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领域的认知风格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9-12-09 02:54:31张敬伟
关键词:意向直觉意图

张敬伟,李 蕊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河北秦皇岛066004)

一、引言

近年来,认知风格研究在创业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例如,国外学者 Sadler-Smith和Badger认为,创业作为一种创新性活动受认知风格的影响[3];Kim等则指出,认知风格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4]。国内学者杨俊等也认为,创业者的认知风格和思维过程对创业过程中的判断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5]

有关认知风格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llport。Allport首次将风格和认知联系起来提出了认知风格这一构念,主要用来解释关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6],Witkin等对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认知风格定义为个体在感知、思考、学习、解决问题以及做出决策时选用的与他人不同的一贯方式等[7]。这一定义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Witkin等学者的工作也使认知风格逐渐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8]。认知风格研究开始从心理学领域扩展到教育、商业管理、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等多个学科。后续学者从信息加工方式和认知能力视角对认知风格的定义进行了发展。信息加工视角下的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和组织处理信息、经验时采取的与他人不同的常用方式[9]。认知能力视角下的认知风格是一种高级启发式,个体可以在情境中自发应用,并且形成行为的持久基础,就像五大人格特征一样往往是稳定的[8]。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认知风格作为个体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了个体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认知能力,它不仅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稳定性,并且对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文献研究是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特别是对于创业认知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而言,及时的文献梳理非常有必要[10]。本文通过对认知风格在创业领域文献的梳理,希望能够识别重要的研究主题,为推动认知风格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鉴于Armstrong等对认知风格构念出现40年以来的系统性综述[1],本文以其为参考,搜集了该文提及的创业研究领域的认知风格研究,并重点查询其发表后认知风格与“创业”有交集的文献。首先,以 EBSCO、Elsevier和 Wiley-Blackwell等外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选定“认知风格”和“思维风格”两个搜索词并与“创业”“成长”进行联合搜索;其次,根据标题、摘要、关键字和主题条款进行筛选,以主题相关性、期刊质量和年限等为标准删除了部分文献;再次,对选中的33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研读,根据研究主题、类型、方法和贡献等进行分类,以此对认知风格在创业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最后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二、创业研究中常用的认知风格维度

认知风格通常被学者们视为多维构念,按照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维度[11]。由于划分标准的多样性和相对独立性,认知风格维度划分存在多样性。创业研究中常常涉及适应型—创新型、直觉型—分析型、聚合型—发散型和学习—计划—创造型等多种认知风格维度分类。但总体而言,学者们主要使用直觉型—分析型和适应—创新型认知风格分类,这部分文献占比超过了50%。创业研究以创业者行动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关注创业者如何通过创业活动达到自身目标[12],在本质上,创业行动即创业者采用的问题解决方式,所以利用直觉型—分析型和适应型—创新型认知风格也许能更好地研究创业问题。

(一)认知风格的二维模型

认知风格的早期理论,主要采取简单的二分法对认知风格进行分类,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创业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使用了以问题处理方式为依据划分的适应型—创新型、直觉型—分析型认知风格。

适应型—创新型认知风格是由Kirton[13]提出的,他发现人们对相似的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适应型认知风格的个体提出的解决方案数量较少,遵循规则,并多采用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创新型认知风格个体则会对同一问题的解决产生大量的想法,通过较大程度的改革提高效率,可能威胁和颠覆传统的和已被接受的问题解决方式[14]。为了满足实证研究的需要,Kirton开发了包含32个条目的认知风格量表,这是一种单一维度的量表,被试的得分高时就代表其具有创新型认知风格[13]。

Allinson和Hayes将个体的认知风格分为直觉型和分析型,直觉型者不关注细节,在处理问题时倾向于采用创造性的方法,通常在对数据进行整体考虑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分析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关注具体数据,接受常规,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处理信息。前者比后者反应迅速,可以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及时做出决策,但因为他们对数据和事实的要求较低,所以决策的错误率相对较高。Allinson和Hayes开发了认知风格量表测量管理者和专业团体的直觉和分析型认知风格,该量表包括38个项目,从直觉和分析两个维度测量认知风格[2]。

(二)认知风格的多维模型

随着认知风格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对简单的二维认知风格模型产生了质疑,开始从多维度出发对认知风格进行划分,随后出现了大量认知风格模型和认知风格测量量表。在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同时,多维度认知风格研究也使得认知风格这一构念的可用性受到质疑[2][15][16]。

在创业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多维模型是学习—计划—创造型认知风格,文献占比为15%。这一分类是由Cools首次提出的,他将认知风格构念的简单二分法进行了拓展,并通过实证研究将认知风格分为学习型、计划型和创造型[17]。学习型认知风格更多地关注分析与逻辑,解决问题时注重细节,倾向于对事实和数据的感知;计划型认知风格注重事前的准备和详细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及对周边环境的组织和控制,他们倾向于选择有条理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创造型认知风格把问题看成挑战和机会,希望利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追求自由发挥的空间[18]。Cools等基于三种认知风格(学习、计划和创造)开发并验证了包括18个条目的多维认知风格量表(CoSI),从而为认知风格评估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法。随后,学者们根据Cools的理论研究了个体创新行为[8][19]、组织以及战略创新行为[15][18]等创新创业和管理问题。

三、认知风格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创业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关注了认知风格与创业意向、创业机会、成长意图和创业绩效等重要构念的关系。从创业意向到创业绩效,这四个构念从时间角度展示了创业过程的大致顺序,反映了创业者针对有市场价值的商业机会从最初的构思到创建和管理企业以实现绩效的整个创业过程[16]。基于此,本文从创业意向、创业机会、成长意图和创业绩效等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

(一)认知风格与创业意向

创业意向是创业活动的开始,在创业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20],也是创业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创业意向指的是个体拥有自己的事业或者是有成立新事业的想法[21],Thompson也认为创业意向就是个体打算创立一个新企业,并且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点上做出行动的信念[22]。创业意向对个体的创业行动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学者们探究了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包括创业者心理特征、创业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风格。

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直觉—分析型认知风格对创业意向的直接作用,比如:Wendy Doyle等学者在研究认知风格与创业驱动力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创业驱动力较高的个体往往具有直觉型认知风格[23]。随后,Kickul等[24]以在职工商管理学硕士为研究对象,利用CSI问卷测量被试的认知风格,使用Grant人格量表测量创业意向,结果证明了直觉型认知风格者具有更高的创业意向。然而,也有与上述研究结论相反的,例如,Barbosa等以大学生为样本研究了认知风格与创业意向的关系以及与风险偏好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与直觉型认知风格的个体相比,分析型认知风格个体具有更高的创业意向;当个体的风险偏好较低时,分析型认知风格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业意向[25]。

还有学者研究了认知风格的调节和中介作用,例如,Marjana和Sasvari指出将创新型认知风格作为调节因素来研究创业意向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调节作用[26]。Molaei等验证了直觉—分析型认知风格在创业维度(包括:观念的内容、数量、价值以及新颖性)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分析型认知风格中介了创业的四个维度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直觉型认知风格只中介了内容和价值这两个维度与创业意向的关系[27]。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多为以大学生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探究认知风格不同维度对创业意向强弱程度(具有高创业意向还是低创业意向)的影响,并验证了认知风格对创业意向的直接作用、调节作用、中介作用以及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现有研究结论尚不一致,未来研究应在更多情境下验证认知风格对创业意向的直接影响,并突破大学生这样单一的样本开展研究。此外,现有学者认为创业意向包括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28],并实证了计划—学习—创造型认知风格与创业目标和执行意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型认知风格对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和计划型认知风格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9]。而过去的研究往往将创业目标意向视为创业意向,忽视了创业执行意向[30],降低了对创业意向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未来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创业意向的不同维度,探究认知风格对不同维度的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

(二)认知风格与创业机会

现有研究主要分析了创业者的认知风格对其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影响。而创业机会识别被学者们定义为一种认知加工过程,是创业者特有的专长,它取决于个体的认知特征[31][32]。

Corbett认为,个人认知的信息处理方式与他们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有关[33]。后续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认知风格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一方面,学者们将认知风格作为多维构念进行了分析。例如,Barbosa等研究表明,具有直觉型认知风格的个体相对于分析型个体具有更高的机会识别效能,也就是说直觉型认知风格者能够更好地发现创业机会,同时,还探究了个体的风险偏好与认知风格的匹配作用,研究发现具有较高风险偏好的直觉型个体比具有较低风险偏好的分析型个体显示出更高水平的机会识别效力[25]。袁帅通过跨案例分析发现具有创新型认知风格的个体更能够成功地识别出创业机会[34]。Baldacchino认为直觉型认知风格者对机会的识别能力更强,直觉的更多使用与识别更具创新性的机会相关联[35]。虽然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支持了认知风格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直接作用,但苗青的研究发现创新型认知风格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并无直接作用,而是调节了创业警觉性、以往知识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32]。另一方面,少量研究将认知风格作为单一构念进行了研究,例如,陈思思研究了创业者特质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其中创业者特质包括创业的敏感性、创业知识和认知风格(尤其是适应—创新认知框架),并实证了创业者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积极作用[36]。

现有学者利用实证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直觉—分析型、适应—创新型认知风格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但发现影响路径存在差异,例如,Baldacchino认为创新型认知风格对创业机会的识别有直接作用,而苗青则认为二者之间并无直接作用。可见,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认知风格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此外,创业机会的起源包括“发现观”和“创造观”[37],以往研究主要从“发现观”出发探究认知风格与创业机会的关系,未来研究还可以分析认知风格与机会创造的关系。鉴于机会的发现和创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8],这种转化也会受到环境和个人特质的影响,未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实证和案例等方法探究认知风格对这种转换关系的影响。

(三)认知风格与成长意图

创业者的成长意图表现为企业创立后是保持现有规模还是进行投资扩大规模。近几年来成长意图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的研究证明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对成长意图存在显著影响,而且,认知作为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得到了验证。

目前关于认知风格与成长意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首先,认知风格对成长意图强弱程度的影响,例如,Ginn和Sexton的研究发现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企业的创始人在认知方面存在差异,前者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更多地采用直觉型认知方式[39]。Knockaert等研究发现,计划型认知风格对成长意图有促进作用,学习型认知风格对成长意图有抑制作用,工作经验调解了认知风格与成长意图之间的关系[40]。随后,Knockaert等以美国两所大学的博士和博士后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学术企业家的认知风格对成长意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学习型认知风格的学术企业家成长意图较低,在计划型认知风格维度得分高者具有较高的成长意图[8]。其次,认知风格对成长意图变化的影响,例如,Dutta和Thornhill[41]认为个体的成长意图具有可变性,并研究了认知风格在个体对竞争环境的感知和成长意图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竞争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型企业家具有更广泛的成长意图,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水平,分析型企业家接近初始的成长意图,在成长意图上变化较小。他们在后续研究中指出,具有整体型认知风格的企业家在具有效果导向认知逻辑的企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意图高速变化,分析型企业家在因果导向认知逻辑企业中,成长意图以递增的速度变化,相反,整体型个体在因果导向认知逻辑企业或分析型个体在效果导向认知逻辑企业中成长意图以波动(正向或负向)的速度变化[42]。

学者们通过实证、案例和理论研究,分析了直觉—分析型、整体—分析型和学习—计划—创造型认识风格对成长意图强弱和变化的影响。根据Dutta和Thornhill的观点可知,创业者的成长意图是可变的,未来研究应深入挖掘认知风格对这种变化的作用机制;同时,个体的认知风格对成长意图的作用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可以探究不同的情境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四)认知风格与创业绩效

认知风格对企业绩效存在影响已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他们分别从认知风格的不同维度出发研究了认知风格与企业不同绩效表现的关系,如 Hofer和 Sandberg[43],Gibb 和 Davies[44],罗明忠和陈明[45]等通过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的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特质,Dogruel等研究证明了CEO的认知风格影响企业的创新和开发活动,具有直觉型认知风格的CEO更倾向于把企业的研究资源分配于开发活动进而提高企业的增量创新绩效,而分析型认知风格的CEO将企业研究资源更多地用于探索活动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激进创新绩效[46]。Carnabuci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创新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创新绩效较高,而认知风格表现为适应型的个体的创新绩效较低[47]。部分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认知风格对创业绩效中成长维度的重要作用,例如,刘鑫和薛有志的研究指出CEO的认知差异会导致战略差异,战略的制定和转变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促进企业的成长[48]。王艳子等也认为企业家认知风格对企业成长有着关键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方向和兴亡[49],作者以柯达公司为例探究了企业家认知风格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在企业的成长期,创新型认知风格占据主导地位。

创业绩效研究中应用到的认知风格包括直觉—分析型、适应—创新型、学习—计划—创造型,在方法上主要使用实证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利用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分析了他们之间的联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的研究较少,鉴于团队创业已成为了主要的创业形式,基于团队层面的研究应是未来研究重点。

综上所述,本文将创业领域中的认知风格的代表性研究汇总如下,如表1所示。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检索和梳理了认知风格在创业领域的研究,并按照“创业意向—创业机会—成长意图—创业绩效”这一创业过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得出如下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一定展望。

第一,在认知风格维度分类方面。认知风格表现为个体特有的认知能力和独特的信息加工策略,学术界对于认知风格构念的维度分类存在多种模型,导致学者们利用不同认知风格维度研究了同样的问题,却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降低了认知风格对个体行为的预测作用,例如,研究表明直觉型和创新型认知风格的个体都能够很好地识别到创业机会。鉴于此,未来研究应为认知风格提供一个整合的概念和趋于一致的划分标准,使认知风格的划分维度更为明了,并开发特定的测量工具。认知风格受自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外部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未来研究有必要在改进认知风格测量方法的前提下进行纵向研究,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并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第二,认知风格在创业过程中的应用方面。总体来看,创业研究者主要探讨了直觉—分析型和适应—创新型认知风格在创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个体层面,且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论。鉴于此,未来研究应利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丰富研究样本的同时注重团队层面的研究。当然对于创业过程的不同方面而言,未来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对于认知风格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应丰富研究样本打破以大学生为样本的现状,探究认知风格对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的影响;对于认知风格与创业机会的关系,由于现有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未来研究应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同时,考虑到创业是机会的识别、开发和利用过程,认知风格对机会开发和利用的影响是值得探究的议题;对于认知风格与成长意图的关系,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空白,在我国情境下探究认知风格对成长意图的强弱和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知风格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学者们探讨了个体认知风格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而创业绩效是一个多维构念,包括创新绩效、成长绩效和财务绩效,未来还应在关注结果绩效的同时考虑创业的行动绩效。

第三,认知风格研究的新动向。首先,学者们指出,创业环境是快速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若创业者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对应的认知风格便可以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不同于以往强调认知风格的稳定性特质,灵活性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强调。例如,杨俊等指出柔性和灵活性是成功创业者的重要特征,并指出认知风格平衡能力是专家型创业者的独特思维,具有该能力的个体能够根据问题和形势的变化采用恰当的认知风格予以应对,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高超的平衡能力[5]。Groves和Vance也认为个体的思维风格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50]。高翯则认为认知风格包括固定型和灵活型两个维度[51],灵活性个体可以根据任务选择适宜的认知风格。综合杨俊等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未来研究有必要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创业者使用认知风格的具体情况,开发认知风格平衡能力量表,满足实证研究的需要,揭示认知风格平衡能力和灵活性对创业实践、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处于不同行业和环境下的企业的获利能力的影响。其次,将创业认知风格研究从个体层面扩展到了团队层面。已有少量学者做了一些尝试,例如Vanderheyden认为团队认知风格多样性会降低创业团队满意度,从而降低创业绩效[52],而Wang和Kim等的研究则表明团队认知风格多样性与团队成员的工作乐趣和满意度正相关[53]。本研究认为,团队认知风格研究是值得未来研究的新方向,不仅要细化创业团队认知风格多样性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不同认知风格组合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猜你喜欢
意向直觉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2:20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猪业科学(2021年3期)2021-05-21 02:05:38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6:58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22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0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中国修辞(2017年0期)2017-01-31 05:41:04
数学直觉诌议