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良,马 艳,杨 敏,杨学东,吴国云,刘伸平
(1.大理州植保植检站,云南大理671000;2.大理市植保植检站,云南大理671000;3.大理市湾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大理671008;4.昆明正大农业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01)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上的常见病、多发病,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由于缺乏高效的防治药剂,在大理州的水稻生产上发生危害很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咪鲜胺类(开始主要是25%施保克乳油)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由于该类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有特效,水稻恶苗病暴发危害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几年来,由于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类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加之用药技术不规范,恶苗病发生呈加重之势;大理州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67万hm2左右,恶苗病发生面积2万hm2左右,发病较轻的损失率在5%以下,发病较重的损失率在30%以上,目前该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已成为大理州水稻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2013-2017年笔者开展了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新药剂筛选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并对近几年来恶苗病重发生原因作了分析,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水稻从秧田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和染病。秧田期发病是由种子带菌引起,水稻品种是否感病是水稻恶苗病在生产上发生轻重的主要因素,发病植株细高、叶片狭窄、根少,病株与健株相比全株颜色呈淡黄绿色(健株深绿色),一般高出正常苗1/3左右,在水稻育秧揭膜后有2~3个叶时即表现症状,发病严重的病苗在移栽前小秧有4~5个叶片时即枯死,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在移栽后的大田期,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菌丝。另外,非徒长型的病株叶较多,病株叶片下部发黄,上部叶片开张角度大,地上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病株不抽穗。大田发病重的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粉状霉层,发病轻的病株可以抽穗,但是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成褐色,不饱满,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发病轻的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是内部已有菌丝潜伏,稻谷已染病[1]。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无性孢子类镰孢属串珠镰孢菌,有性态为[Gibberella fujikuroi(saw.)wollenw.]属子囊菌门赤霉属藤仓赤霉菌。在病株生长的中前期,菌丝体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经风或农事操作,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在水稻接近成熟时病株下部茎节附近或叶鞘上,产生蓝黑色球形或卵形、表面粗糙的子囊壳,内有大量子囊孢子。根据资料介绍,病菌菌丝生长温度为3~39℃,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侵染温度为35℃,子囊壳形成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6℃,在25~26℃条件下,5 h内大部分子囊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25℃的水中经5~6 h即可萌发[2]。病菌代谢中分泌赤霉素等物质,是促进水稻徒长的原因。
从上述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中看出,在大理州水稻育秧播种期的3月、4月,气温13~15℃,水温11~13℃,带病种子放入水中后,气温和水温均不是病菌萌发的最适温度,较低的气温和水温增加了浸种时杀死病菌的难度,因此,高海拔地区(浸种时气温水温较低,海拔在1 700~2 200 m),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时,要求的药剂浓度要高一点,浸种时间要长一点,才能达到较好防效,否则,即使是有效药剂,其浸种效果也不好,这是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带菌种子是水稻恶苗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以分生孢子覆盖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在水稻浸种过程中,病种上的病菌能传染到无病种子上;根据试验观察,将带菌种子混在无病种子内,经过1~2 d的浸种,可使大部分种子带菌,这就是水稻恶苗病发病较重较普遍的原因之一。浸种后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病稻草作覆盖物,当稻种萌发后,病菌即可从芽鞘侵入幼苗,引起发病。根据田间观察,在苗期或移栽后的中前期,发病植株能将病菌传到周围的健株上,引起二次侵染,病菌的侵染性较强。带菌秧苗移栽到大田后,病菌菌丝体在稻株体内蔓延至全株,在适宜条件下陆续表现症状,多数病菌产生赤霉素,导致植株茎叶徒长,少数病菌可使稻株矮缩不抽穗,还有少数病菌侵入稻株后不表现任何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水稻植株在抽穗后10~20 d最易感染由风传播的病菌分生孢子,病菌侵入稻谷颖片组织或种皮组织内,使种子带菌。水稻成熟脱粒时,感病稻谷与健谷外观差异不明显,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也可粘附于稻谷表面,使稻种带菌,成为下一年或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根据笔者几十年的亲自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咪鲜胺类药剂用于水稻浸种时,25%施保克乳油10 mL兑水20 kg,浸稻种12 kg,浸种时间为48 h,防治恶苗病的效果在秧田期和本田期均在99%以上;到2000年代初期,同样方法浸种,防效一般在90%左右;到了2017年3月,用同样方法浸种,防治恶苗病的效果只有60%左右,病菌产生明显的抗药性,浸种效果明显下降。如果药剂浸种浓度、时间达不到上述要求,则防治的效果更差,目前农村中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病菌产生抗药性是近几年来恶苗病发生较重的重要原因。
近几年来,在大理州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中,低海拔稻区(海拔1 600 m以下)一般种植籼稻,恶苗病发生很轻或不发生。而在中高海拔的大理州水稻主产区(海拔1 700~2 200 m),种植的水稻种类是粳稻,栽培品种主要有凤稻23号、26号、29号、30号,以及楚粳28号、37号、38号等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水稻恶苗病,在田间对病菌表现为感病。因此,在生产上重点推广的凤稻23号等品种带菌量多,对恶苗病感病是近几年来水稻恶苗病在大理州重发生的内在原因。
在20世纪80-90年代,人们生活中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水稻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产业结构有重要调整,各种有特色、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得到大力发展,而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由于种植的对比效益较低,各级部门对水稻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水稻生产上的科技投入、培训经费等严重不足,水稻浸种技术储备不够,后备技术跟不上,常规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弱化明显,不能适应生产要求,这是水稻恶苗病重发生的社会原因。
过去农村种田的主要是家中壮劳力,现在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家中种田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在接受科学技术能力上有所下降,具体在育秧时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时,关键技术环节不掌握。药剂浸种的核心技术(药剂浓度要够、浸种水量要够、浸种时间要够)不能得到很好落实。而药剂浸种是目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唯一有效措施,药剂浸种的技术不规范,是水稻恶苗病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针对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类药剂产生一定抗药性的现状,2015-2017年水稻育秧期间,笔者开展了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药剂筛选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氰烯菌酯类药剂对镰刀菌类引起的病害有特效,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使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 mL(1袋)兑水 10 kg,浸泡谷种 8 kg,浸种时间 48 h,捞出后直接播种在秧田上,防治恶苗病的效果在秧田期达99%以上,大田期达98%以上,是目前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的特效药,同时对水稻安全,值得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另外,田间试验也表明,目前推广使用的咪鲜胺类药剂,在浸种时提高使用药剂的有效成分(从25%提高到45%),增加使用浓度(从2 000倍药液提高到1 000倍药液),延长浸种时间(从过去的48 h延长到72 h),该类药剂同样有较高防效,具体方法:使用咪鲜胺类的45%保禾利(菌威)乳油10 mL(1袋)兑水 10 kg,浸泡谷种 8 kg,浸种时间72 h,捞出后直接播种,防治恶苗病的效果在秧田期、大田期均在96%以上,效果也较好,关键是要做到育秧时浸种的“三够”(即药量够、水够、时间够)的要求,同样可以减轻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危害(上述试验水稻品种为感病品种凤稻23号)。
近几年来,机插秧在大理州发展较快,对工厂化塑盘育秧技术的需求较大,针对大量水稻种子采取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在实际操作中不太方便的实际情况,2013-2017年,笔者开展了水稻种子包衣防治恶苗病的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使用先正达公司的水稻种子包衣剂迈舒平和亮盾这2个产品,对水稻恶苗病有很好的防效,同时对水稻安全,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具体方法:先精选种子,然后将稻种放入清水中浸泡24 h,捞出后滤干水分至用手捏稻种不粘连时,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使用25%迈舒平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为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450 mL拌种包衣100 kg稻种,或用62.5%亮盾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为咯菌腈+精甲霜灵)200 mL拌种包衣100 kg稻种,要求拌种均匀,包衣剂均匀粘附在种子表面,然后直接播种在塑盘育秧的基质上(农户小面积育秧也可直接播在秧田上),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秧田期和大田期均可达98%以上。2种包衣剂使用方法的差别:秧田期稻飞虱等虫害发生重的地区使用迈舒平,秧田期虫害发生轻的地区使用亮盾。用上述包衣剂包衣水稻种子,能达到省工、省种和省事的目的,值得在机插秧等工厂化育秧时大力推广使用,能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