族、民族语不存在任何绝对关系。

一味给予批评与打击的做法并不正确。我们发现,无论是就读华文小学的华裔抑或非华裔,他们出现华语词语理解偏误的原因已不仅是“平常练习不够”如此简单,“写长法”“听写法”更不一定适合他们,某个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也不应被当作讨论重点。无论他们“听说”或“读写”1遍、10遍,甚至100遍,仍解决不了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即:他们对这些词语的态度与表现并不一定一致。态度上,我们应该怎么斧正;表现上,我们应该如何教,均有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书面语偏误华语
语文课重点教的是书面语
新校园(2023年10期)2023-12-02 07:53:41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34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电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 09:14:42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电影新作(2014年2期)2014-02-27 0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